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致敬云端的无名英雄
如果不曾走过唐古拉山,或许你就不知道何为青藏公路的“生命线”。
如果不曾走进青藏高原的道班,或许你就不知道何为“人在路上 路在心上”的责任。
如果不曾走进川藏公路的绿色军营,或许你就不知道何为行走的“两路”精神。
连日来,由中新社西藏分社、青海分社、四川分社共同策划的“向天路 看发展——川藏公路、青藏公路通车70周年”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交警、道班工人、武警官兵群体,向大家讲述这些无名英雄守护天路的故事。
唐古拉山口“守护神”
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大风吹得人都站不稳,风沙扑打在脸上,冰冷生疼。而这样的大风天气安多交警们早已司空见惯,甚至他们称这样的天气算是执勤中的好天气。
唐古拉山口是安多交警重要的执勤点,因为特殊地理位置,这里也是全国海拔最高的执勤点。自2004年,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安多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成立,负责管辖109国道青藏公路海拔最高的181公里路段,这里平均海拔超过4800米,年七级以上大风天数200余天,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一半。
中新社记者们跟随安多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秩序中队中队长达娃云旦的执勤小队,借着采访算是体验了一把“生命线”上的特殊执勤。
如此“好天气”,记者已冻得麻木,稍微小跑已是气喘吁吁。而安多交警们早已习惯。
“青藏公路是进藏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承担着约70%进藏物资的运输任务,过往车辆很多。”达娃云旦说道,一旦遇上冰雪等极端天气,这里极易引发道路拥堵,甚至车辆故障。
缘何成为全国海拔最高的交警执勤点。达娃云旦说:“2019年唐古拉山口发生一场大拥堵,我们总结经验,从那时便每天安排警力,24小时开展不定时巡逻,肩负起拥堵车辆疏导、保通及高反救助等多项工作。”
交警们本职工作之外,更是练就了十八般武艺,如应急救援、故障车辆维修、大型机械设备操作等等,俨然成为网友口中的“斜杠”交警。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将氧气瓶、抗高反常用药、电瓶等也纳入日常巡逻的常备应急救援物资。
多年来,他们也被誉为唐古拉山口的“守护神”。但达娃云旦却说,“其实我们的工作内容很简单,就是守好西藏的北大门,守好这段青藏公路‘生命线’。”
“人在路上 路在心上”
“人在路上 路在心上”是道班工人们常念叨的一句话,如今成了他们护路责任的真实写照。
在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金达镇,当第一缕阳光还未洒向路面,金达工区工区长巴桑次仁的身影便已出现在公路上,开始了一天的巡查护路。从18岁开始,这条蜿蜒在群山之间的道路他已经巡护了33年。
1991年,那是巴桑次仁道班生涯的起始,便经历了一场难忘的雪崩。巴桑次仁回忆道,“那次雪崩的严重程度远超想象,我们的工区距离雪崩处仅约200米。”当时设备极为简单,仅有一台推土机,道班工人们顶着严寒与疲惫,不眠不休,一铲一铲将雪崩路段抢通。
还有一次保通经历让巴桑次仁记忆犹新,“当时发洪水,让川藏线(318国道部分路段)受灾严重,道路被大量泥沙掩埋,长达100多公里的路段被断断续续冲毁。道路断通,我们只能徒步、爬山、爬钢索前往现场。”
在机械设备匮乏的情况下,道班工人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历时三个月,才将被冲毁的道路重新打通,恢复了通行。
历经33年,如今的川藏公路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班工人的工具也经历了迭代,“从前我们最好的设备仅是手扶拖拉机,如今我们有皮卡车、通勤客车、装载机、压路机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巴桑次仁笑着说道,“我们从前需要好几个月才能将10公里的路面料备齐,但是现在备30公里的料,只需要两三天。”
变化的还有他们的生活。“曾经冬季新鲜蔬菜极度匮乏,我们一年到头也只能去县城一两次,居住条件也很差。如今,我们不仅有了自己的温室,可以种植蔬菜,还拥有了专门的休息室和工作间。”巴桑次仁说道。
行走的“两路”精神
川藏公路被称为“世界公路病害百科全书”,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担负着川藏公路养护保通、抢险救援的重任。
