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这个成就了不起!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濒临灭绝走向繁荣发展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濒临灭绝走向繁荣发展
这个成就了不起!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惠
从濒临灭绝走向繁荣发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用了15年——
北京时间12月5日晚,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下简称《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已经传承3000余年。掌握该技艺的黎族妇女在20世纪50年代约有5万人,到20世纪70年代数量减少了一大半,2009年时人数已不足1000人,且多为年过七旬的老人。这项技艺的传承一度陷入危机,濒临灭绝。
在东方市文化广场,千名群众共织黎锦。(资料图)
2006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名录》。随后,省委、省政府对这一技艺的保护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部门先是开展了大量的普查与保存工作,其后又从多方面推进传承发展。如今,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已增至2万余人。
东方东河镇玉龙村,符拜贤祥、符现相、符仁玲(从右至左)等祖孙三代展示黎锦。 (资料图)
据悉,该遗产项目是海南省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衣物等生活用品的传统手工艺。在认识和利用植物纤维、染料的长期实践中,黎族妇女逐渐发展并形成了由纺、染、织、绣四类技艺构成的完整体系。以此制成的纺织品,如贯首衣、被单、筒裙、头巾、花帽、壁挂等,统称为“黎锦”。
小朋友在三亚传承学习黎锦技艺。(资料图)
目前,海南正在拟制《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5—2029年)》,争取到2029年,全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传承发展体系更加健全,保护传承水平全面提升,产业化发展更上台阶,国际国内传播更广泛更深入,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亮丽文化名片。
“转名录”意味着该遗产项目因经过保护、发展而壮大,存续力不断增强,不再濒临灭绝。
这个成就了不起!
黎锦印迹
2009年
10月1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海南省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成功申报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010年
8月20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成立海南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领导小组的通知》,加强对“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2011年
8月15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五年规划(2011—2015)》印发
2017年
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第一个四年履约报告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通过
2019年
9月6日—9月12日,由省政府指导,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黎锦经纬记:守护与传承——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与传统游戏、方言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在法国巴黎举办
2021年
5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2023年
5月—10月,文旅部拟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请
2024年
12月5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文文字整理/刘晓惠
在世界舞台描绘更多海南“锦绣”
作者彭青林
古人有云:“黎锦光辉艳若云。”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之一,黎锦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纺织业的“活化石”。
北京时间12月5日晚,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下简称《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录》)。从“急需保护”到“代表作”,不仅在我国尚属首次,在国际层面也不多见,充分彰显了海南在非遗传承保护上的显著成效,因而受到国内外瞩目。
黎锦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代表性作品,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见于文献记载,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遗我古(吉)贝布”的诗句,元代黄道婆学习黎锦技艺改进江南地区的棉纺技术,极大推进了纺织业的发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2009年成为我国第一批列入《急需保护名录》的非遗项目。此次“转名录”,标志着海南非遗保护传承迈上新的台阶,也更加坚定了海南人民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在海南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考察调研时,专门察看黎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亲切嘱咐要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黎锦不仅具有灿烂的外表,更蕴含着流传数千年形成的独特历史、工艺和审美价值,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海南牢记嘱托、守正创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探索保护传承珍贵文化遗产的“海南经验”,为世界贡献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中国方案”:一方面,赓续独有历史文脉,将非遗保护写入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加强法治保障和政策支撑,建立科学的非遗保护体系;另一方面,不断创新形式和载体,持续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这项文化遗产走近群众身边、融入现代生活,激发自身“造血”功能,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今,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已从不足1000人增加到2万多人,36家黎锦企业、工坊、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组成了黎锦产业联盟,产品远销海内外,黎锦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和竞争力不断提升;连续四年举办的“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吸引了全国相关行业和文旅单位的广泛参与;2024年9月,黎锦走进巴黎时装周的秀场,受到国际时尚界的关注……黎锦正在成为海南最具魅力的文化名片之一。
当前,海南正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强省目标,进一步总结发扬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传承过程中形成的“中国方案”和“海南经验”,无疑具有更加强烈的现实意义。黎锦传承的成功,也充分展现了海南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在文旅融合、文化产业和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巨大潜力。我们要继续坚持守正创新,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论指导下,推动更多文化产业契合发展趋势、体现海南特点,促进传统文化产业提质升级,努力打造“两个高地”,即在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中打造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高地和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中打造国际文化交流合作高地,不断提高海南文化传播力、辐射力、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
众说黎锦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凝结了黎族先民的智慧与心血,体现了他们极具创造性的智慧。
衷心祝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转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项了不起的海南非遗技艺将翻开崭新的篇章。
在该项技艺成功“转名录”的基础上,省文化馆、省非遗保护中心将继续推动该技艺的保护、传承、传播等工作,让这项技艺以更新潮、有趣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大家共享保护成果。
——省文化馆馆长(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陈虹霓
听到“转名录”的好消息,我十分振奋!
