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观平: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科学把握两者辩证关系、推动两者深度融合,促进生产力跃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以产业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才能形成良性互动的新发展格局。
在实践中如何才能闯出新路?
要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这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的一体改革。主动识变应变求变,顺应科学研究边界、研究范式、技术趋势等发展变化强化制度供给。通过改革,打破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同时,优化创新环境,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高能级科创平台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对于集聚创新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营造创新生态具有重要意义。高能级科创平台能够促进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提高创新的集中度和显示度。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中心、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
实施科技重大攻关行动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技术需求,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在科技重大攻关行动中,要注意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营造更加完善的创新环境、更有吸引力的人才环境必不可少。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吸引和培养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高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形成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体制机制、平台建设、重大攻关、企业主体、金融支持、人才环境等多方面入手,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有力支撑。(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防止恶意薅羊毛 电商平台优化“仅退款”
- 文明的坐标|普洱景迈山“千年茶韵”
- 3D打印超级合金减少电厂碳排放
- 全国单体产能最大的电池燃料氢项目在河北迁安全线投产
- 一折《梅尚程荀》,拉开202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演播季序幕
- 安徽淮南:凤毛快速通道假期“不打烊”
- 中新健康|科学对症用药应注意哪些事项?专家详解
- 6部都有喜剧属性,2024春节档被确诊为“爆笑档”
- 美国国防部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2.5亿美元新军援
- 山西阳泉发生一起房檐坍塌事故致1人死亡
- 章红艳和她的“音乐白丁”学生
- 雄安新区“三校一院”项目已全部委托北京支持单位运营
- 新研究:空气污染严重地区的新生儿体重更易偏低
- 2023年北京的展览越来越“好玩”
- 黄河奔涌出的动人音符
- 寻找警号325950的警官:平凡警事暖人心 共筑警民情
- 共建和谐生态,李锦记邀请公众体验自然生态之美
- 北京本轮污染过程已结束 空气质量转好
- 时隔近一个月 美防长奥斯汀术后返回五角大楼工作
- 台商看好海南自贸港政策机遇 加大在琼投资
- 热门推荐
-
- 三星堆博物馆将在龙年正月初一至初七延迟闭馆
- 文化中国行丨当节气遇上非遗:处暑过后,唱响舟山渔民号子
- 第九届著名作家看山西采风活动在忻州启动
- “走近中国城市系列:青岛”文化沙龙在柏林举办
- 新疆巴州29万亩青贮玉米迎来收获季 为牲畜越冬备足“口粮”
- 《别叫我“赌神”》北京首映 周润发追忆老友廖启智
- 四川大力推进全国首个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
- 带爸妈体检成县城青年孝老新方式
- 志愿填报服务行业鱼龙混杂亟待“立规矩”
- 2024“全球南方”:团结自强谋发展
- 地球磁场或三十七亿年前已存在
- 上海低空经济蓄势 瞄准“500亿元以上”目标
- 国庆小龙虾供应偏紧 价格指数小幅上涨
- 巴西东北部大桥坍塌已致一死一伤10人失联
- 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开铲 国内外64支队伍展开角逐
- 开明文化论坛洛阳开幕 聚焦文明传承创造与城市发展
- 每天吃5-6克洋葱,肝癌风险或降低33%
- 国家标准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城市标准化行动方案》
- 中国上市白酒企业业绩延续涨势
- 广西贺州重质碳酸钙粉体年产量持续保持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