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芯片能火多久
英伟达人工智能芯片供不应求的局面还会持续多久?从当前的种种迹象来看,远未结束。
当地时间2月21日收盘后,英伟达发布了截至1月28日的2024财年第四财季财报。期内实现营收221亿美元,同比增长265%;净利润达123亿美元,同比上涨769%;毛利率为76%。三项数据均高于市场分析师预测,并创下历史新高。
此前,不少投资者担忧英伟达人工智能芯片供不应求的局面难以持续,以至于无法支撑其不断攀升的股价。财报发布后,英伟达股价再度大涨,创下历史新高。资本市场用这种方式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担忧纯属多虑。
面对英伟达出色的经营数据,众多投资分析师不断上调对英伟达表现和市场需求的预期。券商伯恩斯坦分析师斯泰西·拉斯冈表示,英伟达在数据中心业务方面的机会巨大,而且还处于早期阶段。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财报电话会上回答分析师提问时也表示,英伟达的人工智能芯片将在2024年乃至2025年以后依然拥有较高的市场需求。因为计算机行业正处于加速计算与生成式人工智能转型的开端,全球各行业的相关需求正在激增,将推动全球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安装量在未来5年内翻一番。
此番预测中的具体数据尚难以验证,但人工智能将成为新的技术革命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推动着芯片产品需求居高不下。人工智能技术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算力的大小,一家企业特别是科技企业,如果不想在未来被市场淘汰,就必须参与到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和探索中。因此,企业哪怕暂时没有实现相关产品的商业化应用,也必须进行大量投资,增加算力,避免被其他企业甩在身后。Meta、微软等多家美国大型科技公司都在财报发布会上表示,上调了今年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预算。这些都成为推高人工智能芯片需求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黄仁勋还在财报发布会上表示,人工智能芯片需求高涨的推动因素不仅局限于各国企业,还包括各国政府。
近年来,各国纷纷将发展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每个国家的语言、知识、历史和文化各不相同,各国要利用自己的数据训练大模型,创造属于自己的人工智能体系,拥有自己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以便在保护本国文化的同时挖掘经济潜力。
目前,中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都正在或计划研发本地语言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背后正是对数字主权领域的深层考量。法国经济、财政及工业、数字主权部长布鲁诺·勒梅尔的观点颇有代表性:“30年前,法国错过了数字革命,不能再错过这次机会。在这场国家竞赛中,法国拥有重要资源,我们必须走得更快更远。”
袁 勇
袁 勇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离世父亲遗留银行存款难取出 检察官多方调查揭真相
- 外媒:法国阿尔卑斯山地区获得2030年冬奥会举办权
- 专家称“双碳”将带动前沿性、颠覆性、系统性技术创新
- 五一档电影谁是黑马
- 文明的坐标丨“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
- 浙南深山铁路“守护人”:二十载岁月护航钢铁大动脉
- 杭州发现两个全球新物种
- 兴凯湖进入明水捕捞期 渔民第一网“开湖鱼”出水
- 湖南“候鸟守护者”行动网络全国首创四级联动护鸟模式
- 公安机关破获涉窃听窃照等违法犯罪系列案件
- 江苏睢宁:沼气生态循环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 开学消费热的冷思考
- “辣条”出台团体标准 希望解决地方标准“打架”问题
- 前4个月北京地区进出口总值创历史同期新高
- 智能驾驶火速迭代:“有图”“无图” 谁更靠谱?
- 二季度意大利经济意外收缩 欧元区经济略有增长
- (第六届进博会)工作日通勤叠加观展人车流 第六届进博会迎来首个进馆高峰日
- 剧本娱乐:年轻人探讨世界的一种方式
- 《海南自由贸易港热点释读》新书在京发布
-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农业绿色发展不光是农民的事
- 热门推荐
-
-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
- 大湾区铁路“书香列车”数字阅读服务正式上线
- 你上班我带娃 走进写字楼里的”暑假学堂”
- 上半年河北对东盟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逾三成
- 北京强降雨持续 已转移民众超5.2万人
- 加快推动班车客运定制服务创新发展 官方有新部署
- 2024沈阳食品产业发展大会举行 共话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道
- 长江枝江水道打捞一艘沉船
- 超级计算机首次对原子进行逐个模拟 有望催生更好的抗生素
- 端午假期前一天北京交通一片红,亦庄为何一抹绿
- 中新真探:按摩能使卵巢功能不下降吗?
- 江西多举措预防出生缺陷 守护生命起点健康
- 额贺福志郎当选日本新一任众议长
- 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城市500强发布 中国42个城市上榜
- 2024年8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8%
-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将更加突出以投资者为本
- 前三季度广西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3800亿
-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就武装冲突期间数字威胁发布专项报告
- 长三角铁路2023年春运方案出台 预计发送旅客6000万人次
- 银川海关:打通服务保障“最后一公里” 为外贸企业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