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皮岩遗址见证了华南古人类怎样的生活图景?
中新社桂林1月5日电 题:甑皮岩遗址见证了华南古人类怎样的生活图景?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付永旭
作者 周利朔 欧惠兰 蒋丰慧
中国华南地区,文献对其史前文化鲜有记载。甑皮岩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华南史前文化的面貌。
甑皮岩遗址见证了万年前古人类怎样的生活智慧?其考古成果能让人们对迥异于黄河、长江流域史前文化发展的华南模式产生怎样的认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付永旭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甑皮岩遗址是如何发现的?出土了哪些重要文物?
付永旭:甑皮岩遗址位于广西桂林南郊的独山。1965年,甑皮岩遗址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在桂林地区组织的文物普查中发现。1973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对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由于出土文化遗物丰富、地层堆积复杂,大规模的发掘工作持续到1975年。
1973年至1975年的首次发掘,确认了甑皮岩属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引起考古学界、体质人类学界、古生物学界、古动物学界以及岩溶地质学界的关注。1978年,桂林市在原址建立“甑皮岩洞穴遗址陈列馆”,该遗址先后被公布为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在华南地区史前考古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洞穴遗址。
受时代局限,甑皮岩遗址的首次发掘未能很好判明地层叠压关系,早年的发掘也未能形成完整的发掘报告,限制了一些重要学术课题的研究。
为了解华南史前文化,解决遗址面临的诸多难题,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甑皮岩遗址进行了第二次正式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带有明确的学术目的和课题意识,课题实施之初,有关方面积极组织陶器研究、石器研究、实验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等各科技考古领域专家参与发掘研究,在当时被认为是考古学界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典范。
第二次发掘出土了石器加工场、用火遗迹和墓葬等遗迹,以及石器、骨(角)器、蚌器、陶器和大量动植物遗存。石器主要是各类型打制石器,包括石锤、砍砸器、切割器、尖状器等;骨(角)器包括骨(角)锥、骨铲、骨鱼镖、骨针;蚌器为穿孔蚌刀。
中新社记者:甑皮岩遗址还原了万年前古人类怎样的生活图景?
付永旭:据不完全统计,在对甑皮岩遗址的历次考古发掘中,共出土各类型文物10000余件,其中最令国内外考古界瞩目的是距今约12000年前的素面夹砂陶器,这也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制作方法最原始的陶器之一。
遗址中发掘出的大量螺蚌等软体动物的介壳,构成了甑皮岩遗址地层堆积的主要组成部分,足见甑皮岩人对螺蚌等的大规模利用。同时,遗址中还发现大量野生动物遗骸,其中包括两种已经灭绝的动物——秀丽漓江鹿和桂林广西鸟,还有全国最早的桂花种子——距今约10000年已经炭化的桂花籽核。
综合已有的各种资料,基本可以推测,在距今12000年至7000年前,甑皮岩人过着丰富的渔猎采集生活。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桂林地区就拥有富集的自然资源,适宜人类繁衍生息。
中新社记者:甑皮岩遗址在中国史前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中有着怎样的意义?为何说甑皮岩人属于南方和部分东南亚人祖先?
付永旭:甑皮岩文化是史前中国多元一体进程的重要文化源流之一。甑皮岩人所初创的陶器及由此演化、延伸出辐射整个华南地区的夹砂绳纹圜底陶器传统,以及他们对块茎类植物栽培的探索,代表了华南地区对早期人类生业形态、陶器起源及发展、原始农业培育等早期文化的探索和思考,为史前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营养及物质支撑,成为中国早期文明发生、发展的基础之一。
受常年高温高湿环境的影响,南方地区的红土酸性较高,地下埋藏的有机质文物极难保存下来。在甑皮岩遗址中所发现的20多具人类遗骸,为研究华南地区早期人类演化发展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材料。体质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甑皮岩人属于蒙古人种南方亚种,同时甑皮岩人头骨上也表现出若干“赤道人种”倾向。这种“赤道人种”倾向应是受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柳江人的体质特征影响而形成的,在体质特征上有一定的承袭关系。
体质人类学研究的聚类分析也表明,在现代华南人和东南亚人的形成过程中,甑皮岩人的基因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华南人和部分东南亚人与当地古人类人群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即他们是在当地古人类居民的直接血缘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融合中形成的,甑皮岩组古人类居民对他们体质特征的形成贡献了很重要的基因元素。因此可以说,甑皮岩人是现代华南人和东南亚人的古老祖先之一。
中新社记者:遗址发掘发现的陶器如何佐证中国是陶器发源地之一?
