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退休教师坚持捐资助学:帮助困难学生是一生信念
91岁退休教师王坤森多年来坚持捐资助学——
“帮助困难学生,是我一生的信念”(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人物小传
王坤森:1932年生,浙江杭州人,1949年入伍,保卫过水电站建设与钢铁生产,荣立三等功。转业后,王坤森在浙江医科大学(今浙江大学医学院)从事国防教育工作,直至退休。在学校工作期间,王坤森经常关心和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1993年王坤森退休,但他仍然通过各种方式资助困难学生。至今已结对帮扶7名家庭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圆了大学梦。
“我知道孩子们读书有多不容易,总想做点什么”
王坤森热心捐资助学的故事要从他童年说起……
小时候,王坤森家境贫寒,加上母亲早逝,省吃俭用补贴家用成为他的生活习惯。“那个时候,吃顿饱饭都难。”王坤森说,就连日常所穿的衣服,也多是从别人家废弃的物品中找来的。11岁那年,穿着破旧的背心和短裤,王坤森用家里存下的钱,光着双脚走进了小学课堂,圆了自己的“读书梦”。
1949年12月,王坤森毅然报名参军,加入了第三野战军。与从前的苦日子不同,在部队里不仅能吃饱饭,还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参与重要工作。部队大家庭带给王坤森前所未有的温暖。
上世纪50年代,王坤森被推荐到军校学习。在校期间,他荣立三等功,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8年,王坤森从空军某部转业到原浙江医科大学武装部,成为一名国防教育老师。
“我知道孩子们读书有多不容易,总想做点什么。”王坤森说,在学校工作期间,时常看到有些学生因为经济拮据交不起学杂费,有的甚至吃不饱饭。在能力范围内,王坤森就自掏腰包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还想方设法为他们争取勤工俭学的机会。
从穷孩子到高校教师,面对人生际遇的转变,爱的种子也在王坤森心中生根开花……
1991年,一张名为“我要上学”的照片牵动了许多人的心。照片中,大眼女孩苏明娟清澈的眼神里装满了贫困山区孩子对学习的渴望。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坤森在希望工程的宣传页上看到了这张照片。
“当时心里就有了些想法。”王坤森说,1993年退休之后,他便和老伴商量,从每个月几百元的退休金里拿一部分钱出来,尽己所能,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孩子上学。
“我这一生,除了奉献给国防事业,剩下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助学。”王坤森说。
“帮助孩子们的同时,又有人来帮我,爱心就这样流动起来”
2012年的夏天,王坤森通过媒体得知,一名叫徐玲玲的衢州常山女孩考上了大学,但由于生活拮据只能四处打工。几经辗转,他联系到了徐玲玲,捐给她一笔学费,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徐玲玲的四年大学生活下来,王坤森累计捐助1.8万多元。如今,走进王坤森的家中,简朴的装饰和老旧的家具里,还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徐玲玲毕业当天、穿着学士服拍下的照片。王坤森记得,第一次拿到照片时和老伴静静地看了许久,眼里噙着泪花:“咱是没穿过这衣裳,玲玲替我把梦想实现了!”
