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祖国,现在澳门发展得越来越好”(莲花盛开·人物专访)
“背靠祖国,现在澳门发展得越来越好”(莲花盛开·人物专访)
——访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会长吴小丽
开栏的话
今年12月20日,澳门将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25年来,澳门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稳定和谐,谱写了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华丽篇章。
本报从即日起推出“莲花盛开·人物专访”专栏,由澳门回归亲历者、发展见证者讲述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成功经验、澳门回归25年来的发展成就,展望澳门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常有人问‘澳门盛产什么’,我们会笑着回答‘不是杏仁饼,不是蛋挞,而是社团’。”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会长吴小丽说。
在这个只有3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70万的小城,平均每百人就有一个社团。回归祖国25年,澳门社团数量从1700多个增长到近1.2万个。在众多社团中,吴小丽所在的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以下简称“街坊总会”)在民生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凝聚爱国爱澳力量
“街坊总会的成立与澳门回归祖国息息相关。”吴小丽说,早年间,因为澳葡政府的忽视和管治不力,澳门本地居民大多生活条件不好,于是纷纷成立街坊会互帮互助。上世纪80年代,得知澳门将要回归祖国,坊众的爱国情怀被激发。20多个街坊组织为了共同商讨推动澳门回归及顺利过渡,于1983年底正式成立街坊总会。
1998年,吴小丽随丈夫来到澳门定居,经历了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的种种变化。“澳门改变最大的是治安,社会稳定带来了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社会服务工作也迎来了机遇。安老、托幼、医疗、教育等民生需求被激发出来,反映在街坊们对我们服务的需求上。”吴小丽说。
“回归以后,特区政府特别支持民间社团开展工作,我们逐步向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吴小丽说。走进8层高的街坊总会社区服务大楼,除了4层是行政办公室,其他各层分别用于长者照顾、小区服务和民众文体活动等,包括多功能礼堂、羽毛球场、舞蹈教室、图书馆等。
街坊总会提供的服务范围很广,用吴小丽的话说,“从3个月到100多岁都管”,覆盖了从托儿所、中小学、辅导中心,到家庭服务中心、业主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再到颐康中心、长者护理中心乃至善终服务全过程。截至今年上半年,澳门街坊总会累计服务逾178万人次。
贴近社区服务民生
从成立之初街坊间的守望相助,到为街坊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街坊总会的全面发展,得益于回归后澳门逐渐形成的“政府下单、民间服务”的公益模式。
在街坊总会社区服务大楼,每天都有专门的车辆接送有需要的老人来到这里的颐骏中心进行日间护理。“颐骏中心成立于2007年,不仅是一家专业的老年服务机构,更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地方。”吴小丽说,街坊总会约七成经费由特区政府提供,其余经费来自基金会和社会捐助。养老服务有特区政府和社会资助,所以只是象征性地向使用者收取很低的费用。
街坊总会有深入社区的渠道,又聚集了一批热心的义工,由于贴近民众、了解民情,澳门特区行政长官每年施政报告发表前,都会认真听取街坊总会反映的居民诉求。
“前不久长者公寓投入服务,就是听取了澳门一些老人家提出的建议。”吴小丽介绍,部分老人住在唐楼(没有电梯的老房子)之中,步行上下楼有困难,希望特区政府协助他们改善居住环境。特区政府充分考虑其实际需要,兴建长者公寓,引入智慧养老、智能家居及无障碍设施等元素,同时满足老年人文体娱乐、健康医疗等需求,帮助长者安享晚年。
