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分子医学科学家谭蔚泓院士:推医学发展 解患者疾苦
中新网杭州8月3日电(张煜欢 郭天奇)“作为分子医学科学家,推动医学发展是责无旁贷的。”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谭蔚泓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其长期致力于化学生物学、分子医学等学科的前沿研究与临床应用,在海外开展研究数十载,归国后继续深耕分子医学领域。在专访中,他从科学家的角度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开了分子医学的“神秘面纱”,并阐述了自己的科研初心与未来努力方向。
初心:研究生命现象 认知生命和疾病过程
当前医学发展与现代科技紧密相关,科技发展到今天,已进入分子医学时代。在谭蔚泓看来,分子科学家参与甚至是主导某些医学方面的研究实践,已成为分子科学家责无旁贷的责任。
“我们已经在分子层面上了解了人是如何记忆和学习的,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谭蔚泓说,“我们认为,在分子层面上对生命现象进行探索和研究,代表着医学的巨大进步。”
谭蔚泓告诉记者,分子医学即在分子层面上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分子层面诊断、治疗、预防疾病。早在读博时期,谭蔚泓就将分子科学的方法和思维应用到对细胞生长和反映的认知中。
“人好比是一部‘分子机器’,当人生病的时候,一定是这部‘分子机器’的某些分子部件出现了问题,所以这时在分子层面上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就顺理成章了,这确实是分子科学家与医生一起最应该做的事。”谭蔚泓说。
2012年,谭蔚泓怀揣着推动分子医学发展的初心回国。“回国以后,我发现很多过去在国外做不了的科研(项目)如今都有条件实现,过去10年的经历也基本证明了我的这个认知。同时,我能够在医院与医生们紧密合作,以解决患者疾苦为最重要的考量,真正把科研成果应用到临床上,为临床服务,给患者带来真正的福音。”谭蔚泓说。
深耕:基础科学驱动医学研究 推动融合发展
2019年5月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订医学合作框架协议,以浙江省肿瘤医院为依托,共建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作为所长,谭蔚泓一路见证和推动其成长。
“我们与大部分医学研究机构的差异可能就是以基础科学驱动医学研究。”谭蔚泓说。在具体项目上,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全力推动核酸分子医学的研究和恶性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比如我们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对三阴性乳腺癌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初步的临床试验结果非常好,正在推动全国多中心的临床试验。”
多年深耕,始终走在科研道路上的谭蔚泓倍感责任使命重大。“我希望能把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推向更高的高度,实现相关基础研究的科研成果在浙江的转化及产业化,推动浙江省生物医药、高端制造和生命健康产业的提能升级,不断带动科技合作向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迈进。”
除了推动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的建设,谭蔚泓归国后始终致力于推广分子医学概念。“我们举办了分子医学论坛,每两周周二定期开讲,全面普及分子医学的概念。参与论坛的有很多是临床专家,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把分子医学的概念面向医生及科研人员广泛普及,更好地服务于医学发展和临床。”谭蔚泓说。
医学领域未来的科研道路少不了年轻力量的积极推动。“我们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有非常好的学科背景,最重要的是他们热爱科学、充满信心,有很强的学科交叉背景。”谭蔚泓也希望年轻科研人员不忘初心、坚持梦想,为更多民众的健康之路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未来:研究科普双管齐下 不再“谈癌色变”
未来如何继续推动分子医学发展?谭蔚泓谈了两点——研究和科普。
近年来,谭蔚泓致力于核酸适体领域的研究,提出核酸适体——细胞筛选和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等功能核酸的新概念,成就卓越。正如美国化学会的一本科学杂志特别推出专辑庆祝他的成就时所言:“献给核酸适体研究领域的开拓者——谭蔚泓教授,祝贺他和他的合作者在过去二十年在核酸适体领域的开创性研究”。
