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重在行动 ——年终国际经济观察⑤
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全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升温,正在逼近1.5摄氏度这一关键门槛。极端天气事件高发频发,气候危机的严峻性与日俱增。极端天气给各国经济发展、粮食供应、能源安全等带来严重冲击。全球气候行动的机会窗口已十分有限,加紧兑现承诺、加速转型创新和加强团结合作是推动气候行动的关键因素。
2023年,人们熬过了有记录以来地球上最热的一年。气候变化成为2023年全球最受瞩目的关键词之一,多地高温纪录被刷新,多项气候纪录被打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危机已经不存在“安全区”,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正如电影《流浪地球》开场白:“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气候变化成为全人类不可忽视的问题。加强合作,加紧行动,成为缓解问题的共识。
危机加剧
2023年,全球变暖速度前所未见。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3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全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升温,正在逼近1.5摄氏度这一关键门槛。
《巴黎协定》希望能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比工业化前高1.5摄氏度以内,超过这一界限,气候变化影响或将越来越严重,特大洪灾、干旱、森林火灾和食物短缺的发生概率都会大增。而目前气温升幅已达1.4摄氏度,留给地球的“额度”已经不多了。
气候变化使地球面临突破“临界点”的危险。来自90多个国际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日联合发布的《全球临界点》报告指出,在当前全球变暖趋势下,包括温水珊瑚礁大量死亡、格陵兰岛冰盖消失、一些永久冻土层融化在内的5个气候“临界点”有可能被触发,或将对关系人类生存的自然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2023年,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高发频发,气候危机的严峻性与日俱增。在南美洲,被称为“地球之肺”的亚马孙雨林,遭遇了百年罕见的干旱;加拿大面临着有记录以来最长野火季;北极地区经历了自1900年有记录以来最暖夏季……“极端”这个词被提到的频率似乎越来越高,“史无前例”“创纪录”这样的词汇形容气候变化渐成常态,这意味着人类正站在“气候悬崖”的边缘。
极端天气给各国经济发展、粮食供应、能源安全等带来严重冲击。以美国为例,根据美国政府发布的最新一期《国家气候评估报告》,美国变暖速度比全球整体水平快60%左右,极端天气事件每年给美国造成近1500亿美元的损失,其影响已经渗透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危害“已然深远,而且美国所有地区的情况都在恶化”。
发展中国家则更为脆弱,弱势群体面临着更为艰难的生存环境。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1970年至2021年,极端天气等相关事件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全世界报告的相关死亡人数90%以上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工业化发展和低碳转型的双重任务,其经济和技术能力都不足以应对气候变化。有研究指出,如果全球气温上升2.9℃,到2050年65个最脆弱国家的GDP将平均下降20%,到2100年下降64%。
喜忧参半
全球气候行动的机会窗口已十分有限,加紧兑现承诺、加速转型创新和加强团结合作是推动气候行动的关键因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近日对《巴黎协定》进行了首次全球盘点,开启了全球气候进程的新篇章。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在我们这个四分五裂的世界,COP28可以表明,多边主义仍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的最大希望”。
这是全球气候治理迈出的坚实一步。COP28取得的进展包括,明确了要“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在能源系统中转型脱离化石燃料”,提出到2030年,将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产能增加2倍,50家石油公司承诺减少甲烷排放,以及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等。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两大主要经济体,也是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在推动全球采取强有力气候行动、加快能源转型方面举足轻重。11月15日,中美两国共同发表了《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确定了在能源转型、甲烷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循环经济、低碳城市等重点领域的具体合作计划和项目,中美合作为确保全球气候治理沿着正确轨道前行注入了新的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是全球能源转型的主要支持者和引领者。中国拥有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产业,新能源装机量、发电量以及新能源投资额稳居世界第一。全球50%的风电设备、60%的动力电池、80%的光伏设备组件在中国生产,为全球的可再生能源转型作出了重大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的真正转折点还远没有到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依然有增无减。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或将达到创纪录的368亿吨,比2022年增加1.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近期发布的《2023年排放差距报告》指出了全球减排的严峻形势:到2030年,全球恐将面临升温2.5℃至2.9℃的情景,将升温控制在1.5℃的可能性仅有14%。
