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债危机的“暂时”和“永久”
就在美国财政部预计将无力偿还国家债务前两天,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已经国会两院批准的有关联邦政府债务上限和预算的所谓《2023年财政责任法案》。
至此,持续数月的两党争斗告一段落,潜在的美国政府首次债务违约得以暂时避免。
关于美债危机的“暂时”和“永久”
签署该法案后,拜登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我刚刚签署了一项两党预算协议,防止有史以来第一次债务违约……现在,我们将继续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
关于美债危机的“暂时”和“永久”
从字面上看,这俨然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功”。但至于美国将如何“继续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人们真是看不明白了。
美国政府再次面临“关门”危险?
根据这份已经成法的两党协议内容,美国政府债务上限在2025年1月1日之前将暂停设置,以满足2024年11月大选前的政府借贷需求,确保下一次关于债务上限的党派争斗不会干扰总统选举。
作为交换,共和党人要求通过在继续增加国防开支的同时削减其他预算的方式,限制今后两年的政府开支;同时,税收将不会增加。
关于美债危机的“暂时”和“永久”
既要不增税,又要在未来两年削减除军费外的政府开支,受影响的会是谁呢?
分析普遍认为,由于近些年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和就业采取了无节制开支措施,“非国防可自由支配支出”的断崖式受限将不可避免地影响金融市场流动性,给本就饱受高利率影响的美国经济带来新的冲击。
与此同时,通胀率仍居高不下,而美联储加息造成的影响也在经济中蔓延扩散,且3月以来数家银行倒闭引发的信贷紧缩后果仍难以衡量。
关于美债危机的“暂时”和“永久”
不该挥霍的时候挥霍无度,真需要用钱的节骨眼上反而无钱可用。这就是美国两党债务上限法案的真实“功效”。
这还不算完。
由于共和党强硬派坚持认为两党法案中对民主党人妥协过多,要求拜登政府削减支出的力度不够,一些共和党众议员已建议,该党可以利用拨款程序来争取更多的让步。
要知道,债务上限只是让政府有能力借更多的钱来支付已经产生的账单,它本身并不为政府提供资金。为政府提供资金主要靠的是国会拨款。
也就是说,如果在10月1日新财政年度到来之前,国会不能顺利通过支撑政府运作的新财年拨款法案,政府就会再次面临“关门”危险。
关于美债危机的“暂时”和“永久”
“同样的危机迟早会再次出现”
两党吵到最后一刻达成的妥协,换来的不过是把问题的解决拖到两年以后。
这只说明一点:对美国的真正威胁不是“美债炸弹”,而是永无休止的“党争炸弹”。
正如《纽约时报》所说,尽管两党达成了债务上限协议,但由于双方都有诉求没能得到满足,党争局面未来仍可能重现,而债务上限问题也将在2025年后卷土重来。
关于美债危机的“暂时”和“永久”
归根结底,美国之所以有债务上限、债务上限之所以成为一个党争问题,都是“债”闹的。
相比债务上限之争,现在更多人关心的是,美国欠的债还要膨胀到什么程度,以及“借新债还旧债”的模式还能坚持到什么时候。
美债“野蛮生长”,是因为有美元霸权做后盾。利用这个霸权,美国可以通过利率升降转嫁自身风险、收割全球财富,还可以任意对他国滥施单边制裁。
时至今日,美国欠的债已直逼32万亿美元的天文数字。而只要美国积累债务的方式不变,美债注定将只多不少。
有评论指出,美国目前的财政状况已非常糟糕,而两党债务上限协议并不能解决失控的债务问题。这一幕后交易的最大输家是美国民众,而民众已经厌倦了美国的“聋哑政客”。
关于美债危机的“暂时”和“永久”
从全球视角来看,一轮接一轮的债务累积、一次又一次的两党债务上限之争,早已将美国政府信用侵蚀殆尽。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日前表示,尽管美国通过了债务上限法案,但考虑到美国最近政治僵局的全部影响以及中期财政和债务走势,美国的信用评级仍将被维持在“负面观察”状态。
关于美债危机的“暂时”和“永久”
《印度时报》刊发社论指出,由于美国货币和债务市场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作用,美国两党此次所展示的边缘政策不仅仅是自己的问题,对印度等其他国家也有影响。
社论称,由于那些让美国金融市场和美元成为全球金融体系支柱的政治惯例“几乎已经瓦解”,当2025年1月对债务上限的暂停结束时,美国再次爆发债务危机的风险仍然很高。
关于美债危机的“暂时”和“永久”
美国“市场观察”网站的评论文章直言,随着债务上限从维持政府运作的小事变成了政治足球,“刚刚被化解的危机(踢下的罐子)迟早会再次出现,那时它将更难处理”。
“归根结底,只要不废除债务上限,并将所有支出纳入预算和拨款立法,美国的债务违约危机就永远不会有最后一次。”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哈马斯:分阶段释放被扣押人员及停火协议谈判取得重大进展
- “你好!中国”旅游展在泰国曼谷举办
- 全国爱牙日:多机构呼吁做好全面口腔护理
- 宁夏固原通报“借捐赠名义推销问题热水器”
- 武汉建设国际枢纽城市 加速迈向“九州通衢”
-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地震搜救出被困人员407人
- 巴基斯坦发生炸弹袭击 11人遇难
- 有聊|苏青:在有限的空间里,做最大的努力
- 水利部: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至265.34万平方公里
- 2023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海口开幕 聚焦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 土俄防长通电话 讨论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及叙利亚问题
- 尼日尔连遭武装分子袭击 致39人死亡
- 【成语漫话世界】图穷匕见
- 全球数据空间加速走向产业化
- 串联博物馆文旅资源 北京推出10条博物馆研学线路
- 提升石窟寺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水平
- 上半年惠州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增长17.9%
- 六大券商火线解读印花税减半:提振市场情绪,短期首选券商,中期关注顺周期板块
- 青海省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延续实施至2025年底
- 公厕扫码取纸,岂能让人“急上加急”
- 热门推荐
-
- 读懂老年人“埋”在短视频里的情感需求
- 湾区三分钟|强台风来了!到底是谁在“追风”?
- 国家统计局:今年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有条件有支撑的
- “叔叔,我只有一瓶风油精了,送你!”
- 印度41座机场收到炸弹威胁邮件!均被证实为恶作剧
- 土耳其官员:震区仅剩两省未完成搜救
- 内蒙古“85后”跟踪半月拍到阿特拉斯彗星
- 专家:胆囊癌恶性程度高 “胆不痛就不要紧”是误区
- 话剧《苏东坡》举行主创对谈:历史与戏剧的诗意碰撞
- 闽南“魔性”民俗表演“火鼎公婆”演绎喜乐悲欢
- 郎朗领衔 北京艺术中心“艺术第二现场”奏响先声
- 以色列将关闭驻爱尔兰大使馆
- 外交部发言人:欢迎广大日本民众来中国看望“香香”和她的伙伴们
- 重庆将加密直飞新加坡客运航线
- 广西举办“泰国商品节” 上百种商品亮相
- 德国2月出口额环比增长4.0%
- 住建部:10月、11月全国新建商品房交易网签面积连续两月同比环比双增长
- 浙江推行外卖电动车“以换代充” 预计年底覆盖90%
- “元宵经济”热气腾腾 “花样”汤圆持续热销
- 演员于和伟:只要认真去做,一定会有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