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青话融合)在川台青郭弘扬:为台青铺就“第二故乡”创业路
中新社成都5月5日电 题:在川台青郭弘扬:为台青铺就“第二故乡”创业路
作者 王利文
“近年来,我们的‘一站式’服务一直在往前移,有的台青甚至飞机落地成都就能拿到营业执照。”5月上旬,成都星点(高新)海峡两岸新经济创业园内,总经理郭弘扬正耐心向台青创客介绍惠台政策。
45岁的郭弘扬来自台北。2016年,从事投资行业10余年的他初到成都,便被这里的发展活力和宜居宜业环境所吸引。了解到不少台胞同样看好大陆西部的发展机遇,郭弘扬萌生了在川建立孵化器的想法:通过搭建平台,减少信息差,激发台青创新创业活力。
2017年,成都星点(高新)海峡两岸新经济创业园在多方支持下投运,为台青来川实习就业、创新创业提供优质营商环境与平台服务。随着园区服务能力提升和招引工作推进,郭弘扬发现,四川对台湾人才的吸引力已从“量”的增加,转变为“质”的进步。
正在园区工作室中忙碌的小象赋能(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台青李永强便是高层次人才之一。郭弘扬见证了李永强从“打工人”到“创客”的身份转变。“园区解决了办公场地,郭总他们也带我了解惠台政策,帮忙搭平台、找资金。”李永强表示,他计划今年提升营业额的同时,在科技项目合作等方面实现长足发展。
从向台青传递大陆发展成果、服务台青,到吸引台青“登陆”,郭弘扬一直在为台青铺就“第二故乡”创业路而努力。他认为,台青来川创业是看准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机遇,先要把基础打牢,才能扎得下根,乘着东风飞得更高。
2023年春节回台期间,郭弘扬观察到,不仅农文旅等领域的台青想来川投资兴业,一些金融和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台湾人才也有同样的诉求。但由于暂未找到相关渠道等原因,很多人迟迟未动身。
今年,郭弘扬计划在两岸优质创业资源、专业高素质人才、合作组织平台的共建共享上发力。目前,已有30多家台湾企业决定今年6月来川考察,郭弘扬运营的园区将是他们“登陆”的第一站。
截至2022年底,成都星点(高新)海峡两岸新经济创业园已累计吸引90家台资企业落户成都,注册资金累计2.91亿元人民币,涵盖新经济、影视文创、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领域。
谈及扎根四川的感受,郭弘扬感叹,成都已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现在能听懂八成川渝方言了。”郭弘扬认为,成都不仅适合台青“开拓”梦想,生活幸福指数也很高。他说:“切实帮助到台青,比做投资行业更有价值感。我想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持续贡献创客力量。”(完)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上海多措并举努力实现“幼有善育” “柔性过渡”助孩子爱上幼儿园
- 世界气象组织:未来五年全球气温或将高出工业化前1.5°C
- 138件克里姆林宫博物馆文物精品展“俄宴风华”
- 【寻味中华丨文博】探秘《南宋绍兴府城图》:揭开千年东方古城的面纱
- 东西问丨魏韶华:老舍作品如何跨越东西方展现世界性?
- 波兰国家议会选举结果出炉 法律与公正党赢得最多席位
- 河南建立300余处生物地层剖面 发现8000余处化石点
- 浙江经济观察:四链深度融合如何助企发展?
- 京冀“两市三区”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举办
- 互联互通提质效 “重庆制造”何以加速“出海”?
- 4名人质从加沙地带获救 以军袭击致数百人死伤
- 我与国家一起前行丨文化特派员:我在这里“种”文化
- 陕西上半年聚焦营商环境优化 市场主体数突破550万
- 春运以来昆明机场口岸日均出入境旅客1.1万人次
- 日本樱岛火山喷发 烟柱高达3000米
- 陕西检察机关创新探索“乡约+”“网格+” 构建多元化法律监督模式
- 突破美食想象力边界 这个节目够有创意
- 5万尾扁吻鱼鱼苗投放至新疆博斯腾湖
- 发现汉代文字瓦当之美
- 2023内蒙古·亚太音乐节举办 “音乐节+”赋能草原夏季嘉年华
- 热门推荐
-
- 国之重器“天骅”船完成限高改造 首次进入内河施工
- 上海金融法院:五年来共审结金融案件39594件 总标的额超万亿元
- 宁夏银川发生3.3级地震
- 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即
- 2023西安国际养老产业博览会启幕 科技赋能“老有所养”
- “国家大剧院艺术通识课”丛书《画布上的声音》推出
- 填补国内空白 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1.0版发布
- 看集大原高铁建设中的科技力量
- 台风“杜苏芮”将致广东气温升高 全省最高气温或达40℃
- 跨省追回电诈赃款56万元 刑警秦扬帆:这个假期过得值
- 比亚迪吸纳3.18万名应届生 以人才赋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
- 喀麦隆农业部长:中国农业技术带来重要帮助
- 桑切斯连任西班牙首相
- 秦淮灯会7月1日起在拉萨布达拉宫前上演
- 粤北遇暴雨冰雹 局地内涝街道成“河”
- 3.5%增额终身寿险并未“消失”
- “村晚”正成为乡村最灿烂的舞台
- 直升机发生事故,伊朗总统生死未卜
- 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4.9级地震 福建多地有明显震感
- 新闻1+1|2024年中国经济,怎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