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19年前,三位老人写了一封信,把大运河申遗推上“高速路”
今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2005年12月,时年61岁的朱炳仁,与90岁的郑孝燮、82岁的罗哲文一起,起草《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并联名将其寄给运河沿岸18座城市的市长,开启大运河申遗序幕。因此他们被尊称为“运河三老”。6月20日,“运河三老”之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对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深情回忆为大运河申遗鼓与呼的往事,并对大运河传承保护寄予厚望。
就住在运河边上,
一封信把大运河申遗推上“高速路”
“在2006年新年到来之际,我们三位年老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文物古建筑保护和工艺美术工作者,怀着急迫的心情,联手致信给您,呼吁用创新的思路,加快大运河在申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遗产领域的工作进程……”2005年12月15日,“运河三老”联合发出《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掀起了大运河申遗的热潮。
2005年,朱炳仁与古文物专家罗哲文、古建筑专家郑孝燮先生,怀着对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深厚感情共同提出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创意,得到全国政协58位政协委员的提案支持,催生了全国政协对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的考察,从而激发了全国人民对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
“我就住在大运河边上,每天都接触运河。大运河哺育着整个城市的文化,老百姓的生活跟运河息息相关,码头每天早上繁忙,瓜果蔬菜、柴米油盐、生活用品,用码头交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大运河。年轻时候,目睹运河旁边很多文物被毁坏,水是黑的,老百姓感觉到生活不便。” 朱炳仁说,于是当时就跟两位古建筑专家、文物保护泰斗,一起联手进行保护工作。“再加上我在杭州,他们在北京,一南一北,都有其代表性理念,于是一起提出京杭大运河申遗。”
如今80高龄的朱炳仁告诉记者,当时他和郑孝燮、罗哲文给沿运河的18个城市写信,共同加快大运河申遗和保护的步伐。“这封信实际上起到了推动作用。它就像一个爆发点,一把发令枪,大家很快应声而动集聚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奔跑,相当于把大运河申遗工作推上‘高速路’。”
“在这封信之前,大运河申遗的序幕已经拉开了,因为当时包括扬州在内的很多城市都在为保护运河作出很大的努力,只不过当时大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所以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朱炳仁也强调说,“这封信起到了推动作用,最重要的还是运河沿线各个城市已经对联合申遗有了强烈的愿望。”
2006年与2007年,朱炳仁随全国政协考察团二次考察大运河全程,总结研究运河保护经验。朱炳仁还提出了“运河品质保护”、“零保护”等新理念,在全国政协的专家论坛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成为了人们尊敬和爱戴的“运河三老”之一。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首次系统、完整展出“运河三老”在京杭大运河申遗和保护过程中的重要材料、实物文献和影像资料。其中,《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的修改手稿、“运河三老”书信原件等部分珍贵历史文献、照片系首次公诸于世。如今人们去参观,还可以从修改痕迹,看到起草这封信的时候是经过怎样的深思熟虑。
运河边多了“河景房”,
要把接力棒传到年轻人手上
朱炳仁高度评价:“大运河第一锹在这里开挖,扬州是重要的节点城市。长期以来,扬州在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上做了大量工作,展现了很好的担当精神,功不可没。扬州是名副其实的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在大运河申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把中国大运河文化推向世界,也为后申遗时代,扬州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应用,再次起到牵头作用。”
