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非洲国家面额最大的纸币上,为何印着中国杂交水稻?
9月4日至6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将于9月5日出席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理解中非合作、中非友谊,我们从中国杂交水稻在非洲落地生根的故事说起。
在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面额最大的20000阿里亚里纸币上,印制着中国杂交水稻的图案。这是为何?
01
粮食短缺是长期困扰非洲国家的难题。中国经过几十年艰苦努力,解决了14亿人民的吃饭问题,我们对非洲人民“零饥饿”的诉求感同身受。
半个世纪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率先成功研发并大面积推广,助力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了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
让中国杂交水稻漂洋过海,在非洲大地落地生根,是助力解决非洲粮食短缺问题的可行路径之一。
2006年,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承诺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2007年,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项目启动,一批中国专家来到马达加斯加。
说到马达加斯加,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热带雨林和野生动物。事实上,马达加斯加经济以农业为主,水稻是主要农作物,占该国农业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从前,这里的水稻种植一直都是“靠天吃饭”,由于缺乏优质的水稻种子和成熟的水稻种植技术,稻米产量始终无法完全满足本国民众口粮需求,仍需依赖进口。
中国专家带着中国杂交水稻来到马达加斯加,面临了重重困难——艰苦的生活条件,当地人对杂交水稻的“不了解、不相信”,当地特有的种植难题……
迎难而上,中国专家团队将各种困难一一攻克,成功培育出多种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高产杂交水稻种子,通过马达加斯加政府的审定。试种也大获成功,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7吨,而当地水稻原本的产量仅有每公顷2.5吨左右。
实打实的稳定、高产,让越来越多当地人接受中国杂交水稻。如今,提到杂交水稻,马达加斯加人直呼“擦拉贝”(当地语,意为“最好的东西”)。
胡月舫是中国专家团队中的一员,他在马达加斯加一待就是十几年,在田间地头顶着骄阳用当地语言教当地人种植杂交水稻,皮肤晒得黝黑,早已和当地人打成一片。
离家万里十几年,他的想法很朴素,“袁隆平教授说过,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全球,让非洲人民吃饱饭。我就一个村、一个乡、一个区地跟他们讲课,传授技术。你要把事情做好,给农民带来好处,你才是一个合格的农业技术员”。
因为种植中国杂交水稻,马达加斯加农民蒂娜不仅能满足一家人的吃饭需求,还有多余的水稻能够进行售卖,她的收入不断增加,还盖了新房。“收割水稻的时候,看到田里的水稻就很开心。我一直想和其他老百姓说,‘来看我们的地吧,种植杂交水稻可以减少我们的贫苦’。”
从2007年到2023年,中国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累计推广面积已达到5万多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7.5吨左右,是当地平均单产的2至3倍。马达加斯加成为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非洲国家。按照计划,在未来几年内,马达加斯加将在全国23个大区内全面推广种植杂交水稻。
中国对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技术的援助,还远不止提高种植面积和产量这么简单。2019年,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马达加斯加南南合作项目启动,覆盖杂交水稻从育种到销售全产业链。如今,马达加斯加成为首个实现杂交水稻育种、制种、种植、加工和销售全产业链的非洲国家。
2023年6月,在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唐人万寿园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墓前,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原秘书长拉库托松·菲利贝尔不远万里带来了一份承载着真诚谢意的礼物——产自非洲的杂交水稻大米。
02
不仅是马达加斯加,中国持续向有需要的非洲国家和地区推广杂交水稻,助力粮食安全和减贫。
2022年,中国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杨华德,获得布隆迪总统颁授的国家功勋成就奖。
2015年至今,杨华德带领专家组在布隆迪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成功将该国水稻产量由平均每公顷3吨提升至10吨,为解决布隆迪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
杨华德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他注重培养当地的水稻技术人员和农户,近10万布隆迪农户受益。中国农业专家组在布隆迪设立的水稻减贫示范村,让当地政府提出的“人人有所食、人人有储蓄”愿景成为现实。
“丝绸包裹的种子,来自中国,饱满飘香的稻谷,长在非洲。从一个项目,到一个产业,黄皮肤汉子的执着,让黑皮肤的兄弟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意。稻浪千重,路远情长。”
这是杨华德获得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时的颁奖词。这段话,也是一位位中国援非农业专家的真实写照,更是中非农业合作的生动侧影。
在非洲西部国家布基纳法索,过去水稻每公顷产量通常仅两三吨,从中国引进杂交水稻后,每公顷产量能达10吨以上。
布基纳法索农业、动物和渔业资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过去该国每年需花费1600多万美元进口大米。从中国引进杂交水稻后,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基本实现了大米“零进口”。“节省下来的钱可以用于其他民生改善项目,所有民众都能受益。”他表示,希望更多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能够传播到非洲,这对于布基纳法索乃至整个非洲消除饥饿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莫桑比克,由中国援助的万宝项目在该国南部种植了2万公顷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从原先的1.5吨提高到8吨。莫桑比克驻华大使介绍,当地民众期待,更多的万宝项目能在莫桑比克推广。
在肯尼亚,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发的面向非洲的节水抗旱稻,经过7年试种,表现出色,有望于今年年内在肯尼亚通过新品种审定,为这个80%以上大米依赖进口的非洲国家带来粮食自给的新希望。
