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何时起源?国际最新研究在17.5亿年前微化石中发现证据
中新网北京1月4日电 (记者 孙自法)光合作用是何时、如何起源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演化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在一组17.5亿年的微化石中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光合作用结构证据,这一发现有助于揭示产氧光合作用的演化。
该论文介绍,产氧光合作用是阳光催化水与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和氧的反应,是蓝藻和真核生物中相关细胞器独有的过程。蓝藻在早期生命演化中有着重要作用,在24亿年前的“大氧化事件”中十分活跃,此前由于证据有限,产氧光合作用的起源时间仍有争议。
在本项研究中,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比利时列日大学Catherine F. Demoulin、Emmanuelle J. Javaux和同事合作,研究发现并展示一种藻类(Navifusa majensis)的化石化光合作用结构的直接证据:这一微结构是类囊体;这是植物叶绿体和某些现代蓝藻内部的一种膜结构。他们在两处地点的化石中识别出这一结构,而最古老的那种来自澳大利亚McDermott组,距今已有17.5亿年历史。
论文作者表示,人们推测Navifusa majensis是一种蓝藻。在这一年龄的样本中发现类囊体,意味着光合作用可能在17.5亿年前某个时间已经演化出来了。不过,这并未解答光合作用是在“大氧化事件”之前还是之后演化出来的谜题。他们认为,未来对更古老微化石的类似超微结构分析或有助于回答这个问题,并帮助确定类囊体的演化是否促进了“大氧化事件”发生时氧水平的上升。(完)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我们的中国故事】文斯·凯博:探索与中国的合作潜力
- 广东结束防汛应急响应
- 国际识局:布林肯访华,中美频繁互动沟通释放何种信号?
- 全球生态治理(南森)大会在京开幕 启动候鸟迁飞通道国际科教联盟
- 中新健康|STEP手术为短肠综合征患者带来治疗新希望
- 去年以来山西投入626.83万元为建筑业职工保驾护航
- 三亚搁浅短肢领航鲸“海棠”经救助后被放归大海
- 福建省莆田港吞吐量今年来突破5000万吨
- “寒露”到来 南方地区刚入秋黑龙江大部已入冬
- 海关总署:2025年中国进口增长空间很大
- 阿莫斯·吉奥拉:和平进程为何搁浅?
- 8月15日起南航将新开广州至喀什直飞航线
- 青海省消防科普智慧馆开馆 可沉浸式体验学习消防知识
- 潭江特大桥北岸桥墩钢铁支模(架)发生倒塌 造成2死1伤1失联
- 淡水河谷拟与H2 Green Steel合作开发“巨型枢纽” 为进军绿氢市场“铺路”
- 【图解】前10个月中国外贸质升量稳 36万亿如何做到?
- 美驻沙特领事馆附近发生交火 已致两人死亡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共青城“90后”养蜂小伙探索致富新“蜜”诀
- 江苏推动实现长三角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和实施机制一体化
- 从乡间草台到直播平台:地方戏“活”了,“火”了
- 热门推荐
-
- 邓一光长篇小说《人,或所有的士兵》为战争题材文学宕开格局
- 教授“吃饭太认真”走红 “知识吃播”解锁流量密码
- 对俄制裁再升级!日本新增超750个品类禁运对象
- 上半年中国规上互联网企业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8676亿元
- 自家装摄像头疑侵害邻居隐私 法院判决:拆除
- 新疆天山南北欢庆元宵节
- 北京人艺小剧场话剧《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首演
- 保护隐私,理性对待“最熟悉的陌生人”
- 湖南东安“生态引擎”兴产业 农旅融合促发展
- 韩国前防长金龙显的保密手机遭警方与国防部扣押
- 琼州海峡客滚运输将于11月20日11时全线复运
- 2024年安徽省外贸规模逾8600亿元创新高
- 陕西宝鸡举行炎帝陵祭祀典礼 两岸同胞共拜先祖
- 天津:加快打造京津协作高质量产城融合示范区
- “巴西文化人士中国行”在京启动
- 浙江“60后”老支书守护5万新居民:有事找老王
- “五一”期间川渝黔三地预计发送铁路旅客1330万人次
- 菲律宾农业与食品商会呼吁扩大国家食品管理局职权
- 夏季达沃斯论坛看好东盟数字经济前景
- 滴滴货运与中铁快运合作,国内物流增效低碳有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