“任何一个科学概念都要经过40至50年的周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应用阶段,尤其是在生物医药领域。”谭蔚泓说,“核酸适体是我非常珍爱的领域,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走过了差不多30年的历程,未来10年我们会继续全面推动核酸适体的基础科学和临床应用。”
除了将研究之路进行到底,癌症科普也是多年来谭蔚泓的心之所系。在他看来,科学家肩负着两个责任,一个是科学发现,另外一个就是把发现真实地告诉民众。
“在我看来,当前民众还需要有对现代医学更为真实的理解。比如‘肿瘤’二字在民众的心目中是非常负面的,很多老百姓会‘谈癌色变’。这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和负面影响:病人首先会在心理上害怕、恐惧,从而影响治疗的积极性和配合度,这需要我们去做好科普。”谭蔚泓说。
谭蔚泓坦言,癌症已被定义为慢性病。在20世纪60年代,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大概为30%~40%,如今大部分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在80%甚至90%以上。
“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我们必须拿出更多的力量与资源,想办法让肿瘤防治关口前移,让民众不得癌、晚得癌,或者帮助癌症患者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提高民众防癌意识。”谭蔚泓说。(完)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善用传统文化 打造育人“金课”
- 颠覆传统技术 武汉专家研发新型细胞化肺动脉瓣
- 香港立法会议员陈颖欣:做“内外兼备”的港青
- “中国电器之都”乐清即将举办电器“盛宴” 赋能电气产业
- 被骗、涉黄……“旅游搭子”暗藏多少陷阱?
- 启动防热带气旋Ⅱ级响应 粤东海事部门全力应对“杜苏芮”
- 报告:亚太区酒店收入预计在2024年持续增长
- 俄乌局势进展:俄称“萨尔马特”洲际导弹将投入战斗值班 乌称哈尔科夫市遭袭致2人死亡
- 中国红红西凤酒产品设计荣获第七届中华设计奖“杰出贡献奖”
- 虚构病情也能在线开处方药?网售处方药监管有待加强
- 中央芭蕾舞团业务用房扩建项目正式开工
- 应季蔬菜比反季蔬菜更营养吗?
- 泉州海警查获首起涉嫌走私黄金案 案值约3000万元
- 财政部在香港顺利发行2024年第六期60亿元人民币国债
- 新业态、新模式、新活力 乡村与青年“双向奔赴”赋能乡村新经济
- 从“抢救”到“研究”,古老长城如何焕发新生机?
- 浙产纪录片《定风波》将播出 呈现“潮人”苏东坡多维人生
- 国家统计局:一揽子增量政策有效提振市场信心
- 巴勒斯坦官员称加沙停火谈判已完成90%
- 湖南“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田间作业进入“无人机”时代
- 热门推荐
-
- 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开幕
- 雄安新区:全域生长即汇聚的数据环境已经形成
- 青海与全国5.9万家医疗机构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业务
- 安徽黄山七夕浪漫上新“国潮游”
- 滇沪务工高铁专列开行 云南籍务工人员乘车返岗
- 珠海洪湾港上半年跨境货运突破1000万吨
- 中国专家研发新型显像探针 助实现肾癌精准诊断
- 雄安新区2024年四季度58个重点项目开工 总投资376亿元
-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柳林依托“数商兴农”打造乡村e镇 电商交易9个月达3.5亿元
- 电影《井冈星火》江西井冈山首映 4月28日全国公映
- 国开行发放8.08亿元贷款支持青岛首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
- “从上海到上海” !长三角首条超级环线今日开通!
- 19期援圭医疗队:髋关节置换适宜新技术在圭亚那落地
- 第四届数字金融科技大会启幕:数字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 国家防总针对浙皖赣提升防汛应急响应至三级
- 传统用药有效率20%~80%不等?专家教你“精准用药”
- 被困冰下冬泳者遗体被捞上岸 业内:人在冰层下危险性极高
- 春节假期中国出入境人次达1351.7万 同比增长2.8倍
- 李家超赴四川参访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了解大熊猫赴港安排
- 【沿着河湖看新疆 】 “热资源”带火“热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