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那个瞬间的年代》:20余载接续纪录,再现“两弹一星”光辉历程
中新网北京1月3日电 (记者 高凯)20余载接续记录,137位亲历者口述,首次披露的国家影像档案;从组件的运送细节到“最后一按”的讨论,10年研制之路的全景呈现——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那个瞬间的年代》日前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科教频道(CCTV-10)首播,以另一种回望,再度呈现了“两弹一星”精神之内核。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那个瞬间的年代》里并没有在文本中去强调这24个字,但是从第一次采访开始,到最后的成片彻底完成,‘两弹一星’精神一直在我眼前”。身兼这部纪录片导演、撰稿的萧刚近期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他直言,“所有的精神与伟大,都在那群人那段生命的点滴中了”。
《那个瞬间的年代》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中央新闻纪录电影片厂(集团)、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联合摄制,前后创作历时20多年,采访了137位当事人,真实再现了“那个瞬间”从国家决策到个人抉择,再到最终成功的全过程。
“老邱今日18时30分开始住上房”,看过《那个瞬间的年代》会明白,这是“原子弹今日18时30分开始吊上塔顶”的指令,更会明白,在这句令人好奇的“密语”得以实施完成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勇气与智慧,怎样的奉献与坚持。
萧刚表示,相比以往第一颗原子弹的相关影像作品,此次的纪录片希望能呈现更细腻、更全面的记录,“不仅仅是核试验,还有更多亲历者、更多准备的过程、更多细节。希望通过这部片子,让观众看到那些默默无闻、值得敬佩的参与者,以及他们不用说出来的、深埋在心底的爱国情怀”。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且复杂厚重的题材,萧刚首先进行了4个月的阅读和研究,“最主要的两本书是其中的两位参与者并未发表的回忆录”,萧刚由此逐渐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思路,并决定以线性叙事的方式,将重点放在核材料的生产和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上。
“以亲历者口述为主,这也是比较早就决定的”,以人讲史,在萧刚看来,一方面这些亲历者本身就是最值得被记住的,另一方面,他们口中对于那一伟大历程的还原,一定是最真实、最鲜活的。然而,由于参与者众多,加上年代久远,相关资料的寻找殊为不易。“一些老同志给了我很多线索,哪一部分的工作需要找谁去了解,而相关人后来的走向,只要是他们知道的,都全力以赴提供帮助”。
这些受访者中,既有“两弹一星”元勋,也有大批科研工作者、工厂的建设生产者,从按下启动按键的操作员,到驾机穿越蘑菇云采样的机长等,涵盖了原子弹试验的几乎全部领域。
萧刚谈到片中一个关于“三封电报”的感人故事,时任二机部工程师的秦关湘曾一次性看到家里姐姐发来的三封电报,分别是告知母亲病重,告知母亲病逝,最后一封,则是告知已安排后事——“由于工作原因,他没办法顾及到家里的事情,一下子,在这三封电报中经历了失去亲人之痛,这是人生的巨大遗憾,而这件事的背后,更有无数的牺牲与付出”。
在对全部137位讲述者的采访过程中,寻访过程波折颇多,“但是一切都是值得的,他们的每一次讲述,在我眼中都价值连城”,萧刚感慨称,“唯一的遗憾是片长有限,没办法保留更多,很多采访最后只能留下几十秒钟”。
艺术表达与历史的结合是这部纪录片的一大亮点。导演组主创人员通过不懈的努力挖掘,将一个个或豪情万丈、或直击人心的真实故事,通过充满质感的画面和平实的讲述展现在观众面前。
同样是原子弹核材料,铀-235是能够裂变的,铀-238不能,它们外形、重量完全一样,肉眼难辨,装配过程中如有差池,核试验就会报废,如何设置多重保险,确保绝对的准确?在片中,60年前曾经负责装配的亲历者的讲述生动再现了这一看似简单却不乏故事张力的真实细节。
在《那个瞬间的年代》中,这一伟大历程中的种种平常又不平常的点滴就是这样被鲜活绵密地呈现出来,令观众犹如身在其中,又在沉浸与共情中进一步感受到“那个瞬间”与“那个年代”的隽永光芒。
在其中,观众不仅得以了解为什么中国要坚决拥有原子弹;“决定国家命运”的铀矿是怎样找到的;海外归国的科学家们又是如何在严苛的条件下克服困难的等等这些关键节点,与此同时,亦能感受到科学家杨承宗从居里实验室为中国带回标准镭的兴奋;困难时期,花盆里的一棵青菜成为整个万人大厂唯一蔬菜的艰辛……这些历史的细节与个体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次极具价值和生命力的不凡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中引用的许多口述历史内容都是首次公开。这些平实而满怀情感的回望与讲述,不仅给了观众深入了解那段历史的机会,更为“那个瞬间的年代”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录。(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新教育丨“科学与中国”之“嘉庚讲堂”青海行活动启动
- 粤菜风味进伦敦:“行走的年夜饭”活动在英举行
- 今日辟谣(2024年8月20日)
- 报告称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超1200家
- 去年我国新增获认可机构2290家 同比增长15%
- 贵州:农旅融合田园综合体 助力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产业发展
- 韩国釜山一澡堂发生火灾并引发爆炸 已致21人受伤
- 英国国家馆首次亮相消博会
-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成就展”在京开幕
- 广西“Z世代”铁警站好春运首班岗 父子同心护边疆
- 沙特20亿美元投资联想 新建技术制造基地
- 低质低价皮凉席混进市场 消费者该如何“避雷”
- 杭州构建普惠托育体系:如何让入托方便又放心?
- 28位知名专家携手著书 为医患破解免疫治疗临床治疗困惑
- 日媒:日本已有81人疑因服用小林制药保健品死亡
- 2024年高考全国统考于6月7日开始举行
- 也门胡塞武装称其袭击一艘美国商船
- 首届中国数字人大会将于9月23日至24日在京举办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海南离岛免税的“金名片”是如何炼成的?
- 300余待审企业迎新IPO大考 资本转向“更会赚钱”企业
- 热门推荐
-
- 大运河紫檀博物馆馆长李晓东:以紫檀为媒弘扬红木文化
- “银发族”热衷乡村旅居
- 如何以人工智能引领产业融合发展?要瞄准这些前沿方向→
-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新支柱新赛道破浪向前
- 警惕!支付码遭遇盗刷“黑手”
- 拜登发长文缅怀美国前总统卡特: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 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宣布在更多地区实施军事管制
- 农业农村部:春节期间“菜篮子”产品供给完全有保障
- 巴以新一轮冲突已造成双方超3800人死亡
- 中国南宁—越南河内往返直通车班线成跨国春运重要方式
- 安徽省安庆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王华一审获刑10年零6个月
- 格鲁吉亚举行新一届议会选举
- 邕州海关出台措施 助推广西优质水果香飘海外
- 应对人口老龄化,记忆门诊如何更好“把记忆留住”?
- 粤西要道阳信高速大旺垌2号隧道主体施工完成
- 暴雪红色预警 哈尔滨市主城区中小学停课、客运站停运、铁路增开动车组
- 新疆铁路受暴雪大风影响的旅客列车已陆续恢复开行
- 西安至塔什干全货运航线复航
- 中国首个“世界儿童是一家”儿童村在武汉成立
- (八闽千姿)一出木偶戏 再续中法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