对于如何进一步做好运河文章,朱炳仁继续倾注心力。登上央视《开讲啦》他以“让千年运河流动起来”为题作演讲。他表示,不仅缅怀老一辈专家,还要把接力棒传到年轻人手上,要重视年轻人对大运河文化的理解、期望。“大运河从2500年历史中走来已经老了,但在我们手上应焕发青春,成为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大运河文化怎么跟青年思想、愿望和需求相连接,他们对现代文化的要求要在大运河文化上体现。”朱炳仁认为,大运河不是凝固不动的,未来要在经济文化旅游各方面为中华民族做出贡献。“我在想,它是活的文化,不应该苍老,应该是创新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为我们提出对于大运河保护的重要方向和思路,也为大运河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今大运河实现全线水流贯通,这在以前难以想象。我们考察的时候,有的河道都没有,有的河道上种菜放羊,如今大运河保护全线通水,也可能不远的将来实现全线通航。以前水质不好,导致生活运河边上老百姓生活困难。没能融入现代生活,于是运河边上的老百姓逃离运河。”朱炳仁欣慰地说,“现在相反,运河边上河景房,家门口就有花园,大家很开心在运河边上生活。运河的环境保护,不仅做的很好,还要做下去。”
采访中朱炳仁也提及,当年罗老曾担心,引爆大运河申遗热潮,这封信会不会起到负面作用?“他认为,促进整个运河文化开发,也有可能造成建设性破坏,对保护带来负面东西。现在看来,申遗成功十年来,展示的面貌完全不是罗老担忧的现状,大家都在为运河出力,发展和保护越来越好。”朱炳仁说,希望未来能把更多东西还给大自然,还给运河,好的保护让大自然和人和谐,互相促进,共同保护地球生态和环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浙江上城发布首批“星级博物馆” 构点块结合博物馆群落体系
- 调查研究显示:起始于青海的黑颈鹤迁徙路线主要有三条
- 国家话剧院首任院长赵有亮离世 享年78岁
- 惠民、利企、赋能 光大银行以云缴费等 数字场景塑造金融新业态
- 书承文脉,香满家国
- 浙江湖州政企恳谈会两周年:90次“周三见”有何深意?
- 《二手杰作》荒诞外衣下的法律问题
- 北京市属公园中秋假期接待游客84.46万人次
- 破题跨层级数字赋能效能递减 上海首次发布赋能居村数字化应用建设指引
- 法国南部一座犹太教堂遭纵火 官方启动反恐调查
- 三江源腹地果洛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
- “清潮-外销艺术中的晚清生活”特展在蓉开展
- 山西临汾森林火场迎来降雨 明火得到基本控制
- 吉尔吉斯斯坦一州法院遭“电邮炸弹威胁”
- 《破晓东方》聚焦上海解放历史过程:采用新面孔,探索新表达
- 中华慈孝文化节,是个什么“节”?
- 广东仍为中国赴泰旅游第一大省
- 澳中友协北领地分会会长李树勤:用中华舞蹈和美食丰富达尔文多元文化
- 长江镇江段的“守护者”:助企纾困 为民解忧
- 新春走基层|坚守茫茫戈壁滩 阿尔金山的年轻通信工在无人区谱写一曲青春之歌
- 热门推荐
-
- 促消费更要从大处着眼
- 中国建设银行:近期个人住房贷款受理投放环比回升
- 36岁抗癌网红陈班长离世 妻子含泪拔掉针头:你解脱了
- 新疆阿合奇县发生5.3级地震 震中周边震感明显
- 宁夏民营企业一季度外贸额占全区外贸总值77%以上
- 影视专家学者汇聚广州南沙 赋能大湾区影视文化发展
- 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教授尚游呼吁:人血白蛋白不是营养药,不要焦虑性囤药
- 上海首个大模型孵化加速载体揭牌
- 渝湘高铁黄草乌江双线大桥全桥合龙
- 东西部协作及对口支援机制助力青海农畜产品走出高原
- 福建森林消防防震演练进校园 安全“种子”播心间
- “山东手造”走进韩国交流展示周启动
- (申城风景线)户外活动成沪上年轻人社交新媒介
- “老舍与西城”主题对话探寻老舍先生的“西城遗珠”
- 《中国式现代化论纲》多语种版权输出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 “China Travel”为何火爆?从各地出入境人数变化中读懂中国“吸引力”
- 春节假期道路交通总体平稳有序
- 中国各地游客齐聚广西山城观美景赏民俗
- 《热烈》成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片
- 这份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两国超95%产品将最终实现零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