目前,该支队养管路段平均海拔3700米以上,翻越东达山等6座雪山,穿越海通沟、怒江沟等9大险段,有400多公里穿行在悬崖绝壁上,100多公里处于无人区。
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某中队指导员杨凯介绍,“川藏公路在1996年之前全年断通时长可达100多天。在我们接手后,投入到道路维护与抢险工作,截至2000年前,已将断通时间大幅缩短至50天左右。”
2000年因易贡大滑坡,通麦大桥被冲毁,该中队还承担起守桥重任,这一守便是15年。期间,通过他们不懈努力,将通行时间进一步优化至全年仅约200小时断通,直至2016年通麦特大桥正式通车,该路段基本实现全时畅通。
但在这些年来,武警官兵们经历了无数挑战与考验。“2021年9月的一个晚上,通麦特大桥桥头突发塌方,两块巨石横亘路中,车辆无法通行。当时,副班长汪肖为疏导群众,冒险翻越巨石,不幸遭遇二次塌方,被落石砸中,头盔开裂。但他坚守岗位直至任务完成,才告诉我们当时的凶险。”杨凯说道。
2020年更是特殊的一年,降雨严重,灾害频发。杨凯在短短两个多月内,参与了40多次抢险任务。“那一年我基本上把这条路上所有的灾情都遇到了一遍,也学了很多抢险的技能。”
杨凯说道:“夏季我们以坑槽修补为主,但夏天雨水多、灾情频发,坑槽修补工作困难重重,官兵们常常需要通宵奋战。”
道路的变化,不仅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繁荣,促进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让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安全、舒适。
而他们多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川藏公路上,无论是过去艰难困苦的时期,还是如今道路状况逐步改善的阶段,始终不忘初心,为川藏公路的畅通默默奉献,成为川藏公路上一道风景线。
作者:何倩楠 赵朗 王利文 江飞波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女子食用过度泡发的木耳后进ICU 这种食物隔夜后会吃出人命!
- 便民办税重在问需于民
- 广西千年六堡茶发布国家标准样品 加快“侨销茶”销全球
- 墨西哥东南部发生4.0级地震
- 美强行定义中国“发达”居心不良
- 西藏普兰边检站:汛期发力 守护国门
- 泥河湾盆地110万年前古人类石器技术研究获新进展
- 开学第一课 带你感受“China Travel”在海外有多火
- 2025年春运出行规模有望创历史新高 多方合力满足出行需求
- 重庆武隆:火红番茄结出红火日子
- 国际金融论坛探讨世界经济如何透过国际合作转“危”为“机”
- 甘肃国际友城借兰洽会拓市场:“朋友圈”变“合作圈”
- 第十八届中国跨文化研究年会落下帷幕
- 立足地方疾病特征,强化医疗援藏力量
- 2024咪咕生态大会—视频生态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 报告:中国成品油需求或提至2025年前达峰
- 非法滞留仙宾礁近5个月 菲海警船为何溜了?
- 中国首单“零毁林和零植被破坏”巴西大豆抵港
- 农村老人刷短视频怎样开启“健康模式”?
- 湖北警方打掉“黄金洗钱”团伙 涉案资金近亿元
- 热门推荐
-
- 赛场内外,解锁中医诊疗的正确打开方式
- 澳大利亚澳华交流中心举办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
- 如何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的使用力度?国家发改委回应
- 2023中国·山西(晋城)康养产业发展大会开幕
- “丝路同源·山海交响”首届闽昌(木垒)文化旅游节开幕
- 为什么血压老是测不准?成年人血压管理攻略来啦!
- 福岛核污染水第五次排海结束 排放量约为7800吨
- 上海: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3500亿美元 7万多家外资企业蓬勃发展
- 日媒分析:石破茂或将赢得首相指名选举
- (第六届进博会)进博会首秀:国泰集团望进一步扩大在内地“朋友圈”
- 追寻空海入唐足迹 旅日画家赴福建采风创作
- 加拿大对墨西哥公民恢复实施入境签证要求
- 从“抛弃”到“香饽饽”,发展迅猛!我国可持续航空燃料产量潜力大
- 一组数据看变迁!我国跃升为全球最大家电制造国和消费国
- 直播带货乱象期待数字化监管治理
- 智建中国汽车出口新生态 2024中国汽车进出口高峰论坛正式开幕
- 国际博物馆馆长对话青年 共“绘”博物馆未来
- 商务部:美将造船业发展问题归咎于中国 缺乏事实依据
- 突发!肯尼亚首都发生巨大爆炸,已致3死数百人伤
- 想要减肥更轻松?不妨试试多吃点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