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柬埔寨大使王文天:澜湄合作为中柬务实合作增添强劲动力和活力
【东盟专线】中国驻柬埔寨大使王文天:澜湄合作为中柬务实合作增添强劲动力和活力
中新社金边3月22日电 (杨强 黎海月)2024年“澜湄周”期间,中国驻柬埔寨大使王文天接受媒体书面采访,介绍澜湄合作成果以及中柬务实合作和人文交流等情况。王文天表示,蓬勃发展的澜湄合作,为中柬务实合作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和活力。
谈及澜湄合作近年来取得的成果,王文天表示,中国与湄公河五国山水相连、人文相通,澜湄合作是澜湄六国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区域合作机制。8年来,中柬、中老、中缅、中泰、中越先后宣布构建命运共同体,澜湄地区实现双多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全覆盖,打造了区域合作的“金色样板”。
他指出,8年来,澜湄国家扎实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经贸、人文、青年、媒体、地方等联系更加紧密,数字经济、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新兴合作不断拓展,“丰收澜湄”“澜湄甘泉行动”“绿色澜湄计划”等项目陆续实施,给流域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王文天说,柬埔寨始终是澜湄合作重要参与国和积极推动者。中方通过澜湄合作专项基金支持柬埔寨开展近90个项目,涉及人文、教育、卫生、减贫、农业等多个领域,接地气、惠民生,广受柬埔寨民众欢迎。
他称,中柬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国连续12年保持柬埔寨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柬埔寨农产品输华按下“加速键”,大米、胡椒、水产品等不断进入中国市场。据柬方统计,中国已在柬新修建或升级改造近4000公里道路,建成9座特大桥。此外,去年中方通过多种方式为柬方培训近1200人,覆盖经贸、农林牧渔、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等诸多领域。中柬双边合作的丰硕成果,成为澜湄合作枝繁叶茂的生动写照。
2024年是“中柬人文交流年”,两国正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以推动双方人员更加频密、深入往来,深化两国在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卫生、地方等领域合作。王文天说,我们期待更多中国民众来柬观光旅游,同时欢迎更多的柬埔寨朋友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增进彼此相互了解,赓续双方传统友谊。
他还表示,人文交流也是澜湄合作的重点领域。多年来,澜湄国家大力推动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拉紧六国民众相知相亲的情感纽带,提升了澜湄国家亲如一家的共同体意识。下一步,中国将同湄公河五国持续加大对人文交流合作领域的投入,让各国人民好上加好、亲上加亲。(完)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驻斐济使馆提醒中国公民加强涉水项目安全风险防范
- 30岁女孩的相亲经历:被相亲团偷窥有多可怕?
- 日本作家森村诚一去世 作品曾揭露侵华日军细菌部队罪行
- 广东多举措做好台风“潭美”防御工作
- 叙利亚外交部谴责美国对叙发动敌对行动
- 第十四届智博会将在浙江宁波举行 展现新型工业化场景
- 青海格尔木:一对夫妻自驾穿越无人区失联 消防紧急救援
- 星火成炬|文脉流淌 传承不息
- 俄国际事务理事会总干事季莫费耶夫:中国政治哲学是将世界视为命运共同体
- 北京今年上半年小客车指标相关资格审核结果公布
- 新西兰中学生杜天俐:学中文动力来自中国留学生朋友
- “读懂《民法典》” 杨立新《民法典讲义》出版
- 将举行6场大型活动!这场运动盛会最新筹备进展→
- 突发!巴基斯坦东部一警察车队遇袭 已致11死7伤
- “任意拘押帝国”严重践踏人权
- 河南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长效机制 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 从数据看合作:云南与湄公河五国交流交往不断升温
- 俄罗斯称未收到参加奥林匹克峰会的邀请
- 山西国企“走出去”深入浙南腹地助力交通建设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环向场线圈交付仪式举行
- 热门推荐
-
- 智利政府将为前总统皮涅拉举行国葬
- 不能让群众看病的“救命钱”成为“唐僧肉”
- 石家庄石钢工业遗址公园开园 迎今年摇滚音乐季首秀
- 江西共青城:七彩画笔绘团结 童心共筑中国梦
- 黎巴嫩总理:拒绝任何从黎领土发动的军事升级行动
- 赏罗盘品禅茶 海外青年沉浸式体验“世遗之城”泉州
- 广州白云区龙卷风造成5人死亡33人受伤
- 西藏墨脱接连发现蜘蛛新种
- 爱奇艺出品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登意大利院线,广受当地媒体和观众好评
- 黑山共和国举行总统选举 两位候选人进入第二轮角逐
- 考察福岛核污水处理工作 韩国专家团正式赴日本
- 讲述老舍前半生故事 话剧《我这半辈子》亮相天津
-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半年外籍旅客出入境数量大幅增长
- 美国拉斯维加斯特朗普酒店门前电动汽车爆炸致1死7伤
- 【外媒看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和平倡导国”
- 两岸业界人士共话闽台文旅融合发展
- 新技术加速驱动传统医疗卫生系统向数字健康发展阶段迈进
- 因突发设备故障 京广高铁多趟列车晚点运行
- 提质森旅康养 专家齐聚池州探析长三角森林旅游模式
- 摩洛哥“中国通”:共建“一带一路”要重视跨文化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