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为预制菜产业建言献策
代表委员为预制菜产业建言献策
尽快出台预制菜国家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预制菜作为一种便捷食品,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宠”,甚至开始“登上”年夜饭的餐桌。 有关专业机构预测,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2026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
今年全国两会上,预制菜产业发展也成为代表委员们聚焦的热门话题。由此延伸出的行业标准缺失、消费者知情权保障等产业共性问题成为大家热议焦点。
加快出台国家标准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在全国政协委员、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看来,当前各界针对预制菜行业的讨论,并非拘泥于其存在的意义,而是行业的规范及推广的规模。“我们需要在合理范围内有序发展预制菜,而不是让其走向泛滥,野蛮生长。”丁佐宏认为,当前令预制菜发展陷入困境和行业乱象频发的根本原因就是国家统一标准的缺失。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明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明调研后发现,当前预制菜行业的全国性规范与标准尚未建立,导致市场准入门槛极低,从业者众多但素质参差不齐。不仅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还会出现假冒仿制、无标识信息或原材料无法溯源等问题。
“要尽快出台预制菜全国统一标准,规范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丁佐宏建议,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就预制菜的生产、运输、认证、追溯等全环节、全链条,形成全国统一标准。鉴于当前预制菜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建议将预制菜的加工和销售列入专门的工商经营范围,规范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让百姓“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张建明也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预制菜全国性行业规范和标准,应涵盖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餐饮服务等环节,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符合食品安全法规,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张建明认为,在预制菜生产加工环节,应明确生产主体的资格要求,规范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并建立严格的原材料采购和检验制度,确保产品原材料来源可靠。运输销售环节应建立完善的冷链运输和储存体系,确保预制菜的新鲜度和口感。
同样关注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万立除了建议要围绕预制菜原材料选择、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存储、质量检测的全过程建立统一国家标准外,还特别提出,应对预制菜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严格限制。
建立提前告知制度
只需简单加热或翻炒就可食用的预制菜由于能极大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被不少餐饮企业大量使用。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大约85%的预制菜最终从堂食和外卖渠道流向消费者餐桌。
但由此带来的另一大问题就是消费者知情权难以保障。据江苏省消保委2023年发布的调查显示,78.1%的被调查者反映饭店使用预制菜并未提前告知消费者。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投吉电股份白山吉电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设备部副主任李文辉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餐饮经营者与外卖平台对是否使用了预制菜,未对消费者作出明确说明,用成品预制菜冒充新鲜烹调的菜品,可能涉嫌虚假宣传与消费欺诈。因此,需要推动餐饮业对预制菜使用进行公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消费者享有知情权与选择权,菜品是否预制,消费者必须预知。万立建议建立预制菜使用提前告知制度,通过法律规定,明确使用预制菜的商家应尽到告知义务,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在法律尚未明确规定商家使用预制菜需提前告知时,商家为降低成本、回避风险,大多不会主动告知消费者。”因此,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看来,建立预制菜消费者知情权保障机制至关重要。他指出,要明确规定商家告知方式与告知内容,商家应通过店内公告、菜单等载体主动告知消费者;告知内容应全面,对供应商情况、防腐剂、保质期、过敏原和添加剂等作出明示。
此外,皮剑龙建议,监管部门要加强预制菜消费者知情权的监督检查,建立便捷的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以便及时响应,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特殊场所审慎推行
去年,有关预制菜能否进校园一事曾引发家长热议,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
多位委员也提出,虽然预制菜产业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但在国家标准出台前,应审慎进入中小学校园。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郁瑞芬建议,预制菜产品只可以进入消费者有主动选择权的商品市场,而不得进入消费者被动选择的市场,比如学校食堂、职工食堂、养老院等。
丁佐宏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预制菜作为新兴事物,在某些领域和场合可以合理应用,但应防止泛滥。特别是在统一国标形成之前,不应贸然在学校学生、社区老人等脆弱人群中推广预制菜,对于预制菜进学校或社区必须审慎对待,严把质量关。
预制菜产业化是社会快节奏发展、多样化消费以及乡村振兴和食品产业发展的必然,预制菜产业同样是一个前端原料在田间、后端消费在嘴边的“全链条产业”。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看来,未来要想实现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必须推进预制菜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包括前端农产品原料性食材的生产、中间农产品深精加工与餐饮食品加工物流、后端餐饮食品市场消费供应等,实现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在当前预制菜发展迅猛的形势下,赵皖平建议,预制菜生产企业更应重视产品品质提升,把品质提升作为市场核心竞争力。企业在制定产品质量标准的同时,还要加强全流程检验检测、全流程监控追溯、全流程质量保证,实现产业链的品质化,切实保障民众舌尖上的安全。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广东外贸再迎“开门红” 跨境电商业务快速发展
- 听劝!福建接住了这波“泼天富贵”
- 泰国将成立“一带一路”经济与教育发展研究院
- 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行动方案出台
- 填补秦文化精神领域学术空白 《秦人的信仰世界》在北京首发
- 电影市场迎来国产喜剧片热潮
-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重庆集体林地占全市林地面积超90%
- 三协会联合发布校园食品安全倡议
- 中越边境云南文山两条对越通道临时开放客运功能
-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一厂房垮塌致3人死亡
- 【“一带一路”十周年特刊】“一带一路”助力东南亚走向“大联通”
- 中秋国庆假期中国发送旅客总量累计4.58亿人次
- 评论:对于郑成功的历史评价 民进党当局含糊不得
-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太原铁路“坐商”变“行商” 打造现代物流新格局
- 黑龙江赴粤推介夏季旅游 邀客畅游“一城三线”
- 2019年中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7.6%
- 美国司法部:执法部门对罗布小学枪击事件的反应是“失败的”
- 探访“雪域敦煌”西藏萨迦寺文物保护:希望成立寺庙博物馆
- 探访《徐霞客游记》开篇地,大学生感受乡村振兴变化 | 文化中国行
- 探访“全球最佳减贫案例”:中国西北“巧媳妇”触网奔小康
- 热门推荐
-
- 中华文化在新疆的主体地位毋庸置疑
- 20颗生山楂吃出胃石症,医生开出“可乐处方”
- 广西千年六堡茶走俏东盟 海外“圈粉”焕生机
- 大部分人被动囤药 退烧药拆零销售值得推广
- 学者解读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希构建全球产业“合作链”
- 自然资源部:一季度海洋经济开局良好
- (乡村行·看振兴)豫西深山野果变身致富“金果”
- 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护覆盖人口首次超过全球半数人口
- 中泰高校联合办学 赋能电力人才培养
- 塞尔维亚(南斯拉夫)电影影像展在沪揭幕
- 加拿大向世卫组织追加捐资以支持应对猴痘疫情
- “网约护士” 普及难在哪里?
- 92岁传媒大亨默多克正式宣布卸任 长子将接棒
- 羽绒服里的“科技范”
- 俄乌局势走向何方?普京国情咨文或披露重要信息
- “盐多油大”?预制菜是你的健康之选吗
- 外媒:一旅游巴士在马来西亚翻覆致2人死 “有中国公民遇难”
- 防晒市场如何靠差异化“破圈”?品牌方积极布局
- 新疆兵团:西梅丰收采摘销售忙
- 力推“沉浸式体验”项目 北京春节文化更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