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讲给后人听
穿越2500多年、蜿蜒近3200公里,它既是润泽百姓的水脉,更是传承历史的文脉
【发光吧,文化遗产·伍】大运河: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讲给后人听
本报记者 陶稳 吴凡
阅读提示
流淌2000多年的大运河,在今天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日前,记者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建设现场了解到,坐落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运河博物馆主体结构已于早前封顶。形似风帆的主楼屋面、宛若木舟的共享大厅,与不远处静静流淌的古运河交相辉映,似乎一艘满载历史文化知识的“运河之舟”即将扬帆起航。
与此同时,首都博物馆向全球征集与大运河历史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等相关文物展品。“征集帖”还提示,预计明年年底,首博东馆,即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精彩亮相。
“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汗水创造的产物,要进一步发掘、保护、传承、弘扬好大运河文化,讲好大运河故事,仍需要各地加强大运河考古工作,充分发掘各地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漕运大动脉到运河文化带
作为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2013年5月,大运河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在内的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不同历史时期,大运河的状态和主要功能不同。”贺云翱说,在农业文明时期,运河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和为两岸人们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其中又以漕粮运输为主,服务于国家政治。随着海洋运输、铁路运输兴起,大运河的运输功能减弱,一些河段甚至被废弃。近些年,大运河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包括运输价值重新被人们认知和重视。
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说,北京市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北端,千百年来流淌的运河水汇聚于此,凝结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近些年,为加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副中心在运河沿岸建设了博物馆、图书馆、剧院三大建筑,此外还对“三庙一塔”,即燃灯佛舍利塔、文庙、紫清宫、佑胜教寺等文物建筑群进行重点修缮,形成一个个闪亮的大运河文化地标。
去年6月,京杭大运河北京段40公里河道迎来旅游通航;今年6月,京杭大运河京冀段实现通航,来往客船在宽阔澄澈的水面往来交织,古老运河洋溢着新的生机。依河而建的大运河森林公园也已经成为市民踏青赏花、游玩避暑胜地。
“看着宽阔碧绿的水面,想象古代这里‘帆樯林立,轴舻蔽水’的盛况,内心很受震撼,也为古代人们的伟大智慧和辛勤劳动深深折服。”在北京通州大运河2号码头一位正在登船浏览的游客说。
闪亮珍珠串连出璀璨文化带
大运河沿途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浙江等八个省级行政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35个城市。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教授陈喜波告诉记者,目前,大运河沿岸各省市均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除了引人瞩目的北京段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城市,杭州近些年围绕运河建立了众多文化休闲设施,包括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运河大剧院、大运河亚运公园等。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无锡清名桥、苏州盘门、常州青果巷、镇江京口闸、淮安河下古镇、徐州窑湾等,正在成为年轻人网红打卡地及学生研学地。”贺云翱告诉记者,河南、安徽、山东等大运河沿线省份的运河文化发掘、保护和文旅工作也正如火如荼进行。
“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既在空间上绵延,也在时间上流淌。穿越2500多年、蜿蜒近3200公里,串连起运河沿岸的一座座城市,大运河既是润泽百姓的水脉,更是传承历史的文脉。”贺云翱说,在新时代大运河文化正如画卷一样徐徐展开,运河沿岸城市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名村、文物、非遗、农业遗产、工业遗产、水利遗产、交通遗产、地名遗产、文化景观、建筑遗产、名人遗产、文学遗产、老字号、红色遗产、自然遗产,等等,以及重要考古发现,宛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被大运河干流和支流串连成一条条璀璨的文化风景线。
挖掘地方特色展现运河魅力
大运河作为一条横贯南北的人工运河,在历史上对推动南北协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与世界互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不同地方的运河,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人文风貌、河道建设等条件不同,因此在现代背景下保护开发运河文化遗产,应该充分重视挖掘地方特色,展示运河文化独特魅力,避免雷同化和重复建设。”贺云翱强调。
陈喜波印象深刻的是,为保护珍贵的运河文化遗产,北京通惠河上建于明代的大型石拱桥——八里桥于2019年实现“退役”。
“这座桥有着近600年的历史,连接北京和通州之间的京通大道经过于此,它也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为了保护这座桥,北京市专门在其西侧修建了一个新桥。”陈喜波说,在对大运河的保护开发中,各地都做了很多重点文物腾退、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
8月1日,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在央视一套播出,该剧以大运河污水治理和古建筑保护为叙事线索,讲述推动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故事,对观众了解大运河保护和开发利用历程提供了形象化的影视资料。此外,关于大运河的文学和文艺创作也越来越多。
贺云翱表示,通过文学创作、影视创作、体育健身运动等方式,让大运河文化走进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通过数字化手段使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走出去,是让大运河在新时代发挥更重要作用的有效手段之一。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气象局:未来两周华北、黄淮等地气象干旱仍将持续
- 《重生》广州路演 张家辉阮经天组合飙戏
- 订制年夜饭,体验新“年味”
- 未成年人看短视频 为何不爱用青少年模式
- 卢卡申科:“我和普里戈任在电话里用脏话聊了半小时”
- 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在济南举办 大运河沿线非遗将集中展示
- 53岁船长带你看“航海王”生活
- 天津举办首届新消费品牌创造高峰论坛
- 首批7家检测机构抵达西藏拉孜县 震后损失评估进行中
- 去年以来北京警方侦破环境生态领域刑事案件190余起
- “守正创新 匠心筑梦”——惠安石木雕艺术精品展启幕
- 厦门医保创新举措:高效办好“出生一件事”
- 前八月南昌航空口岸出入境人次同比增185%
- “熊猫邮局”登上列车 熊猫专列移动邮局首次发车
- 第六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广播电视合作论坛将在杭州举行
- 珠海机场暑运期间航班架次和旅客吞吐量均创历史新高
- 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带动效应增强
- 瑞银预计:今年下半年国际油价中枢或在每桶80美元之上
- 中国大科学装置“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启动建设
- 重庆从老挝押解18名涉诈嫌疑人回渝
- 热门推荐
-
- 农业银行助力构建“以旧换新”消费生态圈
- 云南临沧市永德县发生3.1级地震
- 呼吸道感染了 雾化吸入治疗怎么做?
- 青年作家张怡微带领读者与当代生活对话并“冲出日常”
- 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发生山洪灾害 已致7人失联3人受伤
- (身边的变化)延安甘泉:从黄土漫天到“指尖种菜”
- 吉林打造分层分类特色救助体系 社会救助服务更快捷
- “城隍信仰的时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 2023“新时代·新视界”视听共享全球播映在济南启动
- 奔波在兰州田间的土地“营养师”
- 没标识“广告”被罚,有偿探店别再浑水摸鱼
- “猫尾草代表”履职记
- 辽宁瓦房店通报“市监局疑未到下班时间多人排队打饭”
- 谢娜、许昕加盟 《炙爱之战》给恋综上强度
- 规范陪诊行业,“临时家属”才更靠谱
- 国际最新研究:韦布空间望远镜观测到遥远星系的碳尘埃
- 广东阳江青洲一、二海上风电场项目首批风机并网发电
- 宁夏前三季度规上工业经济增幅居全国第三
- 西藏味道美食体验周在拉萨开幕
- 东博会新设东盟高新产品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