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加强红海珊瑚礁保护
清澈碧蓝的海面下,五颜六色的珊瑚用羽状触须在捕食,横带刺尾鱼在珊瑚礁上游弋。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宜人的气候条件让埃及海岸的红海珊瑚礁吸引了大量游客。海洋生态保护组织“蓝色使命”创始人席薇亚·厄尔表示,红海珊瑚对海水温度升高具有高度耐受性,这将有助于珊瑚品种的保存以及推动世界其他地区退化珊瑚礁的恢复。
珊瑚礁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数据,尽管珊瑚礁覆盖的海底面积不到1%,但它们为约25%的海洋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红海珊瑚礁不仅是埃及的国宝,也是全世界的宝贵资源。”埃及环境部长亚丝明·福阿德表示,我们有责任通过更可持续的措施,保护红海珊瑚礁。据埃及环境部统计,目前该国记录的珊瑚品种有209个。其中,红海的珊瑚资源最为有名,为埃及旅游业带来巨大收益。当地一项研究显示,红海旅游业每年为埃及创造约70亿美元的收入,其中86%来自珊瑚礁旅游。
为保护珊瑚礁,促进海洋经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埃及政府出台了《环境法》《自然保护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明确禁止以破坏或交易方式损害海洋生物和珊瑚礁,违者将被处以6个月有期徒刑以及5000至5万埃及镑(1元人民币约合4.3埃及镑)的罚款,并对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进行赔偿。
埃及还成立了拉斯穆罕默德国家公园,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珊瑚礁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2022年9月4日,埃及环境部宣布了一项珊瑚苗圃项目,将在赫尔格达海岸外建立数十个珊瑚苗圃,旨在修复红海中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珊瑚礁,促进小珊瑚碎片的生长。2022年11月,在举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期间,埃及政府又宣布设立新的海洋保护区。同时,为减少塑料垃圾对珊瑚礁的影响,埃及政府宣布在红海地区推广零塑料旅游的举措。
埃及民间组织和各类协会也致力于加强对珊瑚礁的保护。赫尔格达环境保护协会在主要潜水地点安装浮标,以减少船只抛锚对珊瑚礁造成的损害。该协会还对潜水员、船长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向游客普及环保知识。该协会相关负责人埃尔—拉姆利表示,各项保护举措和宣传活动将提高民众保护意识,有助于保护红海生态和珊瑚礁。
埃及苏伊士大学海洋生物学家马哈茂德·哈纳菲认为,保护珊瑚礁需要政府、国际组织、研究机构等共同努力。“我们必须推进科学高效的国际合作,以落实共同承诺,减少气候变化对珊瑚礁造成的影响。”
(本报开罗7月27日电)
本报记者 沈小晓
(人民日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成都大运会闭幕,中国代表团双榜第一!
- 爱达·魔都号有乘客落海 官方声明
- 英国伦敦一辆汽车撞上唐宁街大门铁栅
- 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 5月中国楼市延续降温 百城新房价格环比转跌
- 《柳叶刀》刊发专辑呼吁社会以新方式看待更年期
- 北京交警:北京市所有高速开通运行
- 外籍专家谈中国藏医药发展:吸引国际社会关注
- 海上石油开发再添利器!万吨海上油气平台来了
- 中欧班列(合肥)“双节”假期企业定制班列发运超八成
-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探寻你不知道的千年古县赞皇
- 加拿大西部麦克尼尔港附近海域发生6.0级地震
- 助学圆梦 双汇助力困难学生实现大学梦
- 上海召开防汛救灾及灾后重建金融服务工作调度会
- 展特色文旅资源促交流合作 2024重庆旅游推介活动在西安举行
- 新疆实现全量用户用电信息小时级高频采集
- 绕开上网限制办法多 未成年人不健康用网亟待解决
- 数读中国|六组数据读懂“丰收答卷”因何而来
- 国家博物馆:未经批准,禁止进行商拍、自媒体直播
- 2023年辽宁公安严打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 破获案件9800余起
- 热门推荐
-
- 内蒙古首条绿色精品旅游公路开通
- 交通运输部:11月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同比增长5.2%
- 长三角迎温暖春分 沪苏浙皖最高温逾20℃
- 605KM续航、激光雷达,睿蓝7正式上市
- 年末购金热度高涨 2024年仍将是黄金“小牛市”?
- 半年备案2859部 传统影视公司入场微短剧新风口?
- 建设银行行长张金良出席2023年金融街论坛年会系列活动
- 浙江云和7个顾问团打通乡贤连结乡情“最后一公里”
- 磁共振检查为啥兜里不能放纸币?
- 两部门: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
- 专家学者把脉吉林文旅 促产业高质量发展
- 山西平陆:两男子被困黄河河道 船员强渡激流救人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崇仁:“冬闲田”摇身变成“致富田”
- 以政策促发展 浙江宁波船舶运力规模破1100万载重吨
- 打通校园到职场最后一公里 多措并举搭建就业“桥梁”
- 中肯合作助力肯尼亚加快发展步伐(新时代中非合作)
- 俄乌再次交换在押人员 超200人获释
- 第134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现场成交好于预期
- 粤检方严惩破坏海洋环境资源犯罪 3年多批捕107人
- 应用型高校如何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政产学研专家在沪共话“新范式”“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