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轻人为何在城里种地上瘾
去耕作、去流汗、去收获——
这些年轻人为何在城里种地上瘾
如今,在全国各地,有不少年轻人喜欢上在城里种地。工作日上班、休息日种地,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感受到“种地血脉觉醒”的同时,这些年轻人更收获了耕作带来的心灵治愈。
“种地之后,我又多了一个牵挂”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今年3月,90后教师侯姗和男友在贵州省贵阳市周边的一块地里,撒下黄瓜、玉米和四季豆的种子,也在心里种下期待。他们平时在贵阳市上班,周末经常开车50公里来到菜地,打理完毕再开车回去。
土地给侯姗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这个广东姑娘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种着龙眼树、荔枝树、菠萝蜜树等果树。哥哥小时候种下的芒果树,一直陪伴他们成长。
如今,侯姗喜欢没事去菜地看看:“种地会上瘾,因为知道辛苦播种之后会有收获。”
侯姗最喜欢玉米,它的生长速度肉眼可见。每到周末去看,玉米都比之前蹿高了一截,这让她很有成就感。
在北京市海淀区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刘菁,从小没种过地,她笑称自己如今“种地血脉觉醒”,租了一块16平方米的菜地,常常趁休息时间打车去种菜。
植物所蕴藏的能量让刘菁惊异不已。
“黄瓜长得巨快!”才一个多月,她就吃到了自己种的黄瓜。第一次种黄瓜时,刘菁不知道要给它搭架子,这些黄瓜一直伏地生长,在地上铺出一片浅绿。
刘菁说,种地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为人带来心灵的宁静,“不只是享受安静的田园生活,更是辛苦耕作、收获成果”。种地对年轻人的城市病有很好的疗愈效果。
“大厂”里年轻人习以为常的SOP(标准化工作流程)、KPI(绩效考核),在田间地头并不适用。刘菁感叹:“比如做市场营销,我们会对结果有个期待。如果达不到预期,会感到焦虑或失落。但种地讲究天时地利还有人和,我不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心焦虑。”
90后二孩妈妈陈娇在杭州种地已有三四年,她称:“种地一两个月就能见效,正反馈来得很快。”
陈娇在网上发帖分享自己种菜经历,很多人纷纷咨询如何租地。她干脆在城郊租了一大块地,作为“共享菜地”。计算了基建成本和地租成本后,她以每40平方米1000元的年租对外出租,很快就被一抢而空。
对不少年轻人来说,种地成了一种精神寄托。
陈娇的菜友群里有个女孩,租了一块40平方米的地,特意给菜地安装了监控,有空就看看自己的菜园。这个姑娘对陈娇说:“种地之后,我又多了一份牵挂。”
在异乡生活工作的侯姗感到,土地成为她与家乡产生更多连接的媒介。有一次回广东老家,父母给侯姗准备了一箱土特产,有木薯、芋头,还有一种家乡特有的红薯。满满当当装了一箱子,足足有十斤。侯姗把这些乡土味的特产带回贵阳,吃了一些,把剩下的种到土里,等待收获,好像把家乡味道留在了身边。
种地“解锁”的技能越来越多
80后洪达太种了10年地,自称经验丰富的“老农”。
这些年,他在楼顶种过菜,在球场边种过地。最近,他在自家工厂旁边租了一块半亩多的地。
种地这些年,洪达太“解锁”的技能越来越多。他给菜地安装了喷灌装置,给黄瓜搭架子,还准备用废旧材料搭一个放工具、化肥的棚子。
几年前,他沿着菜地撒下一圈百花种子。如今蓝色的亚麻花、鲜黄的向日葵包围着菜地,还有夜来香、虞美人、菊花……
洪达太学过园林知识,谈起种地门道滔滔不绝。针对作物不长根问题,摘一些杨柳树的树枝,捣碎、泡水,杨柳枝中含有的水杨酸钠可以促进作物快速生根。菊花中含有除虫菊酯,是天然的杀虫剂,他特意在菜地旁种了一些菊花。
种地是洪达太最放松的时候。对于种地,他像管理项目一样认真,配套的水渠、棚子、粪缸等,一样不能少。“要有长期规划”。他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年轻人将种地作为爱好,投入起来不计成本。
陈娇喜欢种市面上少见的品种,一颗种子要四五元,种出来的果实颜色、形状、味道都很好,但产量很少。她种了五颜六色的番茄、草莓,还种了几种少见的南瓜,口感细腻、味道丰富,孩子很爱吃。
她对施肥很讲究,用菜籽饼、酵素、液体钙等。陈娇计算过,按照她这个种法,一个西瓜的成本有两百元。
对于一些年轻菜友来说,种地是一种纯粹的乐趣。有人只种观赏性蔬果,买来漂亮的篮子、围栏,在地里插块牌子“×××的菜地”。“投入成本都不低。他们看重的是种地的感觉,可以带来持续的快乐。”对陈娇而言,这是一种情绪价值。
让农业变得年轻,充满生机
每到周末,陈娇和丈夫总要去菜地看看。有一次杭州下暴雨,夫妻俩开车30公里来到菜地。他们赶到时,有菜友已经先到了。
作为共享菜地的主理人,陈娇承担着更多责任,她怕菜地被大雨淹了,大家心血都白费。她和丈夫踩着泥浆挖排水沟,把积水导入附近池塘里,其他菜友也来帮忙。
夫妻俩对种地的热爱也传递给了下一代。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陈娇的儿子在校园里种了一棵小番茄。令他颇为自豪的是,在班里,他种的小番茄长势最好。这个6岁孩子认真地说:“我要对它负责任。”
