了解中国历史,从文物开始
◎人物小传
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1943年生,英国艺术史家、考古学家、汉学家,牛津大学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故宫研究院顾问,北京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院士,曾任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任、牛津大学墨顿学院院长、牛津大学副校长,是目前研究中国艺术与考古领域最为活跃的西方学者之一。罗森在学术生涯中笔耕不辍,已累计撰写发表十余本专著和近百篇论文,被译成中文的论著有《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祖先与永恒》《莲与龙:中国纹饰》等。
上世纪70年代,当30岁出头的杰西卡·罗森第一次来到中国,这里的一切都让她感到既新奇又亲切。她第一次走进中国的博物馆,来到中国的城市和乡村,感受中国真切而鲜活的日常生活。事实上,在她还未踏上中国这片土地时,早已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小对中国充满好奇
罗森1943年出生在英国。八九岁时,罗森随父母前往大英博物馆参观。在那里,她第一次见到了著名的罗塞塔石碑。这块巨大的黑色石头上刻有3种铭文:埃及象形文字、埃及通俗文字和古希腊文字。“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那时我才知道,世界上还有不使用拉丁字母书写的文字。”罗森说。
这次参观之后,罗森准备了一个小本子,专门收集各种文字,包括象形文字。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英文以外的文字,并对非拉丁字母的文字产生了兴趣。父母帮她找来一些非拉丁语系的书籍,其中就有中文著作,但要看懂书上的这些汉字实在太难了。这并没有难倒罗森,反而激发了她的兴趣,让她萌生出学汉语的念头。
从小就对中国充满好奇和学习热情的罗森,在剑桥大学读本科时,选择了历史专业。从学生时代起,她就致力于通过物质文化来研究古代中国。那时,研究古代中国的一手资料并不算多,而一次在约旦的考古发掘,让罗森收获了意外之喜。这次考古发掘是罗森在校期间的一次实践。在大半年的发掘过程中,团队偶然发现了许多来自中国明代的瓷器。这些瓷器为何来到中东?又是如何来到中东的?脑海中的一个个问号,让罗森开始关注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关联。直到今天,诠释早期中国与欧亚大陆及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依然是罗森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向西方观众介绍中国
从剑桥大学本科毕业后,1967年,罗森开始任职于大英博物馆,并自1987年起担任该馆东方部主任。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博物馆之一,拥有丰富的中国藏品。用罗森的话说,在大英博物馆工作的27年,“是非常重要和富有成果的”。
在英国,人们或许能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中国文化和器物,比如商店里会有中国陶瓷等。而在大英博物馆工作,让罗森有机会亲手触摸到来自中国古代的玉器、青铜器,并观察它们的细节。“我到大英博物馆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整理库房收藏的中国商、周及汉代玉器、陶器。”罗森说,很多藏品需要重新整理,很多青铜器和玉器也需要断代。在这里,还可以把来自中国的文物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藏品进行比较研究,这也开阔了罗森的视野。
20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了许多考古新发现,而西方观众对此一无所知。“有必要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历史和最新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从心底里对中国产生兴趣。”罗森说。让观众有机会看到实物,或许是最为直观的方式。罗森曾在1977年组织“艺术品中的动物形象”展,在1984年组织“中国装饰纹样:莲花与祥龙”展。这两个展览都为她积累了宝贵经验。
大英博物馆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是该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设计和筹划中国展厅的展览,是罗森工作的重中之重。
罗森曾两次为中国展厅筹集资金。每一次,她都会纳入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改进展陈说明。“大英博物馆每年有大量观众,而中国展厅一直是博物馆中参观人数最多的展厅之一。中国展厅的改进,为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大门。”罗森说。
1992年,大英博物馆中国展厅迎来第一批观众。罗森特地邀请了当时中国考古界的知名学者一同前来见证这个时刻。2017年11月8日,在经过长达一年的重新规划后,中国展厅再次对外开放。这一次,罗森依然像20多年前一样,全身心投入到中国展厅的筹备工作中。
作为知名策展人,罗森还与其他博物馆合作,推动中国历史文化传播。2005年,罗森策划了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举行的“盛世华章”故宫文物展。该展展品90%以上来自故宫博物院,包括书画、玉器、青铜器、瓷器、漆器、织绣、家具、西洋仪器、武备等,向英国观众再现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的文化艺术。“我非常荣幸能够接触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些珍贵藏品。与故宫工作人员相处非常愉快,他们给了我极大支持,同时也让我对中国清代物质文化有了比以往更深入的理解。”罗森说。
