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华服,秀出“Z世代”的文化表达(文化中国行)
五千年中华文明为人类留下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也为文化创新创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近年来,无论是火遍海内外的国风华服、国风舞蹈、国风音乐,还是文化出海“新三样”网文、网剧、网游,都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文化古老且青春的魅力。今日起,本报特别策划推出“有一种风华叫中国”系列报道,关注中华文化在海内外新近兴起的风潮,展示中华文化的风采、风情和风范。
——编 者
马面裙、褙子、百迭裙……近年来,传统服饰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视为“时髦单品”,穿着场景不再限于旅游拍照、婚礼仪式、聚会度假,还扩展至日常逛街、通勤等,这不仅带动传统服饰消费迎来井喷,还推动中国华服日以及各地汉服节、传统服饰展等各类服饰文化活动的兴盛,让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服饰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可以说,在当下传统服饰掀起的热浪中,“Z世代”(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功不可没,他们热爱传统、拥抱传统、赋新传统,展现了中国年轻一代自信、新潮、开放的青春面貌。
汉服穿上身,彰显文化自信
换衣服、上妆、做发型,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雁南一路附近的一家汉服妆造店里,张婧正等待着从都市白领变身为“大唐公主”。随后,她将前往大唐不夜城,在那里完成一次穿越之旅。
张婧来自河北省石家庄市,作为95后,她和身边很多同龄人一样喜欢汉服,上大学的时候经常与同学一起参加汉服主题活动。
在她看来,汉服不仅是历史和文化的象征,也是时尚的代名词。这两年马面裙很火,张婧买了2条黑色织金马面裙,“简约、大方,上班时穿着也不会显得突兀”。2021年,看完节目《唐宫夜宴》后,她一直计划到西安穿上全套唐装,体验大唐盛景。
走进这家汉服妆造店,张婧觉得好似回到了古代。店里的汉服以唐制为主,也有少量宋制和明制。“汉服的织造工艺、剪裁、色彩以及穿着时的妆容搭配,都有满满的文化含量。穿上它们,犹如将传统文化穿上身。”店主双双介绍。
双双也是95后,曾是幼儿园老师,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汉服后,便被深深吸引。“对汉服了解越多,越能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底蕴深厚。”《图解中国传统服饰》《制色:中国人的色彩美学》《中国传统配色手册》……双双买了很多相关书籍回来“恶补”,还曾专程前往中国丝绸博物馆,只为一睹如意珊瑚纹褶裥裙的真容;也曾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对不同历史时期典型的服装、配饰和妆容有了初步了解。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服饰不仅是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卞向阳说,从秦汉的质朴简洁到唐代的华贵典雅,从宋代的儒雅清秀到清代的繁复之美,历经数千年发展,形成了兼收并蓄、各美其美的中华服饰文化体系。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韩丹这些年一直关注“汉服热”现象。她介绍,从广义来说,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统称。汉服爱好者普遍将2003年视为汉服兴起的标志之年。那一年,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穿着汉服走上河南郑州街头,此后,越来越多的汉服爱好者、服饰研究者和商家共同推动汉服热升温。
“汉服热背后有多重原因,一方面依托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极大丰富,一方面来自国家对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大力推动。成长在中国‘富起来’‘强起来’阶段的‘Z世代’,对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和热爱。”韩丹说。
正是看到汉服热背后的商机,双双才决定经营这家店。今年国庆假期,来体验汉服的人格外多。她一边麻利地整理化妆台,一边看向门外,已近16时,“客流量高峰快到了”。客人从进店挑选服装到离店,一般需要1小时左右,下午四五点前来,做完妆造,差不多暮色降临,正好“夜游长安”。
经过一番妆造,张婧被镜中的“公主”惊艳了,又有点担心是否过于“扎眼”。但很快,这种担心就烟消云散了。走到街上,几步之内她就与好几位“公主”“娘娘”“书生”擦肩而过。精致华美的服饰与周边古色古香的建筑相得益彰,他们仿佛徜徉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
时尚我定义,彰显个性表达
美国《VOGUE》杂志曾这样评价汉服的流行:“当下的汉服热是一群具备时尚意识的年轻人掀起的。”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崔唯认为,博大精深的传统服饰文化满足了年轻群体拥抱传统的渴望,也满足了他们对新的审美体验、新的时尚风格的追求。
“中国传统服饰历史悠久、传承有序、自成体系,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美学精神和民族特质,如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礼仪规范、吉祥如意、对称均衡等。穿用传统服饰的人在展示文化自信之际,也彰显了独特的文化气质和浓厚的中国特色。”崔唯说。
例如这两年火起来的马面裙,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独具特色的款式,造型美观,工艺精巧,功能合理,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美用一体的特点。据《2024抖音电商女性消费趋势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女性购买马面裙订单量同比增长841%。
事实上,马面裙多年前便出现在国内汉服市场,为何近两年才受大众追捧?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传统服饰传承与创新”项目组教师戴雨晴认为,以马面裙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服饰受到年轻人喜爱,一方面与近年来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成功的日常化、时尚化改良,传统服饰产业越发成熟,工艺更加完善,价格变得更加亲民。
