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金融业务优化显成效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56.6万亿元,同比增长14.9%。
记者采访了解到,2023年以来,商业银行持续加大涉农金融投放力度,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总的来看,涉农金融服务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不少堵点和难点,需要不断优化金融供给与服务,让更多金融“活水”流入乡村。
贷款总量保持增长
近年来,涉农贷款总量呈现增长趋势,相关贷款利率整体持续下调,有力支持了“三农”发展。同时,涉农融资渠道不断丰富,涉农贷款产品日益多样化,更好满足了“三农”主体的融资需求。
从涉农金融投放看,农村、农户和农业贷款增长较快。2023年末,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47.26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增速比上年末高1.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6.32万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6.86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比上年末高1.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88万亿元,同比多增3158亿元。农业贷款余额5.84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末高4.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7474亿元,同比多增2486亿元。
涉农贷款总量增长无疑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助力。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因此,涉农贷款成为助力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具体来看,涉农贷款可以带动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法人银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动地方法人银行坚持服务当地定位、聚焦支农支小。村镇银行是我国县域重要的法人银行机构,也是因农而生、助力小微、精耕细作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
“我们持续加大‘百福创业贷’、小额信用贷等金融产品创新,为涉农领域提供多元金融服务。”江西宜黄抚商村镇银行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宜黄县近年来发力提升涉农金融便利度,以高效服务赋能乡村振兴。当地银行机构创新普惠金融服务站、金融驻村服务等机制,为乡村产业提供信贷支持。
业内专家认为,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需要发挥各自优势,从不同方面挖掘涉农金融服务需求。叶银丹认为,银行服务乡村空间广阔,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围绕农村新兴金融需求加速补短板,多维度扩张金融供给。要积极创新产品,推出符合“三农”需求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的金融需求。
立足当地持续深耕
在银行业中,除6家国有大型银行外,中小银行数量最多。金融监管部门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中小银行3912家,主要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以及农信社等,总资产110万亿元,在银行业整体资产规模中占比为28%。
“从全国范围看,当前中小银行经营稳健,资产质量保持稳定,资本实力显著增强,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资产质量总体上都处于比较好的水平。”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近日表示,“中小银行的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21万亿元、29万亿元,占整个银行业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的比例是38%和44%,应该说这些中小银行是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三农’、乡村振兴的重要金融力量。”
去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中小金融机构要“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这为中小银行服务“三农”、推动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中小银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其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张晓峰表示,农村地区小额信贷服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但包括新型经营主体在内,服务农业产业的一些较大额度的融资需求仍有待满足。此外,农村很多资源资产仍处于“沉睡”状态,有待激活。
对于大量农村中小银行来说,只有扎根当地才能获得更好发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农村中小银行监管司有关负责人近日撰文提到,农村中小银行要主动适应农村金融市场供需格局变化,立足传统优势,补齐能力短板,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和展业模式,深入挖掘,精准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新兴产业和“新市民”等融资需求,增强农村金融服务适配性,持续巩固县域金融市场优势地位,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稳妥推进农信社改革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分省分类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两年提及农信社改革化险,可见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稳妥推进农信社改革化险,对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有着积极的意义,更关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据了解,当前金融监管部门以转换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功能定位、规范履职行为为重点,“一省一策”启动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1月29日,四川农商联合银行正式挂牌开业,该行是以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为基础改制而成。天眼查数据显示,四川省联社完成工商信息变更,公司名称变更为四川农商联合银行,注册资本由3000万元骤增至220亿元,新增30余家公司为股东。业内专家表示,新组建的四川农商联合银行资本实力较改革之前大增,这是继山西、河南等省农信体系改革后,再次以联合银行的形式推进农信系统改革,将有助于破解制约农信社稳健发展的体制困境,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服务支撑。
从整体来看,当前,全国农信社风险总体可控,但受历史性、周期性、体制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农信社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和风险。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问题包括:一是公司治理较为薄弱。农信社虽已总体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架构,但部分机构股权结构不合理,尚未真正建立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二是偏离“支农支小”主业。少数农信社为实现规模快速增长,发放非农大额贷款,脱离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
对此,叶银丹建议,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处置高风险农信机构。对中西部、东北地区规模较小、风险较高的县域法人机构,可采取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及破产等多种方式进行重组,对部分省份的县域农商行、农信社,还可以进行跨县区重组,以降低小法人机构的经营管理成本,提升抗风险能力。同时,进一步拓宽农信社不良资产处置的渠道,并在拓宽资金来源、减免税收费用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王宝会
(经济日报)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秋冬养肺,食疗有方
- 四川再发高森林草原火险橙色预警
- 聚焦传承传统饮食文化 第九届穗台青年论坛在广州举办
- 拉萨市档案馆开展第17个“6·9”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
- 首尔市政府引入AI技术 24小时自动追踪和监视数码犯罪
- 院士专家齐聚重庆 为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开“药方”
- 联合国人权专家呼吁美国立即释放关塔那摩监狱被关押20余年囚犯
- 遇见福建:国际博物馆日探访福州烟台山百年风潮
- 陕西秦雍城发现春秋时期秦国大型建筑遗址
- “文化出海”须有新思路新模式
- 浙江瑞安成立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院 赋能产业升级
- 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办端午活动粽叶飘香
- 湖南娄底“空心房”变身美丽屋场 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 探访湖北首个“辣交所”:连通中外辣椒源头产地
- 美国仇恨犯罪案件创历史新高 美专家:“我们正处于一场支离破碎的暴力风暴中”
- “城市美容师”马丽:扎根环卫十余载,每天从零开始
- (新春走基层)河北母子开办“爱心厨房” 让患者尝到“家”的味道
- 扎哈罗娃:美国竭尽全力粉饰其在核武领域的不负责行为
-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将访华
- 山西阳泉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传统煤电优化升级 清洁能源建设提速
- 热门推荐
-
- 瓷好词更好 古人如何给瓷器做广告?
- 13日夜间北京降雨预计基本结束 14日起气温再次升高
- “台二代”林子谦“登陆”创业 全新环境促快速成长
- 日本启动第五批核污染水排海
- 夜市管理如何更规范
- “青少年骑行热”乱象调查:儿童骑行上路,车比人大隐患重重
- 文化中国行|遇见小而美的乡村博物馆
- 【艺评】喜欢的尽管喜欢,专业的留给专业
- 湖北入境游市场快速恢复 传统文化景区受关注
- 哈尔滨国际冰雪雕比赛引各国艺术家关注 目前已有50余支队伍报名参赛
-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推动存储产业发展?
- 骨灰盒卖出“天价”,处罚不该“挠痒痒”
- 闽南话语言模型等多项成果在厦门发布
- 大连客运段回应“男子把卧铺让妹妹被拒”:二人均未离开硬卧车厢
- 广东四线贯通 五城联动:佛肇、广佛南环、佛莞、莞惠城际贯通运营
- 湖南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突破十万亿元 有力支持实体经济
- “双奥伊利”发布全球首个乳业奥运案例
- 通讯|中越班列双向奔赴驶上国际贸易“快车道”
- 他从月入7万元跌至5千元 传统汽修人陷入“离和弃”困境
- 2024全球“招才引智季”系列活动启动 上海奉贤推逾1200个人才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