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吴越文化博物馆开馆 大量珍贵秘色瓷亮相
中新社杭州10月11日电 (林波)10月11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的吴越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当日,主题为“吴越千秋——五代十国时期的东南乐土”的吴越文化博物馆展览同步举行,展出350件(套)文物,其中有150件国家一级文物,还有大量珍贵秘色瓷。
钱镠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建立者,始终奉行“保境安民、善事中国”政策,在五代十国动荡不堪的乱世中,开辟了一片净土、护佑了一方百姓。
秘色瓷发端于中晚唐,繁盛于吴越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一座丰碑。
10月11日,浙江吴越文化博物馆展出的秘色瓷皮囊壶。 林波 摄
据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主任、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主任黎毓馨介绍,秘色瓷不仅代表了当时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吴越国社会的多方面信息,以秘色瓷为代表的越窑青瓷,是吴越国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亦漂洋过海,成为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在世界广泛传播。
以展出的秘色瓷皮囊壶为例,据临安区博物馆馆长鲍伟华介绍,这种源自北方的皮囊壶造型,是吴越国与辽国等游牧文化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有力物证,充分展示了双方文化交融的深厚底蕴。
10月11日,民众在浙江吴越文化博物馆观看秘色瓷海棠形盘。 林波 摄
此外,该展览还展出了秘色瓷花瓣口海棠杯和海棠形盘的组合。该组合也是首次在公众面前展出的稀有器型,展现了古代独一无二的制瓷工艺。
据悉,此次展览展陈面积6220平方米,展览文物种类包括瓷器、金银器、玉器、漆器、水晶、玻璃、丝织品及石构件等,系统展示了吴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以及发展成就,让人充分认识吴越国在延续中华文明上的独特作用。(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依法保护”两年后,三星堆有何变化?
- 一声“大姐”惹了谁
- 广东22个农业品种转化应用 转让金额超5000万元
- 使用“AI”造谣博眼球 海南文昌一网民被依法处罚
- “五一”旅游大数据:中国旅游市场延续火爆态势
- 沈阳首家孝老爱亲食堂开张 高龄老人周末免费吃午餐
- 八省代表齐聚嵩山“论剑” 共谋“中国功夫”品牌建设
- 学者倡导多方赋能科创事业 实现跨学科创新价值
- 9月19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0983元 下调113个基点
- 韩国济州航空空难遇难者遗体整理工作结束
- 日本福岛县等渔业团体代表再次反对核污染水排海
- 国家电影局:2023端午档票房9.09亿元 影史第二
- 抽成比例有点高,安装师傅待遇咋保障?
- 卡梅伦将以英国外交大臣身份首访华盛顿
- 中国碗要装更多优质粮
- “云存储”有服务逾期风险 中消协拉响消费者数据安全警报
- 中国风电减速器领域第一股鸣钟上市
- 2024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举办 近百位外媒代表参加
- 欧盟亚洲中心主席:鼓励欧洲企业来华投资
- 原创北京曲剧《运河之端有片海》在京首演
- 热门推荐
-
- 土耳其有数千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古堡在强震中倒塌
- (第六届进博会)共享中国进口食品市场机遇 2023中国进口食品行业峰会举办
- “三十而立”的广西侨乡北流:勇立潮头不断跨越
- 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将于7月举办
- 中国银行约堡分行助力埃及政府发行35亿元可持续发展主权熊猫债
- 报告:一季度中国出境游客满意度超疫前同期水平
- 我国外贸竞争优势稳中加固 电工器材、汽车及其零配件出口表现亮眼
-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双子星”冰心、丁玲联展福州启幕
- 广西新制定野生动物保护条例 助力人工繁育产业发展
- 内蒙古将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
- 澳大利亚悉尼当代弦乐班举行开学典礼
- 东航将首开全新“上海—马赛”直飞航线
-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
- 苏丹暴发霍乱疫情 已致22人死亡
- 安徽600余克低体重试管双胞胎闯过“呼吸关”
- 为养老人才加分,为养老产业留人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南城:“90后”小伙创业记 米粉搭上电商“顺风车”
- 述评:从“精神”到“发展”,革命老区如何再启新篇?
- 快递“保价服务”并非保多少赔多少
- 关注老年人多病共存 警惕慢性病和感染性疾病“双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