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大地稻米香(打好夺取秋粮丰收这场硬仗)
走在三湘大地,随处可见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晚稻灌浆长势喜人,中稻稻浪飘香、陆续开镰,再生稻扬花孕育新的收获。
“湖广熟,天下足。”湖南水稻种植面积常年位居全国前列。为守护好“米袋子”,湖南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优化种植品种结构,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今年以来,全省各地积极出台政策举措,着力稳产能、挖潜力、增效益,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全方位夯实秋粮丰收的基础。
良种配良机,科技助力粮食单产提升
祁阳市白水镇七里坪村稻田里,灰黄色的稻桩上长出嫩绿色的新芽。这是近年来湖南在一季稻产区推广的再生稻。
“去年试种,今年增加到400亩,还在摸索。”柳林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肖梦初,带着农技专家邓远财来到七里坪村田间查看再生稻长势。
祁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邓远财说:“头季收割后,利用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适宜的水分、养分、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下,可以再长一茬水稻,再收一季。”
科技“明白人”到田间地头指导,粮农种稻有了新选择。邓远财介绍,在确保双季稻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祁阳因地制宜推广再生稻,很受种粮农民欢迎。肖梦初算过一笔账:“去年种水稻头季亩收1400斤,再生季又收了300斤,一种双收,增产20%,省水又省力。明年准备扩大到1000亩以上。”
为支持发展再生稻种植,湖南筛选推广了一批优质稻种,今年推广再生稻种植面积达316万亩。
良种还需良机配套。前不久,宁乡市资福镇清泉河村千亩示范片开展测产验收,由湖南省农业装备研究所研发的再生稻联合收割机在田间“首秀”。
“新收割机可以大幅减少对稻桩的破坏,有利于再生稻的生长和收割。”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方宝华说,“综合测算,可带动再生稻亩均增收200元。”
科技赋能,帮助农民用好技术种出好粮食。今年,湖南创新建立农业科技人员“揭榜挂帅”领办示范片机制,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六大专项行动,可将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省级粮食生产万亩示范片早稻平均亩产达556公斤,较上年增长4.2%。
间作套种调结构,挖掘粮油增产潜力
白水镇到福桥村,农民李德纯刚收完大豆玉米,农作物秸秆随即被回收装车。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李德纯已经种了3年。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大,效益一年比一年好,“4行大豆,2行玉米,玉米亩产1200斤,大豆亩产300斤。大豆和玉米的秸秆还能还田、卖钱。”
过去,这片坡地地力不足,产量上不去。李德纯向当地农技站求助,专家建议套种大豆,利用大豆根瘤菌固氮作用改良土壤。2021年开始,地养好了,他又在农业农村部门的建议下,开始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同一块地,高低搭配,既有玉米又有大豆,再算上秸秆收入,一亩地毛收入就有2000元左右。带状复合种植还有补贴。”李德纯说,得益于新种法,土地如今越种越肥,“明年计划扩种1000亩,水肥一体,还准备上新农机收玉米,全程机械化。”
今年,祁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面积达到2.5万亩,比2022年增长7000亩,是2021年的8倍多。在邓远财看来,这一模式还有潜力可挖:“在保持玉米不减产的基础上,每亩能增收100多公斤大豆。开展机械化作业,种植户积极性越来越高。新开垦的旱土、园地都可以因地制宜开展间作套种,挖掘粮油生产潜力。”
湖南同时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在传统非双季稻优势区,重点推广“一季稻+油菜”生产模式。
在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稻油轮作有了新办法。创联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去年连片种了2000多亩油菜,统一集中育秧移栽,统一生产技术规程,亩产比普通田块增收50多斤,还实现了油菜观赏、食用的双重效应。
望城区农技服务中心主任马煜霁介绍,如今在茶亭,连片种植油菜已超万亩,在保障油料供应的同时,以油菜花海为主题的观光农业在长沙打响了品牌,进一步提升了稻油轮作的综合效益。
记者从湖南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今年,湖南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110.4万亩,同时在非双季稻优势区发展稻油轮作80万亩,最大限度利用光能、空间和时间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
延伸粮食产业链,发展社会化服务
