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畜禽育种领域取得突破 发布3个国家级审定新品种
现场向三大畜禽新品种(配套系)育种单位代表颁发证书。 主办方供图
中新网成都7月3日电 (陈选斌)“种业振兴·四川省畜禽新品种成果发布及推介”主题活动3日在成都邛崃市举行。会上发布了3个通过国家级审定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包括四川首个以地方猪遗传资源为基础的培育品种“天府黑猪”、中国人工培育的第一个黑色中型肉兔新品种“天府黑兔”、中国首个麻羽肉鸭配套系“天府农华麻羽肉鸭”。
据了解,全国共有6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最新审定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名单,此次发布的3个品种(配套系)占了其中一半。
其中,“天府黑猪”是科研团队利用四川地方品种成华猪和国外引进品种巴克夏猪的遗传资源,历经14年培育而成。“天府黑猪”综合生产性能比纯种地方品种成华猪大幅提高,与国内其它以地方猪遗传资源为基础的培育品种生产水平相当,其肉质和皮厚性状的生产性能以及黑毛性状的遗传稳定性处于我国同类培育品种先进水平。
“天府黑兔”则是以德国花巨兔、比利时兔和加尼福尼亚兔为育种素材,经毛色固定和连续5个世代的定向选育,历时10余年培育而成。“天府黑兔”具有肌肉品质优、繁殖力和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的特征,属于优质兔肉品种,将进一步缓解我国良种肉兔种兔供给不足的矛盾。
“天府农华麻羽肉鸭”是以我国地方麻鸭品种建昌鸭、四川麻鸭、龙岩山麻鸭以及引进资源樱桃谷肉鸭为育种素材,采用现代家禽育种技术历时12年培育形成的优质麻羽肉鸭配套系。与地方麻鸭品种相比,“天府农华麻羽肉鸭”在生产性能、群体整齐度显著提升的同时,较大程度保留了地方麻鸭品种体型好、肉质优良,以及适应性、抗病力强的特点,能够有效提升优质肉鸭全产业链条的整体效率和效益。
“这三个品种(配套系)均由四川农业大学自主培育。”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朱砺表示,“天府黑猪”“天府黑兔”“天府农华麻羽肉鸭”通过国家审定是新品种选育迈出的第一步,接下来将主要围绕新品种示范、推广做大量工作。
畜禽种业是畜牧业的“芯片”,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是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徐斌介绍,四川畜禽种业优势突出,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在畜禽当家品种培育方面创下了多个全国第一。
截至目前,四川自主培育通过审定畜禽新品种(配套系)18个,共培育与地方畜禽资源相关的品牌(商标)42个,拥有地方畜禽遗传资源60个(数量居全国第二)。(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这些珍贵的《诗经》文献,具有哪些学术价值?
- 阿联酋驻华大使:推动行动计划以重申对气候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承诺
- “对巴中继续深化合作充满信心”
-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一个县城的启示
- 广铁加开列车应对暑期客流高峰
- 中新网评批发式雷人短视频:警惕挑战认知的毒流量
- 加强“菜篮子”供应能力 主要产品价格呈现稳中有降态势
- 泰国、比利时消防专家缘何接连到福建三明交流学习?
- 骨质疏松离你有多远?医生分享“一分钟测试法”
- 安徽首个医学类院士工作站落户蚌埠医科大学
- 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4.2级地震 震源深度19千米
- 中秋假期广州推出近千场文旅活动 市民游客共赏花好月圆
- 福建龙岩:多部门联合开展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演练
- 北苑贡茶主题交流活动在福州举行
-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四十载:编纂大部头著作 整理世界各地敦煌文献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福建三明: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
- 中亚安全与合作论坛在哈萨克斯坦举行
- “冬之雪韵”中法经典音乐会在巴黎奏响新年序曲
- 肺癌术后辅助治疗,吃靶向药好还是化疗好?
- 第三十四届中国华北摄影艺术展在兴安盟阿尔山启幕
- 热门推荐
-
- “外国观众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窗口”
- 盲袋销售不能成为监管盲区
- 福建“宁德制造”加速“出海”
- 《燕食记》《家山》《烟霞里》等荣获2022年度长篇小说五佳
- “永不落幕的北影节之2024雄安未来影像电影季”启动
- 多方反对日本强推核污染水排海 福岛记者:日本民众对于排海感到愤怒
- 俄防长:乌军“最强部队”已被歼灭
- 从日常生活到顶级时尚圈,汉服渐成潮流
- 江西南昌:小菌菇撑起乡村振兴“致富伞”
- “羲皇故里”新鲜事:养殖大闸蟹主“食”蒸玉米 可销售至春节
- 从“制造”到“智造” 江西都昌服装产业提质升级
- 持续高温带火“夏日经济” 广东人热衷防晒和反季节滑雪
- 话剧《我是余欢水》第17轮演出开启 有何新意?
- 呈现国风美学与中式哲思 《剑来》动画开播
- 长江口南槽航道一集装箱船机舱失火 无人员伤亡
- 湖南出台改善货车司机从业环境十大优惠政策
- “绿色经济”成全球化新主题 中外嘉宾在沪呼吁国际合作
- 小镇人群超四成有房无贷,偏爱“下馆子” 你羡慕吗?
- “盛世中华,何以中国” 走进六千年上海
- 中国早稻产量连续4年在2800万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