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有了“世界身份”,家门口的文化遗产如何守护?
7.8公里的中轴线,是北京这座城市的空间规划之轴和文化之轴——
【文化中国行】中轴线有了“世界身份”,家门口的文化遗产如何守护?
阅读提示
中轴线的申遗成功,为北京增添了一张世界级文化名片,为全球文化交流互鉴搭建了新平台。这条线上的文物保护和修缮工作仍在进行,更多市民参与到保护和传承中,共同守护这条城市“脊梁”。
“中轴线申遗成功了!”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不少市民自发庆祝,表达内心的喜悦和自豪,以及共同参与中轴线保护与传承的美好愿望。
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了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在这条轴线上,既有古代皇帝布政之处,也有百姓生活之所,既有庄严肃穆的祭祀性礼制建筑,也有怡情山水的雅致风光。
得知中轴线申遗成功后,住在附近的胡良薇和朋友们在西城区北京坊小广场一起演奏了器乐合奏曲《霓裳》。她说,乐曲就像中轴线一样,既有传统神韵,又有时代元素,是开放包容的。“将来我们也将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和保护中轴线,讲述这条线上生生不息的故事。”
北京增添世界级文化名片
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贯穿北京城区中心,是北京城的空间规划之轴和文化之轴,也是这座城市的灵魂线和生命线。
中轴线属于文化遗产中的“建筑群”类型,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组成,共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
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北京——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中描述道:“一根长达8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讲,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中华文明的厚重历史,700多年来在中轴线上得到充分体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拥有不同类型建筑的中轴线就像一部大气的交响乐。”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主任陈名杰说。
中轴线的申遗成功,不仅为北京增添了一张世界级文化名片,更为全球文化交流互鉴搭建了新平台。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中国将切实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应对自然灾害影响、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科学引导旅游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中轴线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
尽量避免影响生产生活
登上中轴线的南端起点——永定门城楼北望,平坦宽阔的南中轴御道向远处延伸,两侧绿意悠悠,不少市民在附近休憩、散步。
东城区国资委副主任林凌南指着一片空地向记者介绍,这里曾是北京自动化仪表二厂的所在地,正好处于南中轴景观视廊上。“根据《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东城区国资委从2020年起启动相关腾退工作,经过多方统筹协调,终于在2022年9月正式将厂房腾退拆除,恢复了历史风貌。”
如今,城楼所在的永定门公园增加了夜景照明,夜晚的灯光点亮公园,与远处的现代化景观形成古今交融的风貌。
申遗保护工作对保护和传承北京老城历史格局、整体风貌和历史文脉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2022年,《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北京市首部为保护特定文化遗产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文化遗产法研究所所长王云霞向记者解释,《条例》的一大特色是解决了保护机制的问题,明确了主管部门的职责。
“它没有规定比现行法律更严格的保护措施,尽量避免影响中轴线上人们的生产、生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居民的压力。”王云霞说。
202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明确“中轴线以文化功能为主,是体现大国首都文化自信的代表地区。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使之成为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区。”
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一大批重点文物、历史建筑得到修缮,文物周边环境得到整治,更美、视野更开阔的中轴线成为首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申遗成功是新的起点。”李群表示,未来还将研究制订北京中轴线展示与旅游发展规划和计划,逐步扩大展示区域范围,推出主题展示游径,增加文化产品供给,提高旅游活动调控能力,逐步改善游客参观游览体验,减少旅游活动对遗产区、缓冲区及其居民的影响。
守护家门口的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刘更生出生在北京中轴线东边的鲁班胡同,之后他接父亲的班进入永定门外龙顺成家具厂工作。
近年来,刘更生陆续参与了“平安故宫修缮项目”“天安门城楼修缮工程”等中轴线上的修复项目,用锛凿斧锯守护榫卯间的文化与记忆。“从出生到工作就一直没有离开过中轴线,对中轴线有着母亲般的深厚感情,如今申遗成功了,能不高兴吗?” 刘更生笑着告诉记者。
“这几年,环境改造提升,胡同变美了,居住环境上了一个大台阶。中轴线申遗成功,大家都来保护和关注中轴线,我们生活的环境还会更好!”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家住钟楼湾90号的范来友和街坊们高兴地分享着喜讯,也表达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今年69岁的范来友是地道的“老北京”。胡同小院里种花喝茶,广场上踢毽会友,钟鼓楼下,范来友过着惬意的退休生活。北京中轴线申遗带动了古建修缮、风貌整治等一系列老城保护工作,这不仅改善了范来友的居住环境,也让他意识到文化遗产对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意义。
2024年1月,范来友多了一个身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监督员。他要和老街坊们一道守护家门口的文化遗产。
这条线上的文物保护、修缮工作仍在进行,城市的历史文化仍需要不断传承和发扬。未来,会有更多市民参与到中轴线的保护和发展中,共同守护这条城市“脊梁”。(工人日报 记者 赖志凯)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这9个常用检查 帮你把心脏看清楚
- 两岸歌手将共同唱响海峡论坛主题歌曲《我们相信》
- 技术成果层出不穷 人形机器人“步伐”加快
- “摩羯”破坏力远超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
- “懒人快递”也可以两全其美
- 历时近3年南海博物馆上“新书” 边看边玩还能将展览“带回家”
- (两会声音)迟日大委员:加快涉外人才培养 争取更多国际话语权
- 香喷喷的烤全羊,原来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
- 经典剧目焕新颜 北京曲剧《少年天子》将演
- 柚子皮泡水喝,能治疗乙肝?
- 黑龙江黑河:2米长毒蛇闯入居民楼被民警用铁锹制伏
- “五一”北京核心商圈酒店有多火
- 2023北京中德产业合作发展论坛举办 共话中德产业合作新机遇
- 平安健康2023年业绩报告:战略业务强势增长 亏损收窄47.6%
- 丝路青年说(二)|“一带一路”上的“青年突击队”
- 杭州退休老人拉着一箱中药周游世界
- 辽宁省贸促会经贸代表团出访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助力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
- 伦敦东部一公园发生斗殴事件致1人死亡
- 新疆(昌吉)种交会开幕吸引逾500家企业参展
- 国际锐评丨中国与意大利为何都如此看重“丝路精神”?
- 热门推荐
-
- 清凉家电“新宠”:空气循环扇真的可以媲美空调吗
- 4月4日至4月7日,北京机动车尾号不限行
- 涉案赔偿金额约3.9亿元 重庆已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1400余件
- 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银行端“开闸” 有机构开售10分钟告罄
- 中国贸促会:超九成外企认为中国市场吸引力上升或持平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共青城:瓜果轮种不断档 绘就四季好“丰景”
- 从风向标到新引擎 第二届全球数贸会“引力”何来?
- 俄媒:中国构建与中亚国家关系新模式
- 情绪商品在电商平台热销 专家:售卖规则不可虚无
- 11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为31718亿美元 较上月末升幅达2.28%
- 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寒地低碳技术研发中心成立
- 日本气象厅:日本福岛县近海发生6.0级地震
- 受台风叠加寒潮大风影响 福建沿海45条客渡运航线停航
- 假期最后一天,哪些路段、机场更繁忙?最新交通情况→
- 强降雨叠加效应显著 安徽未来三天局部仍有强降雨
- 杭州修地铁挖出文物?官方回应:仍处初勘阶段
-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成功开展西藏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术
- 和解以来首次!沙特王储与伊朗总统举行会谈
- “听香·廿七——朵拉南洋风水墨画展”在福州开幕
- 荆州通报一无人机坠落:无人机失控撞向构筑物后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