“上次区里组织惠农直播,我们的盒装优质稻米卖出了500多盒。”茶亭镇静慎村哲浩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鹏飞说。
姚鹏飞是90后,前些年返乡回家从事水稻种植,牵头成立哲浩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涵盖从选种、育秧到种植、加工的稻米全产业链。他贷款40多万元,上加工设备、建仓储基地,种的中稻、晚稻可以全部实现自己加工。
延伸加工,还要创响品牌。
“优质才能优价。”经过反复试验、筛选,姚鹏飞选定了“玉针香”“野香优莉丝”“黄华占”等优质品种,创立自己的大米品牌,很受市场欢迎,卖出了好价钱。
聚力粮食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鼓励农业企业发展连片种植,采用统一品种,发展精细化加工,延伸粮食产业链,“一企一片一种”的新模式正在湖南各地逐步推开。
在益阳市赫山区兰溪镇罗湖村“农田谋士”服务点,种粮大户龚明华忙着查看服务项目。“代育秧、代旋耕、代插秧,大企业带着我们种订单,一大片就种一个粮食品种。每亩节省成本200元以上,350亩田能省下7万多元。”龚明华说。
“农田谋士”提供社会化服务,由龙头企业带动,提供标准化服务,进行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优质晚稻集中连片种植。
“以前在赫山区,一个村就种七八个水稻品种,田间管理效率低,效益一直上不去。”湖南农田谋士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简丽蓉介绍,今年,“农田谋士”为湖南6个区县的100多名种粮大户托管稻田2.8万亩,开展绿色生产、统防统治16.5万亩。
“优质品种,标准种植,质量稳定,种粮有赚头!”简丽蓉算了一笔账:农资集中采购,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种粮综合成本降低5%以上;订单生产的稻谷收购价普遍比粮食最低收购价高20%以上;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赫山兰溪大米”,销售价格比普通大米高4倍以上。
多打粮,打好粮。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南深入实施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加快建设“一企一片一种”优质稻标准化基地,预计今年专用型早稻、高档优质晚稻种植面积将分别达到700万亩、1600万亩。
本报记者 颜 珂 孙 超
(人民日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造”动车组在智利投入运营 刷新“南美速度”
- 深陷学术不端风波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宣布辞职
- 海南加强用海用岛要素保障 简化审批手续
- 瑞银集团以30亿瑞士法郎收购瑞士信贷银行
- 宁波海曙警方辟谣:“一名网约车司机猝死”为不实信息
- 减税降费助力制造业发展:销售收入增4.6%,智能化绿色化加速
- 新漫评:无视人道主义的“人权卫道士”
- 驻穗建筑央企与属地结对义务植树 共同守护绿美广东
-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场招商路演在南宁举办
- 财经观察:破除准入壁垒 进一步激发市场潜力活力
- 沪滇携手打造承接产业转移“优选地” 助企业开拓东南亚市场
- 如何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河北提出新办法
- 央行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业内人士解读
- 中央气象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持续性强降雨
- 中钢协:不合理矿价严重侵蚀钢铁行业效益
- 遇袭半个月后 韩最大在野党党首李在明今起重返党务
- 中国大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波提切利主题展在沪展出
- 江南华南将有明显降雨过程 北方将迎大风降温天气
- 美智库报告显示:中国七大战略产业“领先世界”
- 前三季度中国软件业务收入98281亿元 同比增长10.8%
- 热门推荐
-
- 以客户为中心,太保服务在一线
- 中国经济运行积极因素不断积累(锐财经)
- 长三角出境游升温
- 故宫博物院公布2022年国庆开放时间
- 宁夏银川:美丽河湖绘就宜居新画卷
- 郭富城、林家栋、任贤齐领衔黑色幽默电影《临时劫案》
- 游戏版号增多释放积极信号
- 石一枫:现实生活是我最有热情琢磨的一件事儿
- “小镇有戏”给乡村旅游添把火
- 江西瑞昌:创新运输廊道节地技术 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 澳大利亚墨尔本发生枪击事件 致两人死亡
- 美国南加州两架消防直升机相撞致三人死亡
- “五一”假期琼州海峡客滚运输运量再创历史同期新高
- 南昌台胞台属参观“中华糕饼模具大世界” 共做月饼迎中秋
- 陆川现场助力“金沙短片扶持计划”:让世界在电影中了解中国故事
-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AI时代,传统安全防护手段急需升级
- 中国向全球首发高空间分辨率监测预测林草病虫害信息 助力生态保护
- 刘守英:城乡融合是城乡转型的一个阶段
- EX机器人总裁李博阳:人形机器人将在公共服务领域率先实现应用
- 河北小麦陆续返青 科技助力春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