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中,教育如何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工智能(AI)催生教育形态的变革,也为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AI能否取代教师,它会给课堂与教学带来哪些颠覆性的变化?如何利用数字教育助推教育包容与公平,让更多人群得到终身学习机会?在昨天举行的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三大平行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聚焦这些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应对挑战冲击,大学需要新的尝试
姜锋(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数字教育时代,大学的知识教育很难以人文社科、理科、工科来进行划分,尤其是语言类高校受到的冲击不小。在未来的人文社科类高校,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将成为趋势。以上外为例,外语院校特色的文文交叉、文理交叉、文工交叉或将成为未来学校的改革方向。
对于高校而言,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教育技术的更新,而要营造数字教育的文化,建设智慧校园,从师生的教育理念、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到教学科研都要进行数字化融合共通。
眼下,上海外国语大学正探索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建设数字化语料库研究,学校通过数智赋能,融合语料库、可视化等信息技术,集合汉外平行语料库、知识库、文献库等多语种、多类型的语言数据,提供内容的在线检索与分析。
与此同时,学校还在建设多语种智慧教育重点实验室。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培养人才适应AI辅助的工作场景,教师与AI系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相互协作,实现个性化、精准化语言教学。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不能再技术性地把语言能力仅仅看作人和人之间交际的工具,而是要强化学生创造性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语言技能及数字技能的能力,有必要建立语言即数据的观念。从这个新的视角来看,传统意义上的“终身的语言学习”应成为“终身学习”。
智能世界里老师仍是“灵魂工程师”
熊璋(对外经贸大学信息学院院长)
当前,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更加紧密。这种融合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教师产生了多方面冲击。可以说,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人工智能时代一样,对教师的学习能力有如此高的期待和要求:不学习,就淘汰;不持续学习,就落伍。
新技术冲击重新定义了教师的角色,但教师也要对自身进行相应的调整,使自己成为人工智能新时代下的合格教师。
无论技术环境如何变化,教师应永葆育人初心,精准把握和了解学生的成长需要与个性特质,及时给予个性化关怀和呵护,使学生在“冷冰冰”的人工智能世界里,依然能够感受并持续传递人性的温暖,真正成为学生“灵魂工程师”。
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未来教师的立身之本。教师应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履行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提升自我。要培养学生具备甄别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要保持对法律和伦理道德的尊重。
此外,教师还要在保证新技术应用合理的前提下,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主动带领学生感受数字化的优势和人工智能的趋势,在数据挖掘、情感计算的基础上进行跟踪式的过程性评价,推动个性化教学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助老年人成为智能社会“新住民”
贾炜(上海开放大学校长)
当老龄化遇上数字化,如何通过有效的老年教育,提升老年人的数字素养,助力他们跨越数字鸿沟?
我们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上海老年人在数字化学习中,有一成老年人从不使用智能手机;仅有近四成老年人数字化学习意愿较强,但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存在缺乏指导、不能坚持等情况;老年人最想学习的内容是怎样使用智能手机、如何线上打车、预约看病等。
目前,上海已构建起便捷可及的数字化学习途径,创设了立体多维的数智学习场景,建设了智慧助老系列课程资源,并拓展了数字化主题线下教学。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竞速发展,老年生活和老年教育将出现以下重大变化:一是老年教育模式将从传统的师生二元主体转为师机生三元协同模式;二是资源供给方式将实现从“人找资源”到“资源找人”的双向促进;三是学习生活空间将从线下、线上的混合式到人机共生的融合化。
沉浸式、游戏化、高交互,不断涌现的虚拟社交平台和智能体将帮助老年人实时融入智能社会发展,成为智能社会的“新住民”。
为最需要终身学习群体创造更多机会
伊莎贝尔·肯普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所长)
从家庭到社区、从工作环境到在线学习,终身学习如今正越来越多地在教室以外进行,并适合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在上海和中国其他一些大城市,近几年,夜校非常流行,人们可以在那里学习烹饪、跳舞、结交志同道合的伙伴。在欧洲的很多大城市,同样如此。
但如果放眼全世界,我们会发现,仍有7.6亿人缺乏基本的识字能力,有三分之一的人还没有接入互联网,其中不乏很多残疾人、老年人乃至难民,他们并没有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学习方式。这些最需要终身学习与教育机会的群体,恰恰是最缺乏学习机会的。
对于终身学习事业而言,这些都是非常大的挑战。如何能将数字化技术和扫盲更有效地结合?如何能让互联网更快地连通世界上更多的人?我们大力支持各个国家发展自身的终身学习生态系统,也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最终能让终身学习作为一项优质的公共产品,更包容、更平等地惠及世界上更多的人。
文汇报记者 吴金娇 张鹏 王星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高寒地区首次应用氢动力无人机巡检输电线路
- 法方欢迎晚宴上,她把一本书送给习近平
- 安徽省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台风)Ⅳ级应急响应
- 古城扬州实力“圈粉”多国“Z世代”青年
- “默守”5年的约定
- 上海森林覆盖率已达18.81%
- 8月20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比昨天上升0.32个点
- 中国科研人员发现蜘蛛新属 含两种新物种
- 靠着这项技术,他们帮11名失踪儿童找到了家!
- “丝路风华”青少年国际文化艺术节在雁栖湖举办
- 短视频内容升级迭代 《胡同儿》里看短剧市场风向标
- 武汉:无人机除冰确保输电线路安全运行
- 各国青年齐聚长沙 共探文化共融与文化多样性
- 五月天陷假唱风波 经纪公司全面否认:系恶意攻击
- IMF预计2024年菲律宾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
- 以色列政府表决通过加沙地带停火和人员交换协议
- 市场监管总局:严厉查处网络销售、直播带货中侵权假冒违法行为
- 确保公共场所急救体系运行有效(民生观)
- 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一季度旅客吞吐量突破600万人次
- 流感夏季也“作乱”?专家提醒:早就医很关键,打疫苗很重要
- 热门推荐
-
- 北京全市公园门区不再查验北京健康宝、不测温
- 上班族的“小饭桌”能否成新商机?
- 浙江瑞安生态葬成新选择:回归自然,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 国家统计局:1月70城房价环比降幅收窄 同比整体延续降势
- 韩最大在野党前党首李在明遇袭案嫌疑人被判15年
- 首批湖北省优秀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项目揭晓
- 买到“星期猫狗”,如何维权?
- 美菲军事合作引发菲律宾各界忧虑
- 中国东盟工商界发起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南宁倡议
- “他乡剧”到“归乡剧”,故乡回信请查收
- 2023年中国住房公积金缴存额近3.47万亿元
- 国产榴莲将收获,实现“榴莲自由”还远吗?
- 2024年前两月中国房企拿地意愿继续恢复
- 外媒:乌克兰哈尔科夫遭导弹袭击 至少7人死亡
-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美国推介会在洛杉矶举行
- 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光明行”医疗援青在长江源村启动
- 中国国家医保局:2023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新增126种药品
- 国际识局:北约还想“约”,75岁依然找不着“北”!
- 贵州省政协委员罗猛:设立肺癌筛查医保基金 助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 中国首次采用航空冰雷达技术开展冰川调查 获系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