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数据见证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成绩单”
央视网消息:今年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后5年过渡期的第4年,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积极成效。
进入过渡期以来,各地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开展了动态监测,及时给予帮扶,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贵州省充分利用乡村振兴大数据云平台,建立防返贫监测系统,今年还将年人均纯收入在8000元以下的农户列入监测范围。家住晴隆县易地扶贫搬迁点的王茜,因为家人患病,近期花费了近33000元钱,她的信息很快就被上传到防返贫监测系统,辖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登门了解情况,并通过安排公益岗位等方式增加她的家庭收入。
贵州省晴隆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徐文学称:“通过农户自主申报、干部走访排查发现及民政、医保、公安等12个行业部门推送线索信息和线下定期摸排相结合,查看农户致贫、返贫风险、自主应对能力及对纳入监测参考范围的人均纯收入进行研判和甄别。”
目前,贵州的这套防返贫检测系统已累计汇聚预警线索超过225万条,帮助超过62万人摆脱返贫风险。
此外,各地也在持续推进乡村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前,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清洁行动,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在90%以上。
河北省级财政每年安排约1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省市县三级以重点片区为载体布局建设了一批和美乡村样板。涉县大洼村在原有传统村落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景观节点投入,还发展了咖啡馆、精品民宿、音乐表演等文旅业态,延长乡村游览时间。
打造“升级版”乡村产业 农民持续增收
目前,各地也在推动各类资源更多聚焦在乡村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上,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眼下正值陕北小米的收获季节,在陕西省米脂县,农户们晾晒好的小米正在产业园里进行深加工。为了推动小米产业升级,全县15家小米加工企业一头与206个专业合作社、1.6万户谷农建立订单合作,另一头则与科研院所合作,不断研发推出休闲食品、保健食品。三年来,当地加工企业年产值已从7.2亿元增加到8.72亿元。
陕西省米脂县农业农村局小米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李涛称:“下一步,将通过组建商业化育种平台,加大优质高产小米新品种的研发推广力度,持续推进精深加工,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让农户实实在在分享到米脂小米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在山西吉县,苹果专业村占到了当地行政村总数的80%以上,为了让苹果产业做强,当地以科技赋能苹果园,通过大数据、云计算进行智能灌溉、精准施肥,同时运用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实现了苹果产量和产值的提升,这项技术已经运用在全县5000亩苹果地。
湖南省石门县位于武陵山区,眼下这里的柑橘迎来丰收。脱贫摘帽之后,当地先后投入2700万元对柑橘园进行了大面积品种改良,同时,构建了从鲜果销售、落果加工到罐头、果汁深加工的全产业体系,让不同规格的果子实现了100%利用。仅柑橘落果综合利用一项就让当地农民增收1.16亿元。
湖南省石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生平称:“计划每年品改1万亩以上,并且我们每年还将实施植保飞防、水肥一体化、轨道运输机等基础设施建设5万亩以上。”
在四川省南江县,南江黄羊是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骨干产业。2021年,南江县启动实施了南江黄羊倍增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种羊扩繁、基地规模、农户收入、品牌价值、综合产值”五个方面的倍增。目前已经从最初的靠肉羊整体出售变为现在的羊肉深加工再出售,附加值提升了10多倍。
农业农村部:全国脱贫人口务工就业总规模近3300万人
各地持续实施产业、就业等开发式帮扶,推动各类资源更多聚焦在乡村产业发展上。截至8月底,全国脱贫人口务工就业总规模接近3300万人。
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300亿元建设22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40亿元建设1709个农业产业强镇,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镇4068个,打造了一批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在乡村产业的带动下,脱贫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脱贫人口和全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都在缩小。
农业农村部帮扶司副司长侯永健称:“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脱贫人口务工就业总规模接近3300万人,脱贫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1年的14051元增加到2023年的16396元,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农业农村部:守底线 增动力 促发展 脱贫成果更稳固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着力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更多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下功夫,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在守底线方面,充分发挥大数据预测预警作用,拓宽“一键报贫”等线上申报渠道,全面提升监测效能,减轻基层反复排查负担。针对监测对象不同的返贫致贫风险,精准落实开发式、兜底性等帮扶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稳定消除风险。
在增动力方面,指导各地建立健全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的奖补机制,鼓励勤劳致富。用好劳务协作、就业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等多种渠道,确保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此外,还将促进重点区域加快发展。
侯永健称:“聚焦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3.5万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等重点区域,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让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不掉队、赶上来。”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我该怎么面对青春期的“暧昧”
- 台风“贝碧嘉”登陆上海 江浙沪皖有强风雨
- 参评第十七届文华奖 舞剧《五星出东方》将在河北演出
- 重庆武陵山9区县国家级非遗达15项 文化遗产绽放新光彩
- 当端午遇上高考 提早谋划 出游更安心
- 上海将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提升科技攻关效率
- 广东省美术作品展开幕 展示五年新成就
- 京津冀版权作品首次校园联展 传承文化创新活力
- “围炉煮茶”成年轻人社交新宠:舌尖上的非遗传承
- 清明小长假 太铁增开北京方向等19对客列助旅客出行
- 江西南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走出“甜蜜”致富路
- 海内外22支队伍“汉水之滨”上演“龙狮争霸”
- 商务部:所谓“产能过剩”,过剩的不是产能而是焦虑
- “何以敦煌”大展落幕:超30万中外游客“在上海,看敦煌”
- 上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17年“连升” 近八成民众理性看待诊疗结果
- 贵州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红飘带)正式运营
- 所罗门群岛选出新总理 专家:中所关系将继续健康稳定发展
- 广西迎来暑期学车热潮 驾校教练化身网络主播吸引学员
- 香港警察乐队奏响爱国主旋律 “江西南昌香港月”活动在昌举行
- 水利部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 全力应对闽赣粤桂暴雨洪水
- 热门推荐
-
- 首场拜登弹劾调查听证会时间公布 白宫:政治噱头!
- 建院71周年 北京人艺邀请观众共享戏剧记忆
- 大选选举日到来,美国总统候选人将如何度过?
- 大选在即 泰国各大政党在曼谷进行造势拉票
- 33位台湾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来桂交流
- 中国三部门:对正常经营的房地产企业不惜贷、抽贷、断贷
- 中国四部门: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做好2024年年报
- 湖北举办北斗产业生态合作伙伴大会 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 贾玲亮相上海路演 “重量不在,笑容依旧”
- 2024年中日韩青年峰会在首尔开幕
- 国漫巅峰之作《沧元图2》开播,优酷新国风动漫又“爽“到了观众
- 看了场开放麦,聊聊脱口秀怎么办
- 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红色山洪灾害气象预警
- 2023年“文化中国·水立方杯”瑞士中文歌曲大赛在苏黎世举办
- 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宣布自明年1月1日起暂停对摩尔多瓦供气
- 天津将打造8个“夜津城”市级地标性集聚区
- 港澳青少年画作亮相中国空间站第三届“天宫画展”
- 八问4岁女童走失事件
- 吴亮:让艾滋病患者实现和田本地救治
- 贾樟柯新作《风流一代》今冬开机 时隔五年再导剧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