促进东西方相互了解
自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来中国后,罗森数十次到访中国。跟随中国同仁,她走访了西安、安阳等地的历史文化遗存,参观了三星堆、曾侯乙墓出土文物,还细致考察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商周时期的采矿遗址和内蒙古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的遗址等。
罗森曾4次实地考察良渚遗址。她说,良渚因玉器而闻名于世,但其水利工程成就更令人印象深刻。“当前世界各地都面临环境挑战,良渚的案例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罗森说。
40多年来,罗森考察了中国大部分重要考古遗址。她说:“能够走访中国各地非常重要,因为各地的地理风貌都不相同,它们总是让我感到惊奇。这是我们从博物馆里难以学到的东西。毕竟考古学不仅关乎器物,也关乎人和人们的土地。”
对中国历史研究得越深,罗森就越发感到东西方文化对话的必要、东西方人相互了解的必要。在她看来,这样的了解不是指知道历史上某个皇帝的名字、某个知名战役的名称,而是要理解两种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要素。罗森认为,西方人对中国的幅员辽阔和多样性还知之甚少。
在牛津大学工作期间,罗森促成了大批中国学者到牛津大学从事学术交流,组织国际学者就中国文化展开联合研究,推动在牛津大学增设4个研究当代中国的职位和1个从事中国考古学教学的职位,并推动成立牛津大学中国中心。
罗森表示,在西方学界拓展中国研究依然长路漫漫。她希望未来有更多人看到中国艺术,了解中国,增进西方公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罗森在一篇自述中曾说:“我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古代文化和考古研究。”此言不虚。如今已年近八旬的罗森依然精力充沛,依然活跃在中国艺术与考古领域。最近,她前往德国慕尼黑大学调研,该校有一批教授和学生在做中国研究,特别是中国早期文献和考古的研究。她正在撰写的书稿也即将完工。这是一本面向大众的书,关于从新石器时代至秦代的早期中国,预计明年出版。“希望很多不太了解中国的人能够阅读、理解并喜爱中国历史。”罗森说。
(本文配图由受访者提供)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2023中国经济“期中考”成绩如何?三个问题看上半年消费成绩单
- 沥心沙大桥被撞断裂后5人“接力”拦车被认定见义勇为,获奖3.4万元
- 化解预制菜“信任危机” 业界呼吁安全和营养放首位
- 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性
- 山西省全民禁毒宣传月启动 今年已缴获各类毒品51公斤
- 波兰边防卫队要求当局向白俄边境增派1000名士兵
- 高温天气如何应对中暑?这些“秘籍”快收藏→
- 澳大利亚男子海上遇险漂流3个月 在墨西哥幸运获救
- 内蒙古后城咀石城遗址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再添实证
- 西藏昌都森林消防实战演练 验收护林员培训成果
- 沪深北交易所进一步降低证券交易经手费
- 中国央行出手逆回购加MLF 共同维护市场流动性
- 中国A股4月“开门红” 沪指“三连涨”
- 成都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达146家 居中西部首位
- 第七届进博会首批“特许审批”展品完成通关
- 天津拟设立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天津警察学院”
- 广西发布4大类40个重点产业链场景机会招商清单
- 国资收购存量房在多地铺开,收储扩围还有哪些难点?
- 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达449.21万亿元
- 中西融合风格音乐剧《飞天》全新升级在敦煌首演
- 热门推荐
-
- 第十六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在北京开幕 聚焦贸易合作等议题
- 《天才基本法》“平行时空”反套路引热议
- 驻渝蓉领事官员、涉外机构及企业代表考察重庆国际化营商环境
- 俄外交部官员:俄将对英国在签证领域的不友好措施作出回应
- 五台山天然“三宝”让人“醉”
- “95后”管护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织绿色“围脖”
- 兰州榆中古稀村书记:当村干部不能怕得罪人更不能当老好人
- 今晚播出!《航拍中国》第四季台湾篇
- 各大雪场“开板”,这个滑雪季怎么玩才过瘾?
- 泽连斯基:拒绝普京的和谈建议 俄方:剥夺和平机会
- 铁路工务段探伤车间班组里有个救援队长
- 明明与家庭医生签约了,为何不能享受医保门诊起付标准减免300元
- 丽香铁路开通 “云岭天路”让香格里拉冬季游“淡季不淡”
- 四川青川:野生大熊猫“悠闲溜达” 工作人员默默让路
- 专访《消失的她》导演:人物是悬疑的核心
- 美众议长麦卡锡:提高政府债务上限需以削减预算为前提
- 美媒:遭抗议者封路,拜登绕路去国会发表国情咨文
- 以悬疑的名义和可见的创伤,重返九十年代
- 长城保护“招式”多!我国已建成完整的长城资源信息数据库
- 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闭幕 深挖成都“科幻之城”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