儿子放学回家,喜欢翻看植物科普类书籍,和同学聊到种菜,如数家珍,像个小专家。
在种地中,这些年轻人学会尊重自然。他们拒绝使用农药,偏好生物防治,用农家肥给作物提供养料。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他们也更加理解了农民的艰辛。
“很多人说,我自己花钱买来的粮食,为什么不能浪费?亲身体验种地耕耘之后,才知道种田劳作有多辛苦。”侯姗说。
自己种地后,刘菁开始特别关注国家粮食产量的变化,“越发感受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在采访中,刘菁反复强调,不能将种地娱乐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智能农业机器人团队首席科学家马伟,长期关注都市农业,经常到各地调研,跟种地的年轻人交流。
马伟接触的种地青年来自各行各业,大家常跟他分享国内外介绍种植方法的视频。“他们跟我讲种地时双眼放光,真的投入了很多情感以及精力和时间。”马伟说。
对于人们担心年轻人不喜欢种地、不喜欢从事农业的看法,马伟认为,实际上有不少年轻人喜欢农业,他们看重的是能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的农业,追求的是一种有个性、体现价值的农业生活。
如今的种地青年,以打造艺术作品的心态来种地。“他们会带着创造力和创新力走进农业生活,让农业变得年轻、充满生机。”马伟笃定地说。
(应受访者要求,侯姗、刘菁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雅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7月30日 07 版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吉林舒兰汛情致6人遇难 超1.8万人转移
- 专家学者齐聚河南济源 共话硒健康、硒产业
- 欧洲动力电池为何难产
- 重庆将建虚拟电厂助力度夏期间安全可靠用电
- 中央气象台4月16日10时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 印尼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致12人死亡
- 澳大利亚打工度假签证申请费将涨130澳元 有效期或减至1年
- “澳中新能源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 中国大使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阐述中方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主张
- “冷”资源变“热”经济 沈阳丰富文旅场景让冬季游“燃”起来
- 安徽提供20万个政策性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 (台青话融合)在川台青郭弘扬:为台青铺就“第二故乡”创业路
- 甘肃特色优势产品出口拉动外贸增长 民企释放外贸发展新动能
- 广西大藤峡工程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 2024“国际山地旅游日”主题活动将在法国勃朗圣泉小镇举行
- 湖北五峰山体滑坡灾害:已抢修出第一条施工便道
- 两部门: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
- 高端访谈丨专访埃及前总理沙拉夫
- (第六届进博会)嘉吉中国区副总裁刘畅:中美应继续在农产品及食品方面加深合作
-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双年展在“世界瓷都”德化展出
- 热门推荐
-
- “脆皮大学生”受热议 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怎么了?
- 2024年中资企业招聘大会在南非举行
-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 “先诊疗后付费”如何更好推行
- 高考时常下雨是巧合还是气候使然?
- 辽宁第三届“大河之澜”演出季探索跨区域合作 拓展演艺空间
- 海南岛海陆空交通逐步恢复正常
- 【透视】新调查:多数美国人视通胀和无家可归成最严重问题
- 长春市多举措大力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
- 中国驻旧金山总领馆发言人就总领馆馆舍遭冲闯袭击事件发表谈话
- (身边的变化)为“寸草不生”开良方 内蒙古东北乡村盐碱地破“碱”重生
- 云南省文旅厅:将持续加大旅游市场秩序监管及整治力度
- 超强台风“杜苏芮” 来袭 粤闽沿海将出现较强风暴潮
- 男性比女性更易受糖尿病影响
- 湖南娄底处置一过境危化车泄漏事故 涉事司机已被控制
- 心动了!全国多景区官宣:冬游半价or免票
- 粤港澳中医妇科高峰会议在穗举行 聚焦湾区妇科中医师培养
- 中国团队合作研发出视触融合智能微创神经内镜机器人
- 中国证监会:本次退市指标调整并非针对“小盘股”
- 匈牙利:瑞典加入北约获批前需解决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