把时间拨回到2019年12月,袁隆平在海南三亚举办的首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上表示,他有一个心愿,希望杂交水稻在非洲各个国家发展起来,解决非洲的粮食安全问题。
如今,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他的心愿正逐步实现:在众多中国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的努力下,已有20多个非洲国家种植中国杂交水稻,推动非洲多国的水稻产量从每公顷平均2吨提升到7.5吨。
03
“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复杂,中方愿继续同世界各国一道,坚持命运与共、和衷共济,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加强粮食安全和减贫领域合作,为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建设没有饥饿贫困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2022年11月,习近平主席向“杂交水稻援外与世界粮食安全”国际论坛发表书面致辞时强调。
言必信,行必果。中国杂交水稻在非洲落地生根,为非洲多国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是中非最关注的领域之一,也是双方合作的优先方向。不只是杂交水稻,近年来,中非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平台上不断深化农业务实合作,硕果累累。
根据《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首个三年规划,中国已向非洲派出500余名农业专家,培训近9000人次农业人才。截至2023年底,中国在非洲建成了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带动相关地区农作物平均增产30%至60%。
中国农作物品种和中国农科技术跨越山海,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大陆生根发芽,把沃土变良田。一座座农业合作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厂拔地而起,一项项中非农业贸易便利化措施陆续落地,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
2023年8月,在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中方愿实施‘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中方将帮助非洲拓展粮食作物种植,鼓励中国企业加大对非农业投资,加强种业等农业科技合作,助力非洲农业转型升级。”
对话会后,中方发布《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为中非农业务实合作再添新动能。
农业合作只是中非守望相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中非各领域合作全方位发展。中国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同52个非洲国家和非盟委员会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双方的合作领域正在向数字、绿色、航空航天、金融等新兴领域延伸。
“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习近平主席用“真、实、亲、诚”四个字诠释中非关系真谛。
携手再出发,9月4日至6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期间,中非领导人将围绕“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共叙友情,共商合作,共话未来。
站在新起点上,双方将推进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再上新台阶,续写中非友谊新篇章。携手同心、并肩前行,中非的未来一定会“非”常好!
总监制丨闫帅南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王兴栋
撰稿丨谢玉洁
校对丨高少卓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实探盱眙龙虾产区:20万人打造的龙虾产业链,到底是不是个赚钱的好生意
- 北京市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服务工作联盟揭牌
- 我国医学装备市场规模达1.27万亿元
- 朔尔茨呼吁重视德国劳动力短缺问题
- “铁定”之心助共富 浙江“最美乡贤”延伸“美丽”产业链
- 女性占西藏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2.9%
- 韩国经济副总理崔相穆将代行总统职务
- 四川雅安芦山6.1级地震:受地震影响的铁路已恢复正常运行
-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2条举措
- 粤港澳大湾区“散改集”粮食班列运量创新高
- 银川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
- 两岸歌手共聚泉州唱响闽南语原创歌曲
- 阿富汗北部一清真寺发生爆炸袭击 已致13人死亡
- 上海浦东推“八大举措”支持文创类互联网平台 五年内拟投入百亿元
- “第二十条”已被唤醒!最高法点名这些案件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分会场发布
- “你好!中国”2024丝绸之路日本旅行商考察活动圆满结束
- 北京大学“南门驿站”亮相 为外卖骑手提供歇脚便利
- 美国国防部:过去一年美向乌提供超320亿美元军事支持
- 德国一建筑工地发生脚手架倒塌事故 已致5人遇难
- 热门推荐
-
- (国际观察)卡梅伦复出“震惊”英国政坛
- 中消协点名“五月天”演唱会退票、“东航50万积分被清零”事件
- 北方多地供暖陆续启动 煤炭供应有保障
- 首届山东省全民阅读大会开幕 5000余场阅读推广活动“播撒”书香
- 商务部:研究出台绿色贸易发展专项政策 逐步建立健全绿色贸易支撑保障体系
- 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2024文化金融创新大会在北京举办
- 【世界说】弗洛伊德事件四年后美国警务改革仍停滞不前
- 给动物看病也需“望闻问切”?中兽医称针灸、艾灸也有效
- 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 塞内加尔外长:中国希望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红利丨世界观
- “4600万年不差一秒” 中国的计量科技有多精准?
-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将举办贸易畅通专题论坛
- (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中国“红莲稻”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生产
- 中新真探:酸性食物会导致体内酸碱失衡吗?
- 兰州小学班主任:在多重角色扮演中走进学生内心
- 中方呼吁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
- 在大漠,他们护航神舟再问天
- 国家发改委: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形成闭环
- 中新真探:低卡零食更健康吗?
- 贵州晴隆发生山火 暂无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