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时,我看到从小熟悉的黎锦被打上“急需保护”的标签,常常感到惋惜,也暗暗决定以后要为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出一份力。于是,我大学时便产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想把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技艺发扬光大。
走上黎锦创业之路已7年多,我一直在努力,开发更新潮的黎锦产品、参加各大会展打开黎锦销路、发动更多家乡的织娘加入我的创业队伍……以前,黎锦只是我们日常穿的衣服;现在,黎锦成了走向世界的商品。
我相信“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在“转名录”后,会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我会继续将黎锦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赓续黎锦之“技”,创新黎锦之“艺”,让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焕发新光彩。
——东方黎锦之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符其荣
我今年69岁了,自幼跟着母亲学习织黎锦。这些年,我亲眼见证了政府部门、非遗传承人、企业如何帮助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濒临灭绝走向繁荣发展。“转名录”的成功,是对海南这15年非遗保护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所有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一技艺的人们的鼓励,我深感欣慰!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这项古老的技艺感兴趣,并学习使用传统工具和材料,探索将黎锦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新方法。我坚信,只要我们继续努力,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一定能带着先人的智慧结晶永久流传。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容亚美
诗话黎锦
“遗我古(吉)贝布,海风今岁寒”
——北宋文学家苏轼《和陶拟古九首·其九》
“海南所织,则多品矣。幅极阔不成端正,联二幅可为卧单者,名曰黎单”
——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岭外代答·服用门》
“黎锦光辉艳若云”
——清代进士程秉钊《琼州杂事诗》
“便坐纺织黎锦单,拆杂吴人采丝致”
——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黎女歌》
“五色斑布以(似)丝布,古(吉)贝木所作……欲为斑布,则染之五色,织以为布”
——三国时期吴国人万震《南州异物志》
图观黎锦
11月22日在三亚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上,黎锦图案环绕全场,黎锦服饰闪亮登场,备受瞩目。
如今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从2009年时不足1000人增长到2万多人。
9月30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揭牌在展馆四楼设置了“衣被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展”,介绍历史渊源、四大技艺、黎锦精品、保护实践,深受游客喜爱。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强冷空气将席卷我国大部地区 台风“天兔”加强为超强台风
- 波兰国家核研究中心行政大楼地下室发生火灾
- 晒秋,“晒”出小康新愿景
- 新疆北部将有风雪降温天气
- 深圳福田力争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6000亿元
- 中国官方:加大对“黄牛”、第三方平台违规囤票的打击力度
- 视障人士结婚登记首用无障碍制式文件
- 男子受高薪诱惑偷渡至缅甸实施诈骗获刑10个月
- 万千气象看云南丨来昆明,将一大把“春天”带回家
- 海南推动解决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不动产“登记难”
- 香港金管局举办金融领导力培训课程
- 江苏扬州出台新举措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 深化“全球新品首发地示范区”建设 诸多国际品牌在上海市中心设“首店”
- 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再迎利好
-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23年我国冷链需求总量预计同比增长超6%
- 第四届黑河寒区试车节启幕
- 江西省气象台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 用眼压力越来越大 青少年近视高发如何踩住“刹车”
- “阅读伴童行 书香润万家”家庭成长计划·亲子“悦”读公益行动在京启动
- 守护“夕阳红” 江苏多举措厚植“苏适养老”人才沃土
- 热门推荐
-
- 助力乡村振兴 重庆已建成就业帮扶车间629个
- 俄农业部长:本农业年度俄粮食出口已超3000万吨
- 苏丹武装部队宣布夺回陆军司令部控制权
- 日本本州西岸近海发生5.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 冒名顶替12年的婚姻登记被撤销
- 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 《中国之美》新书出版
- 国际人士为中国民族团结点赞 称中国式现代化惠及全球丨世界观
- 外媒:伊朗总统称应南迁首都,选择更靠近波斯湾的城市
- 中国乳腺癌治疗效果大幅提升 专家:得益于政府“腾笼换鸟”创新举措
- 2023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在杭州开幕
- 普华永道张立钧:碳数据是中国巨大的未来应用场景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西安!
- 助建世界级石化基地 惠州港荃美石化码头预计年底完工
- 三名“内鬼”同日被查!
- 统一战线搭平台 临汾市真金白银助民企
- 新型桥隧清筛车“亮相”南昆铁路 助力清筛从人工到机械转型
- 英媒:欧洲企业已因俄乌冲突损失超千亿欧元
- 网络微短剧爆火亟须完善监管
- 《世界青年看中国》组委会副主席贝翠丝: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 美军关闭驻日基地污染水过滤器 称有害物浓度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