“帮助别人,就要拿出自己的行动和诚意来。”王坤森通过多种方式四处筹钱助学,包括收集废品。
“饮料瓶、硬纸板和易拉罐……如果运气好,可能还会遇到一两个废旧电器。”王坤森说,这些年来,他用辛辛苦苦攒下的约7万元钱,资助了7名大学生,帮助他们完成了学业。
王坤森的故事,很快在周边传开。有人每个月拿钱和他一起助学,有人将小区里的废品整理好交给他,还有人总给他送矿泉水、瓜果……如今,许多人被王坤森的捐资助学行为感动,也纷纷加入其中。
“帮助孩子们的同时,又有人来帮我,爱心就这样流动起来。”说话间,王坤森打开笔记本,里面一笔一画记录着每位好心人的名字和善举。
2021年,王坤森在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了“王坤森助学金”,专门资助贫困大学生。如今,助学基金已吸收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善款累计70多万元,作为留本基金永久用于助学事业。今年秋季开学后,基金每年拟计划分配约3.5万元,资助7至9名浙大本科学生完成学业。
“我还要继续我认定的事情,帮助更多孩子”
“生命不息,爱心不止”,是王坤森最常说的一句话。
年初,王坤森因身体不适被送往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那些被他资助的学生们。王坤森说,“等身体好些了,我还要继续我认定的事情,帮助更多孩子。”
除了每年从退休金里拿出至少4000元助学之外,王坤森还签下了遗体捐献志愿书,决意捐献给浙大医学院。他说,总觉得自己这辈子做得太少,希望还能继续发挥作用。
为了照顾好老人,社区特地安排志愿者每天上门帮助王坤森老人整理家务,购物配药;并有社工将每日餐食从老年食堂送到王坤森的家中。
“我只是个普通老人,不用总来看我。”王坤森说得最多的还是希望更多的人关心经济困难的孩子。他说,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帮助困难学生,是我一生的信念,要一直做下去。”
(方彭依梦参与采写)
记者手记
大爱无声声自远
不顾风吹雨打、坚持捐资助学,撑起孩子们的求学梦……平凡人的伟大总是令人感动,王坤森老人便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传递着朴素的爱心火炬。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年轻时王坤森靠着时代机遇从贫苦的孩子成长为一名军人、人民教师,而后他接过“爱心接力棒”,奋力传递温情。他说,只要还有一丝力气,就不能辜负那些寄托在他身上的期望。老人将向善的行动贯穿一生,这份坚持难能可贵。
大爱无声声自远。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微小,但坚持善举与担当责任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如今,老人的助学基金吸引着更多的人参与爱心捐款,成为汇聚爱心、共襄善举的助学平台。他的事迹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尽微薄之力,为社会带来温暖与希望。微光成炬,薪火相传。涓滴善意,汇成大爱……
本报记者 窦 皓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女性综艺的风还会往哪里吹?
- 联合国难民署:全球流离失所者近1.1亿人 2022年新增人数创新高
- 贵阳市林业局发布关于黔灵山公园猕猴种群调控的情况通报
- 潮玩仲夏IN茶卡 2023茶卡盐湖嘉年华暑期活动开启
- 山西1.2万名“兵支书”成为乡村振兴“领头雁”
- 吉林蛟河强降雨逾万人受灾 道路电力设施正抢修
- 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称在汗尤尼斯的战斗“远未结束”
- 【文化评析】非遗文化迎开学,有趣有益有传承
- 北京环球度假区一周年:霸天虎行驶9.7万公里,绕赤道两圈半
- “羲皇故里”新鲜事:现代科技夜空中“描摹”伏羲像等古老文化画卷
- 加码拱火 美国首次准备向乌克兰提供远程火箭弹
- 加拿大魁北克省公交车撞托儿所肇事司机被控一级谋杀等罪名
- 花旦刘长瑜:演戏应演出“这一个”而非“这一类”
- 国际锐评丨“机遇中国”不可错过
- 全国政协委员何寄华:西汉“文化宝库”长沙马王堆汉墓如何焕新“出圈”?
- 美国纽约市因拥有超过100万座建筑正在下沉!
- 东北三省一区协同立法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
- @糖尿病患者们 冬季寒冷 多注意呼吸道疾病与饮食健康
- 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10971亿元
- 山西夏县师村遗址发现距今6000余年石制蚕茧
- 热门推荐
-
- 喀麦隆西部发生山体滑坡已致4人死亡
- 北京曲剧儿童剧《运河遥啊谣》合作签约仪式举行
- 首届华为云AI用户峰会召开:聚焦行业真难题,引领行业快发展
- 长江委滚动会商防御汉江2023年第1号洪水
- 日本九州地区遭台风袭击已致74人受伤 超25万户停电
- 住建部:将住宅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范围
- 聚焦小人物的家国情怀 悬疑喜剧《满江红》在京首映
- “摩羯”致海南移动逾35%基站中断 千人正在奋力抢修
- 高温如何影响大脑思考
- 大卖场改头换面 商超站在新拐点
- 广西高校打造“东盟法务官”品牌 建“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
- 中新健康 | 一到夏季就“红眼”? 眼部传染病要当心
- 广西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让优质资源惠及每一个学生
- 世界遗产地黟县“三八节”迎来旅游“小高峰”
- 三秒能窒息 严重可致命!警惕“死亡游戏”校园悄悄蔓延
- 外来物种入侵造成全球年经济损失超4230亿美元
- 首个上海市红十字博爱周拉开帷幕
- 国家癌症中心:我国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稳步提升
- 中国足球协会原副主席李毓毅受贿案一审开庭
- 外媒:俄罗斯一工业企业遭乌军袭击后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