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利用北京文化资源 讲好更多中国故事
利用北京文化资源 讲好更多中国故事【《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表示文艺创作要把视角和工夫放在人民当中】
2021年,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参与联合摄制的重大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该剧以真实的历史还原、极致的美学呈现、深厚的文化传承、史诗级精神高度,与观众产生同频共振,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时代精神。
在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召开期间,新京报记者专访《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张永新讲述,在拍摄《觉醒年代》时,剧组的美术、道具、置景各个部门不下几十次地到北大红楼丈量拍摄,拿到第一手资料。“历史建筑所富含的历史味道,会给创作者带来强烈的感受。”
张永新表示,文艺创作永远是人民性的体现。“我们如何能满足人民的期待,创作出人民所渴望看到的内容,这是永远在路上的课题。我们只能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一点一滴慢慢地前进。”
谈 成绩
北京文化有了积极的成果展现
新京报:从文艺工作者的角度看,你认为这五年北京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上有怎样的成绩和亮点?
张永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咱们北京文化的涵养和发扬,都有了非常积极的成果展现。我们关注到影视剧领域,以北京为地域核心讲述中国故事的作品,都获得了全国观众的认同。既打出了北京文化的品牌,同时创作外延又和全国乃至整个时代发展的精气神是一致的。这对于影视工作者来说都是非常积极的参照系。
新京报:如今“大戏看北京”已经成为北京的一张金名片。作为文艺工作者,你每次来到北京的时候,是否也会沉浸在北京的文化氛围之中?
张永新:我本科是在中央戏剧学院度过的,对于北京文化的繁荣也很有切身体会。大学期间我们就曾充分地吮吸北京的文化给养,几乎每两三天就去看一场话剧、歌剧、音乐剧、曲艺等演出。那时候,北京人艺门口都是摩肩接踵挤着买票的年轻人。
我也是昆曲发烧友,那时候我们还曾到北方昆曲剧院的研习社观赏、学习昆曲的演唱。
还有古琴研习社、京剧研习社……北京的院团之多,演出琳琅满目,这都是非常让人艳羡的。包括北京的各大博物馆,我也经常去,一坐就是一天。在北京被文化氛围所包裹的感受真的非常好。
谈 优势
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新京报:2021年,你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曾和北京的相关部门、单位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你认为北京出品的影视作品会有怎样的特色和优势?
张永新: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觉醒年代》为例,建党历史中最关键的两大地域板块,一个是上海,一个就是北京。北大红楼,北京大学校园,还有五四运动的著名地标式建筑,都在北京。所以北京给了这些讲述近现代史的影视作品非常精准、丰富的历史土壤。包括我们在北京搜集素材时,就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到实景去反复探讨研磨。
在拍摄《觉醒年代》时,剧组的美术、道具、置景各个部门不下几十次地到北大红楼丈量拍摄,拿到第一手资料。北大红楼的主体结构,还是保留了百年以前的状态。每一次在这里驻足观看,一方瓦,一片墙,天花板上挂着的灯盏,林林总总这些历史建筑所富含的历史味道,会给创作者带来强烈的感受。
有一次我站在李大钊先生的办公室前,红楼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屋里的地板还是百年以前的样子。虽然斑驳陆离的地方已经被重新加固、刷漆,但那种感受还是非常奇特——你实实在在踏在了百年前李大钊先生、蔡元培先生、陈独秀先生一起发动新文化运动时脚踏的这片地方。
这都是北京丰厚的历史沉淀所给予我们的营养;这里的一枝一叶都承载着整个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我们更应该利用好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去讲好更多更好的中国故事。
谈 以人民为中心
创作者要把视角和工夫放在人民当中
新京报:《觉醒年代》在各年龄层,尤其是年轻群体中引发强烈反响。你认为如何创作现实题材才能够和时代产生同频共振?