“除马面裙外,目前市面上由宋制服装中的褙子改良而来的服装样式也很受欢迎,明制服装中的立领则被大量应用于新中式服装。”戴雨晴说,如今的汉服已兼具传统文化和流行时尚的双重属性。
韩丹也观察到,热爱传统服饰的年轻人对于选择何种服饰形制、类型、款式等,通常有明确的想法。有的人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制作和搭配,表达自己对服饰文化、传统文化、时尚文化的理解,这很符合“Z世代”多元兴趣融合、个性化表达等特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Z世代”既是传承传统服饰的“主力军”,也是赋新传统服饰的“生力军”。他们不断推动汉服设计者、生产者从传统服饰中获取灵感,加以改良和创新。
此前,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展出的一条马面裙走红网络,后被众多商家竞相仿制。穿着马面裙去国博打卡,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活动。
自2018年起,中国丝绸博物馆每年举办“国丝汉服节”,吸引众多汉服爱好者、汉服商家参加。他们不仅欣赏跨越千年的服饰文物,也从中获得启发和灵感。
今年4月举办的“国丝汉服节”主要分为“古韵”和“新风”两部分,其中,汉服之夜、银瀚论道侧重表现和探讨汉服的现代化,还有汉服表演团队带来“古韵今风”主题走秀,将传统汉服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展现传统服饰文化的无限可能。
国风国潮兴,彰显青春力量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中国人的礼仪制度、思想理念、审美趣味、生活方式,又广泛“辐射”至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其他文化艺术领域。
通过传统服饰这座桥梁,越来越多年轻人接触并爱上国风古韵。
今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华章汉服社举办了两期“素人汉服改造”活动,每期从网络转发的在校学生中抽取一人参加。2023级法学硕士杨世玉成为第一期的幸运儿,她身着唐代齐胸襦裙、大袖衫、明代比甲,搭配相应的妆容和发型,拍摄了两组照片。这些照片通过华章汉服社的微信公众号发布后,更多校内外学子了解了传统服饰之美。
成立于2011年的华章汉服社,聚集了北京师范大学本硕博在校生中的汉服爱好者,目前有注册会员94人。现任社长张润瑶介绍,该社团下设青霓组、灼华组、纨素组、流羽组、含胭组5个兴趣小组,涵盖汉服形制研究、古典歌舞、传统手工制作等领域。
“我们常与校内的韶兮国乐社、松风琴社和南山诗社联合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将汉服展示、知识普及与古琴演奏、茶艺、诗文诵读等结合起来,很受同学们喜爱,吸引了不少外国留学生参与。”张润瑶介绍,汉服爱好者普遍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穿着传统服饰,常常伴随着对古代礼仪和文化习俗的学习和效仿,如礼茶、抚琴等,年轻人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韩丹说。
今年6月,戴雨晴和同事们一起走进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街道,用充满趣味的方式为社区儿童讲解传统服饰的演变历程,引导孩子们体会古人衣着背后的美学与智慧。“2017年起,在北京服装学院教学督导蒋金锐教授的带领下,我们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服饰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大美育工作,并将汉服引入学术讲堂。如今,我们希望通过举办传统服饰活动,让更多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萌芽。”戴雨晴说。(记者尹婕 张鹏禹)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推进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推动AI技术造福全人类
- 2024年新疆旅游发展大会将在吐鲁番市举办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暨校释、英译系列成果发布会召开
- 评论:疏解与提升同步推进 推动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
- 上海高铁崇明站预计今年开工 效果图公布→
- 广西6条河流6个站出现超警洪水
- 美国“人鱼姑娘”再度来华:开放心态体验不同文化
- 东方空间完成近6亿元B轮融资 加速“引力二号”研制
-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系列纪念封在北京首发
- AI代写“有助科研”还是“助长作弊”?专家:应及早制定标准
- 3名美国人因参与刚果(金)未遂政变被判死刑
- 达警戒水位33米 洞庭湖2024年第1号洪水形成
- 清明假期中国口岸日均出入境人员预计将达178万人次
- 德国学生参访中国:“我要把所见所闻带回去,让他们也来中国看一看”
- 报告:中国成品油需求或提至2025年前达峰
- 美记者卡尔森爆料:英前首相约翰逊采访要价100万美元!
- 文在寅回应李在明遇袭事件 两人原计划会面
- 跟着跑友看绿道 感受东湖生态美(身边的绿道②)
- 观察中国、体验中国、融入中国 他们在异国他乡追逐梦想
- 中国未来风光发电将倍增式发展
- 热门推荐
-
- 综述:通胀降温难掩衰退隐忧 纽约股市全线下跌
- 泰国达府发生爆炸事件 已致3死39伤
- 中国科研团队油菜高含油量育种获得重要突破
- 俄三架飞机因雷暴飞越芬兰和爱沙尼亚领空
- 第十一届网络视听大会揭幕 快手聚势赋能网络视听行业新质生产力
- 哈尔滨首推夏季江上实景演出 百余名中外演员联袂献艺
- 平陆运河沿线跨线刚构桥首个0号块顺利浇筑
- 2024年安徽·合肥“畲族三月三”非遗文化周活动启幕
- 北京公交提前开启暖风预热
- 杭州警方通报网红“雪梨”事件:检测为阴性
- 海南出台稳就业措施:扩大政策性岗位规模 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
- 广州新举措便利广交会客商办理临时入境许可
- 内蒙古小镇姑娘张冬雪的十年创业路:逐梦青春 不负韶华
- 北京大兴机场今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
- (“一带一路”10周年)专访王义桅:“一带一路”倡议点亮一盏灯,让人们看到西方之外的世界
- 美政府:国会阻拦将致对乌支持数月内耗尽
- 上海虹桥机场口岸今年以来免签入境旅客超2万人次
- “没人做得比他更糟!”美保守共和党人支持罢免众议长麦卡锡
- 成都龙泉驿废旧水塔拆除事故致1死 官方发布情况通报
- 88岁老太太每天吃十几个柿子 吃出10公分胃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