付永旭: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原料天然性质的开端,是史前人类最重要的技术发明之一,也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目前,最古老的陶容器是出现在中国华南地区的陶容器。
其中,甑皮岩遗址距今12000年前出土的陶器,制作技术采用原始的捏制而成,陶胎最厚处达到3.6厘米,羼(chàn,意为掺杂)和料为石英颗粒,其中最大粒径达到1.1厘米至1.5厘米,烧成温度极低,不超过250℃。这表明这些陶器具有非常原始的特征,处于陶器出现的初始阶段。
同时甑皮岩遗址地层堆积较厚,地层关系清楚,陶器演变轨迹清晰,为认识陶器起源及发展提供了相当完整的素材。此外,在桂林地区的大岩、庙岩等遗址中,也发现有原始陶器,证明陶器在本地区出现是一种普遍现象。
已故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认为,陶器的起源“有的地方与农业的生产有关系,有的地方则与相对定居的生活和集约的采集经济有关系”。
目前来看,华南地区相当多的洞穴遗址中,都发现有大量水生软体动物的遗骸,预示着史前人类在大量捕捞和食用这些水生软体类动物。正是这种大规模资源的利用,才可能是促使该地区人类发明并使用陶器的重要或直接原因。甑皮岩第一期陶器出现后,在此基础上,甑皮岩人后来陆续发展技术,并形成敞口、束颈、溜肩、鼓腹、圜底夹砂绳纹陶这一标志性器型,制作上以捏制及贴片工艺为主,在华南地区广为流传。(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葡语国家驻广州总领事赴湘交流葡语人才培养 推动文化交融
- 可可资本、齐鲁云商参加新加坡山东周活动 助推鲁新双向互动
- 李继尊任深圳证券交易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 新疆天山天池“警景”融合 提升景区旅游形象
- 林青霞在新竹清华大学毕业典礼致辞:实现梦想、快乐起来
- 绷紧防汛救灾这根弦
- 电影国庆档启帷 《万里归途》破2亿元领跑
- 战友谈牺牲消防员冯振:肉夹馍没有吃上,他却永远走了
- 重庆城口香菇首次出口 “香飘”澳大利亚
- 中国县域常住人口排行榜:2县超200万,246县低于10万
- 法国严重骚乱背后 是歧视还是撕裂?
- 抖音直播持续打击不良直播 无限期回收直播权限账号29万个
- 西安成小程序剧制作“重镇” 需“爆款”更需有序
- 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移动手术车赴拉萨市成功开展手术
- 重视生命早期1000天脑发育有多重要?权威专家这样解答
- 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提速扩围
- 新编京剧《齐白石》亮相北京城市副中心
- 招商银行成功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 网购商品有瑕疵 平台与生产商互相推诿,法院这样判决
- 杭州发现2个新物种
- 热门推荐
-
- 联合国:叙利亚近70%人口在地震前就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 孩子频繁眨眼睛只是因为调皮吗?当心“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 买文具怎么选?橡皮别太香 本子别太白
- 呈现影视魅力探讨影视发展 2024北京丽都国际影视周闭幕
- 端午划龙舟 长三角“五村九联”友谊赛上海天恩村开赛
- 海南澄迈乡村见闻: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 浙江严惩拒执犯罪:案件数逐年增长 缓刑率总体下降
- 希腊南部爆发大规模野火
- 上海市发布高温黄色预警
- 最新:“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阿桑奇将与美国达成认罪协议
- 中新真探:蚝油是直接从生蚝中榨取的吗?
- 洪森幼子洪玛尼通过国会信任投票任柬埔寨副首相
- 暑期研学乱象频发 科技园变“清华新校区”?
- 上半年云南怒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
- 吉林深化与发达地区合作 引名企打造开放高地
- 巴基斯坦俾路支省7名工人被武装人员打死
- 中国驻巴哈马使馆举办国庆75周年暨新任大使到任招待会 巴总理出席
- 阿富汗地震灾区遭遇沙尘天气 灾民生活雪上加霜
- 央行决定阶段性暂停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
- 践行国家战略 服务美好生活 中信国安以新动能引领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