刻不容缓
全球气候治理目前存在着高期待和实际行动不足的“反差感”。一方面,发达国家实际行动与“携手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共识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减排和出资力度不足,兑现承诺意愿减弱。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所需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等支持的缺口巨大,采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能力受到极大制约。
在能源转型方面,一些发达国家能源政策出现倒退,化石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不减反增。欧洲一些国家近些年来相继宣布重开煤电厂,支持煤电项目,或将推迟向可持续能源过渡的进程。美国原油产量在2023年创下新高,石油出口创下新历史纪录。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同样值得警惕。以光伏产业为例,有关研究表明,如果采取贸易保护主义,预计2030年光伏组件价格将比全球化情景下高出20%至25%,将阻碍减排产品及技术在全球的推广。贸易保护主义和绿色贸易壁垒不仅阻碍世界经济复苏,也在破坏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努力,阻碍全球低碳转型的良好态势。
在资金缺口方面,发达国家的“历史欠账”仍是空头支票。在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作为“气候赤字”主要“债务人”,发达国家曾作出承诺,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支持。但这些承诺至今没有兑现。尽管COP28同意设立新的“损失和损害”基金,致力于帮助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和脆弱国家,发达国家宣布启动该基金的首批捐款,总额却不足10亿美元,仅仅是数千亿美元资金承诺的零头,而最贫穷和最脆弱国家为气候变化相关灾害所付出的代价却远超于此。
在技术支持方面,通过气候合作弥合关键技术差距、引导投资资金流动至关重要。非洲在此次COP28上的主要诉求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议程中被公平对待,寻求相关财政和技术支持,并敦促落实援助承诺。一些国家并不完全具备相应的减排技术和政策条件,对他们的绿色转型支持不能仅停留在口头承诺,国际社会应当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方面加强合作,进一步降低绿色低碳技术的开发和部署成本,加快技术部署速率、推动更广泛更快速的低碳转型,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奠定坚实基础。
履行气候承诺没有回头路,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正处于关键十字路口。即便从短期来看,气候变化已对粮食安全、水资源供应、生物多样性等人类福祉和地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迫切需要各方践行多边主义,加强团结合作,在接下来的关键10年加大行动力度。
孙亚军
(经济日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受部分地区强降雨影响 重庆火车站今日停运32趟列车
- 4名巴勒斯坦人在约旦河西岸被以色列军队打死
- 俄战略轰炸机在巴伦支海和挪威海巡航
- 这种金泥鳅能吃吗
- 不要捡!不能吃!看见要注意!
- 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达1.46万家
- 2023刘敏如国医大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交流会在西昌举行
- 商务部: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甲苯胺所适用的反倾销措施发起期终复审调查
- 山西平遥:女孩坠入护城河 消防紧急施救
- 82.52米!柳江柳州市区河段今年首次超警
- 甘肃因地制宜探索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跨省扩展补偿主体
- 第三届中国气象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 探讨气象旅游新路径
- 山东沿黄城市“绿”动能澎湃 提速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 “卡壳”的执照办成了
- 中新健康|专家:我国足脊大健康产业有望在2030年突破千亿元人民币
- 受天气影响 内蒙古六个旗县区临时停课
- 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八号线北延段及支线工程开工建设
- 庆祝中韩建交32周年“中韩未来发展山东-济州交流周”成功举办
- 一勤天下无难事!从学生到全国技术能手 四级视力残疾的他实现人生“蝶变”
- 广西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
- 热门推荐
-
- 新经济增速强劲 浙江2023年新设个体工商户迎新高
- 国家农综区电商直播大赛收官
- 剪纸长裙加身美不美?来这里看看
- 西藏林芝:森林消防队员当好防灾减灾宣传员
- 墨西哥一酒吧发生枪击事件 致10死7伤
- 越工作越年轻 九十岁的胡枫永不言休
- 加沙停火协议达成后,以色列对加沙的袭击仍在继续
- 2021年以来广州共打掉涉黑组织7个、涉恶犯罪集团38个
- 各地各部门积极出台政策 数字化转型跑出加速度
- 游客攀爬华山云梯不慎踩空跌落 景区:身体无大碍
- 盛开在电炉旁的“玫瑰”
- “并行港”物流模式首票试点业务在湛江落地
- (新春见闻)两岸同步“拜天公” 同宗共祖脉相连
- (寻味中华|非遗)蒙古族呼麦:从一人歌喉听万马奔腾
- 韩媒:韩国一停运核电站乏燃料池2.3吨储存水泄漏入海
- 山西“寸土不让”牢守耕地保护红线 3起违法占地问题已整改
- 遭受前所未有干旱 亚马孙雨林今年为何这么“渴”
- 以称正制定对拉法的双重行动计划 巴称以军计划旨在驱逐巴勒斯坦人
- 两部门:协力阻断非法金融活动营商信息传播渠道
- 上半年山西省加工贸易进出口值404.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