张永新:拍《觉醒年代》时我们确实担心过年轻观众不愿意看。但是播出以后,恰恰相当多的年轻朋友是这部戏最坚实的拥趸,他们发自肺腑地喜欢这部作品。这给了创作者们信心,也提供给我们一种重新思考的视角——当下年轻人并不排斥主旋律。他们渴望的是看到有力量、有精气神的作品。从这一点来说,这和我们的创作初心是高度吻合的。这也是我们对于“同频共振”的理解。
另外,我们也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当下的年轻人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是更加自然、强烈、热情的。我们注意到《觉醒年代》播出后,有好多朋友自发去安徽合肥延乔路的路牌下献花。上海龙华革命烈士陵园,很多人拿着鲜花放到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等烈士的墓碑前。
包括网友自发创作的那句话:觉醒年代有续集吗?你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我曾和编剧龙平平老师交流过,我们都想不到如此精辟、精准的话。这恰恰反映出今天的年轻朋友们对我们国家、民族,乃至对历史的审视,所获得的文化自豪感,是直抒胸臆表达出来的。这也是同频共振最好的注脚。
新京报:现实题材要扎根生活,以人民为中心。真正落到创作中,如何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展现时代精神?
张永新:以人民为中心,创作者始终要把视角和工夫放在人民当中。
立足于北京,比如北京的中轴线,我们的钟鼓楼、故宫,一砖一瓦串起的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建设,更多是体现了华夏精神,乃至中国百年以来的历史流变以及文化脉搏的震动。
同时,文艺要为人民服务,我们也能看到中轴线内,纵横交错的胡同中,恰恰是北京城的血脉。那种活泼的烟火气、灵动的生命感,蕴藏了无数的好故事等待创作者们挖掘。我们要踏踏实实把心沉下来,立足这一方创作源泉之上,用我们的眼睛去寻找,用心去消化、挖掘,讲好中国故事。
我不愿意拍悬浮的东西。凡是不接地气的创作理念,很难走得远。怎么才能行稳致远?只有双脚踩在土地上,眼睛里看到人民,心中所想的故事方向是老百姓所想的,才能够找到和人民同频共振的方式,我们的作品才能真正有力量。——张永新
新京报记者 张赫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青海青年看高原“小北京”:用相机记录瞬间 用心体验家乡
- 湖北荆门市博物馆新馆开馆 展五千余年人文历史
- 冷空气携大风沙尘影响我国 南方阴雨延续至18日
- 漫评美国大发战争财:“加急赚钱”
- 一季度北京地区生产总值10581.4亿元 同比增长6%
- 美国加州发生林火 多处建筑受损、数百名居民撤离
- 春季开学美团买药眼科用药订单周增一倍多 医生提醒滴眼液一天最多用3次
- 廊坊经洽会观察:数字化如何赋能跨境电商?
- 全国人大代表刘宏: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培养高水平人才
- 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举行决赛
- “2024和合文化全球论坛”在浙江台州举行
-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将举办贸易畅通专题论坛
- 出道二十年,刀郎为何还能硬控华语乐坛?
- 本地游也可以“深度游”
- 中国开始办理2023年度个税汇算
- 哈工大教授揭示人体B细胞受体复合物组装分子机制
- 校企医打造协同育人机制 促进“AI+医学影像”发展
- 福建武夷山至香港航线复航
- 陕西绥德:泥塑手艺蕴乡情
- 湘赣粤港澳区域协同再发力 助推中医药“走出去”
- 热门推荐
-
- 进口东盟水果规模扩大 2023年前5个月广西外贸劲增
- 京雄快线雄安航站楼站封顶 半小时可达北京大兴机场
- 义乌:“世界超市”再次站在十字路口
- 第二十一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展望新起点
- 美国航管局暂停波音737MAX扩大生产 要求彻底检修
- 河北石家庄至韩国釜山国际客运航线复航
- 报告显示,中国公众绿色出行表现更好
- 宁夏“内画鼻烟壶”传承人:方寸之间“反手”画出大千世界
- 吉祥航空新开西安至榆林航线
- 突发!以色列多个军事基地接连遭袭
- 调查称机组人员操作不当等因素致尼泊尔塔拉航空客机坠毁
- 小水井农民合唱团:身带泥土声如天籁
- 加拿大多伦多举办2023年国际龙舟节
- 广西玉林铁路职工全面“体检”设备为线路“强肌健体”
- “电子”大家族壮大,哪个是你的互联网新宠
- 中国古陶瓷香炉收藏家谢文一:香炉犹如镜子 折射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特色
- 宠物狗为研究衰老“探路”
- 美国堪萨斯城“超级碗”游行发生枪击事件 致1死21伤
- 意大利将制定人工智能监管法律
- 湖南打造医疗器械强省 创新医疗器械加速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