“过去很多人一听‘街坊会’三个字,就觉得它比较传统和保守,我希望大家能改变这种印象。近年来,街坊总会将先进的资讯技术融入社区服务,尽力创新服务形态。”吴小丽介绍,在澳门特区政府社会工作局支持下,街坊总会以长者公寓的住户为试点,开发“乐安居”手机APP,主要提供健康管理支持服务,鼓励长者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接收社会最新信息。“我们借此与老人家保持联系,有需要时可提供支持服务,将来会推广到全澳门独居老人和两老夫妇使用。”她说。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40多年过去,街坊总会开枝散叶、不断壮大,已发展成为拥有4个澳门分区办事处、3个广东办事处服务站和5个横琴服务点、28个基层街坊会、30多个附属服务机构,并密切联系50多个大厦业主会和社区组织的“超级居委会”。
“街坊总会近年来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自2018年起,已于中山、珠海、横琴等地开设多个服务点。”吴小丽说,她在香港出生,在广州暨南大学读书时,认识了来自澳门的先生,于是来到澳门生活。“我对大湾区多个城市十分熟悉,也很有感情。”她说。
“横琴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有来自内地的、港澳的,还有一些海外华人。街坊总会在横琴设立了5个服务点,通过我们的平台,他们相互接触、相互融合。”吴小丽说,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社区内,内地居民会教澳门居民普通话、包饺子,澳门居民教大家土生葡菜的做法,处处彰显着文化交融。
吴小丽认为,随着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街坊总会的服务也提升至更高水平。“大家都在互相学习,寻找适合大湾区的工作方式。我们希望推动建立大湾区的社会服务工作标准,首先在横琴探索尝试,再由横琴辐射到整个大湾区。”
“背靠祖国,现在澳门发展得越来越好。我将继续做好本职工作,为澳门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吴小丽说。
本报记者 张 盼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04日 第 04 版)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2024年楼市“止跌回稳”:热点城市成交量连创新高
- 苏林当选为新任越南国家主席
- 云南文山平远镇:“产业绿”构建各民族共富经济纽带
- 中日互派常驻记者60周年纪念活动在东京举行
- 上海出发的国际邮轮航线开始复苏
- 搓山楂丸、品中药饮品 两岸青年山西探索中医药文化
- 《我的阿勒泰》:剧集里的诗意世界
- 多国专家:“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全球基建 带来实实在在利益
- 海地暴雨成灾已致42人死亡、85人受伤
- 欧亚大陆丝绸文物精品首次在湖北展出
- 自驾游成今年“五一”新亮点 租车订单量同比增长超八倍
- 巴西首家孔院迎来成立15周年庆
- 北京师范大学蔺秀云:校家社协同共促学生心理健康
- 新疆喀什市逾20万亩棉花陆续开播 农田里满满科技范儿
- 业界人士齐聚广西贵港 探讨电动车产业链“下南洋”
- 上海:搭建平台探索中医药健康产业多元融合发展
- 今年前10个月广东外贸出口增长2.5% 农产品较快增长
- 湖南祁阳医疗资源下沉群众更有“医靠”
- 世乒团体赛今日开赛
- 第十三届中部博览会将于5月31日至6月2日在湖南长沙举办
- 热门推荐
-
- 中俄人士共同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
- 12月26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897元 下调29个基点
- 济潍高速青州段山体滑坡清理工作完成 济南方向恢复通行
- 不明链接跳转导致消费?中消协:经营者应落实广告“一键关闭”
- 【应急救援基层行】中化舟山队:锻造国家危化救援的尖刀
- 在上海,人们这样过中秋……
- 让一颗梨走向世界 山西隰县打造中国玉露香梨产业中心
- 开明文化论坛洛阳开幕 聚焦文明传承创造与城市发展
- 天津发布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 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 音乐为文旅行业“加戏” 江西多地“点燃”旅游消费新活力
- 叙利亚卫生部长:霍姆斯军事学院遭袭事件已造成80人死亡
- 甘肃农民作家写50万字为家乡立传:曾做保洁攒印刷费
- 天津红桥首个城市微更新项目启动 注入城市织补理念
- 国内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船“三峡氢舟1”号首航
- (乡村行·看振兴)旅游和电商“双引擎”发力 福建霞浦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 陶然亭花卉师首次开播 线上科普年宵花养护技巧
- 探访“青春漠漠搭营地”:沙漠的呼唤 年轻人的回响
- 京港澳台少年儿童绘画交流活动成果发布,葵花药业助力中国儿童健康成长
- 福建宁德鰤鱼苗“游”向日本
- 拜登和特朗普首场辩论结束后,外媒犀利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