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中,教育如何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工智能(AI)催生教育形态的变革,也为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AI能否取代教师,它会给课堂与教学带来哪些颠覆性的变化?如何利用数字教育助推教育包容与公平,让更多人群得到终身学习机会?在昨天举行的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三大平行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聚焦这些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应对挑战冲击,大学需要新的尝试
姜锋(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数字教育时代,大学的知识教育很难以人文社科、理科、工科来进行划分,尤其是语言类高校受到的冲击不小。在未来的人文社科类高校,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将成为趋势。以上外为例,外语院校特色的文文交叉、文理交叉、文工交叉或将成为未来学校的改革方向。
对于高校而言,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教育技术的更新,而要营造数字教育的文化,建设智慧校园,从师生的教育理念、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到教学科研都要进行数字化融合共通。
眼下,上海外国语大学正探索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建设数字化语料库研究,学校通过数智赋能,融合语料库、可视化等信息技术,集合汉外平行语料库、知识库、文献库等多语种、多类型的语言数据,提供内容的在线检索与分析。
与此同时,学校还在建设多语种智慧教育重点实验室。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培养人才适应AI辅助的工作场景,教师与AI系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相互协作,实现个性化、精准化语言教学。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不能再技术性地把语言能力仅仅看作人和人之间交际的工具,而是要强化学生创造性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语言技能及数字技能的能力,有必要建立语言即数据的观念。从这个新的视角来看,传统意义上的“终身的语言学习”应成为“终身学习”。
智能世界里老师仍是“灵魂工程师”
熊璋(对外经贸大学信息学院院长)
当前,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更加紧密。这种融合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教师产生了多方面冲击。可以说,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人工智能时代一样,对教师的学习能力有如此高的期待和要求:不学习,就淘汰;不持续学习,就落伍。
新技术冲击重新定义了教师的角色,但教师也要对自身进行相应的调整,使自己成为人工智能新时代下的合格教师。
无论技术环境如何变化,教师应永葆育人初心,精准把握和了解学生的成长需要与个性特质,及时给予个性化关怀和呵护,使学生在“冷冰冰”的人工智能世界里,依然能够感受并持续传递人性的温暖,真正成为学生“灵魂工程师”。
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未来教师的立身之本。教师应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履行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提升自我。要培养学生具备甄别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要保持对法律和伦理道德的尊重。
此外,教师还要在保证新技术应用合理的前提下,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主动带领学生感受数字化的优势和人工智能的趋势,在数据挖掘、情感计算的基础上进行跟踪式的过程性评价,推动个性化教学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助老年人成为智能社会“新住民”
贾炜(上海开放大学校长)
当老龄化遇上数字化,如何通过有效的老年教育,提升老年人的数字素养,助力他们跨越数字鸿沟?
我们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上海老年人在数字化学习中,有一成老年人从不使用智能手机;仅有近四成老年人数字化学习意愿较强,但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存在缺乏指导、不能坚持等情况;老年人最想学习的内容是怎样使用智能手机、如何线上打车、预约看病等。
目前,上海已构建起便捷可及的数字化学习途径,创设了立体多维的数智学习场景,建设了智慧助老系列课程资源,并拓展了数字化主题线下教学。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竞速发展,老年生活和老年教育将出现以下重大变化:一是老年教育模式将从传统的师生二元主体转为师机生三元协同模式;二是资源供给方式将实现从“人找资源”到“资源找人”的双向促进;三是学习生活空间将从线下、线上的混合式到人机共生的融合化。
沉浸式、游戏化、高交互,不断涌现的虚拟社交平台和智能体将帮助老年人实时融入智能社会发展,成为智能社会的“新住民”。
为最需要终身学习群体创造更多机会
伊莎贝尔·肯普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所长)
从家庭到社区、从工作环境到在线学习,终身学习如今正越来越多地在教室以外进行,并适合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在上海和中国其他一些大城市,近几年,夜校非常流行,人们可以在那里学习烹饪、跳舞、结交志同道合的伙伴。在欧洲的很多大城市,同样如此。
但如果放眼全世界,我们会发现,仍有7.6亿人缺乏基本的识字能力,有三分之一的人还没有接入互联网,其中不乏很多残疾人、老年人乃至难民,他们并没有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学习方式。这些最需要终身学习与教育机会的群体,恰恰是最缺乏学习机会的。
对于终身学习事业而言,这些都是非常大的挑战。如何能将数字化技术和扫盲更有效地结合?如何能让互联网更快地连通世界上更多的人?我们大力支持各个国家发展自身的终身学习生态系统,也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最终能让终身学习作为一项优质的公共产品,更包容、更平等地惠及世界上更多的人。
文汇报记者 吴金娇 张鹏 王星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加沙卫生部门:本轮巴以冲突已致加沙35303人死亡
- 北京中轴线 一条涌动蓬勃生命力的轴线
- 让孩子骑虎背上拍照,这事不好玩儿
- 台湾6月CPI同比上涨1.75% 为两年来新低
- 抖音“九五二七剧场”精品短剧《大话 大话西游》11月8日上线
- (新春见闻)四川海螺沟震后“补妆”迎新春
- 山西开始认定“星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 在异国看病是一种什么体验?
- 校园“表白墙”不该表错了意
- 杭州“网红”德寿宫闭馆提升 并实施工作日免预约入馆
- 乌鲁木齐大巴扎景区:文旅融合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 装有放射源的包裹丢失 西班牙核安全委员会发出警告
- “你好,潮流香港!”巡回展览亮相第32届哈洽会
- 文博文创展区在服贸会期间接待观众达16万人次
- 山西太原有序开放文旅市场 推行全国统一互认通行证
- 2009年以来冬季最强雨雪冰冻来袭 多部门多地方积极部署应对
- 中新教育|北京高招体育专业考试将于4月13、14日在首都体育学院举行
- 湖南文艺院团开辟线上“第二舞台” 传播湖湘文化收获“新票房”
- 乌媒: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大规模导弹袭击
- 多边合作赋能西部金融开放 “成都金融周”走进服贸会
- 热门推荐
-
- 迎丰收、晒“醇香” 入冬“菜篮子”货足价稳
- “90后”以废旧材料制国潮头饰 开启“变废为美”新事业
- 北影节电影嘉年华启幕 体验“电影+”慢生活、微旅游
- 百余名淮扬菜大师齐聚江苏淮安同台竞技
- “五一”假期广州白云机场进出境旅客同比增约九成
- 揭惠铁路全线首座跨高速公路连续梁顺利合龙
- 厦门推三项医保便民举措 涉及新生儿医保、生育津贴、住院就医
- 报告:燃油车消费者购车诉求日趋明确
- 中消协:2023年百城消费者满意度总体良好 消费维权提升较大
- 财政部:1-8月证券交易印花税1468亿元 同比下降29%
- 中国央行买入4000亿元特别国债
- AI时代,中华文化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 甘肃“空中通道”持续拓展 “陆空联程”实现突破
- 国家宪法日:新疆喀什市多地同步普法
- “仅退款不退货”变“多赔钱” 天津法院公布网络消费典型案例
- 心脏支架集采的亮眼“成绩单”带来哪些启示
- 东西问·人物 | 王佐良:于诗歌中看见真的灵魂
- 三生(中国)开启全新20年,未来将打造“个人经济体梦工厂”
- 普查显示我国中药资源达1.8万余种
- 车辆撞上大树!泰国发生严重车祸已致14死32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