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星辰大海” 商业航天底气何来?
向“新”聚力,万米高空之上,一场由商业航天拉开的追逐赛正在上演。
商业航天赛道开启的元年是在十年之前。2014年,国务院及多个部委相继出台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政策,并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
十年之后,我国已进入“十四五”时期后期,“航天强国”也已进入到建设落地阶段。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走访了浙江嘉兴、海南文昌等地,寻找“乘势升空”的商业航天,是如何形成日渐完备的产业链,并愈加频繁地与普通人产生交织的答案。
商业发射场建设提速
作为新质生产力商业航空的一环,航天发射场地位重要。
6月30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正式宣布已具备执行发射能力。这意味着短短两年,该发射场已能够承接火箭发射业务并实现商业化运营,今年下半年,该发射场将迎来首次火箭发射。
实际上,早在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的《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中,就以海南作为全国放宽市场准入试点的“先手棋”,推出22条特别措施,其中就包括优化海南商业航天领域市场准入环境。
目前,中国已建成四大航天发射场,分别是酒泉、太原、西昌和文昌发射场。同样位于文昌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也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就是地理位置。“海南位于低纬度地区,靠近赤道,使得火箭发射时能利用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而节省燃料并提高运载能力。”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海南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暖湿润,不存在极寒天气,为火箭发射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气象条件,可减少因天气原因导致的发射延迟或取消,确保发射任务按计划顺利进行。
此外,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各级火箭落区均为海洋,无需担心对地面人口和设施的潜在威胁。
目前,中科宇航、蓝箭航天、天兵科技等许多国内头部商业航天企业,都已或计划落地文昌国际航天城。记者从发射场获悉,未来这里将继续建设多个新的发射工位,并有望帮助其他国家发射火箭、卫星及其他航天器,带动世界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商业火箭驶向“快车道”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
民营企业蓝箭航天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该公司动力研发部、动力制造基地总经理刘磊作为主要完成人的“复杂多变工况离心泵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国内民商火箭公司首度获颁国家最高级别的科技奖项。
发展商业航天,载具火箭是首先要过的一关,其中研制环节尤为关键。
刘磊说,蓝箭航天开发的80吨/ 10吨级液氧甲烷涡轮泵,作为唯一高速旋转核心动力部件,装载在蓝箭航天独立自研的天鹊系列液氧甲烷发动机上,支撑朱雀二号火箭于2023年7月和12月连续两次成功发射。“这是全球首款且目前唯一连续实现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他说。
如果说运输能力决定了追逐“星辰大海”的半径,那么火箭的箭体能否重复使用,是其高频次发射的基本要求。目前,主流火箭公司也正在从固体赛道,逐渐转向可重复使用的液体火箭赛道。
打造航天全产业生态链
虽为航天产业链的下游,卫星应用服务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在卫星通信、导航与位置服务以及卫星遥感技术应用领域。
2023年,我国成功发射近百颗商业投资的遥感卫星,比2022年增长超过15%。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规模超过2700亿元,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5362亿元,卫星通信产业规模超过800亿元。
实时智能是大势所趋,相关技术同样也应用于对“星辰大海”的追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曾直言:“把人工智能做到天上去!未来,除了玩微信,我们还能玩卫星。”
记者注意到,随着卫星技术和其他领域的融合创新,商业航天产业链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扩大和延伸,与之相关的投融资环境日益活跃。据《2023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资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商业航天行业发生的投融资事件超过80起,融资总额突破200亿元。这不仅表明资本市场对商业航天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中国商业航天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
眉山拥有10颗卫星组网形成天府星座,是西南地区商业遥感卫星数量最多的城市,居全国第四位。
“星辰大海”的追逐赛中,如何不断创新?
“相比传统模式,如今的模式让商业航天给传统航天带来许多挑战:创新制造模式、精简队伍;引入大规模生产模式,利用工业级器件,大幅降低卫星成本;从单件产品的研制转变为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等。”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建宇看来,面对技术、质量、成本、市场等多方面挑战,商业航天需要依靠理念和技术的创新,更需要人才的加入。
从上游的卫星和火箭制造到中游的发射服务,再到下游的卫星应用和运营服务,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正在形成,并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及市场机制的多角度驱动,加速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全产业生态链。
未来,随着更多政策的落地和技术的突破,中国商业航天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来源:华西都市报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突发!日本一男子持枪袭击致多人受伤 目前仍在逃
- 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累计签约教育合作项目130余个
- 外轮船员突发疾病 福建莆田边检开通绿色通道紧急送医
- (乡村行·看振兴)新疆兵团:鲜花种植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 一次“路怒”戳破的“一地鸡毛”
- 人民时评: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 2024亚布力企业家第二十届夏季年会在广州举行
- 2023年中国CPI同比涨0.2% 专家料今年温和回升
- 山东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行动态管理 倒逼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 不同文化背景下中西古典人权观,有何异同?
- “同舟共济 共渡风雨” 天津文艺工作者义演募捐680余万元
- 乌军总司令:乌部队撤出顿涅茨克重镇阿夫杰耶夫卡
- 千年帝陵首露真容 广州康陵遗址正式向公众开放
- 5月中国PPI继续下降
- 湖南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 西康高铁秦岭太兴山隧道进口至一号斜井区间顺利贯通
- 费波:当中国文化走进芭蕾
- 上海贯彻国家汽车以旧换新政策 带动新车销售超过200亿元
- (新春走基层)新疆快递业务不打烊 “小包裹”蕴藏“大年味”
- 较去年提前六十天 大兴机场旅客量突破三千万人次
- 热门推荐
-
- 【2024打卡中国】外国网红博主在珠海的“追遗逐新”之旅
- 两岸专家学者共话中华文化传承发展
- 前7个月 人民币贷款增加16.08万亿元
- 云南铁路开行“银发”专列 1740名老年旅客开启“春日”之旅
- 首届“豫见新疆”农特产品产销对接会签约28.07亿元
- (第六届进博会)中国商务部部长:让更多外企“来了就是一家人”
- 乌克兰多地停电、传出爆炸声,这个核电站又出事儿了!
- 做强“四个能级”做好“四个结合” 上海嘉定抢抓汽车产业“新四化”转型机遇
-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冰冻黄色预警
- 央行:深入开展拒收人民币现金整治工作 进一步提升现金使用便利性
- 亚马逊:停止应用商店服务不会影响在中国业务运营
- 新场景、新业态、新体验 暑期文旅消费热力涌动
- 突发!波兰一军工厂发生爆炸 已致1死1伤
- 以色列国防军:已俘获哈马斯一副指挥官
- 11岁女孩胃里填满头发 医生“超级微创”取出
- 让传统技艺吸引更多年轻目光
- 善用传统文化 打造育人“金课”
- 上海市商务委:支持电商平台赋能品牌发展
- 用活用好“AI+” 北京亦庄探索生态环境保护“数智”模式
- 全国首个外商投资企业标准化协作平台在沪成立 精准提供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