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故宫文化遗产的四梁八柱
【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谈】
开栏的话
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当下,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改革如火如荼,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循序渐进,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屏障越织越密,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与日俱增。如何将宝贵的文化遗产完好地传递给子孙后代?如何让历史智慧给今天带来启迪?如何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从今天起,本版开设《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谈》栏目,邀请文化遗产领域专家学者,谈一谈他们关于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的真知灼见。
2023年12月19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着力构建保护体系,着力健全保护机构,着力完善保护机制,着力筑牢法治保障,着力推动文明互鉴。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秉持开放办院、拥抱世界的理念,积极探索博物馆发展之道,明确了新时期办院指导思想,提出了“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的建设理念和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九大体系,以此夯实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四梁八柱,努力讲好新时代中华文化故事。
“平安故宫”是基础:不断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着力构建保护体系,推动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作为世界罕有的文化宝库的守护者,故宫博物院始终把“平安故宫”建设作为最基础和首要的任务。坚定落实“保护为主”的思想,充分利用科技和管理手段,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通过七年文物清理、故宫整体修缮保护工程、建设应急指挥中心、立项并推动故宫北院建设等系列工作,同时加大科技投入,稳步推进安防、技防提升,强化各类安全巡查检查,切实保护好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不断完善故宫文物科技保护体系,建立对遗产价值的全面、科学、系统的认知体系,加强文物、古建的预防性保护管理。专门成立故宫世界遗产监测部,进一步强化对遗产的全面监测记录与调查评估,积极开展古建筑研究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工作,加强并规范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管理,着力改善库房和展陈条件,强化文物的基础性保养工作,确保故宫古建筑及各类收藏文物的绝对安全,确保来院观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意识形态安全。
“学术故宫”是核心:持续建设故宫特色的学术科研体系,加强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阐释。从肇建时研究机构的定位逐步走向“学术故宫”的建设,是故宫博物院学术传统的新发展,也是支撑故宫博物院事业不断前行的核心。在“学术故宫”理念的指引下,故宫博物院通过“英才计划”等人才支持项目,持续完善学术队伍建设,加强各级重点实验室、故宫研究院、故宫学院等学术研究交流平台建设,加强文物领域基础研究、推进文物保护研究重点项目进展,充分发挥学术研究在事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秉持建院以来的开放办院理念,与各级科研院所、著名高校签署了战略协议,2021年启动并已实施了两期“开放课题计划”,借助更多领域的学术力量,共同发掘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故宫博物院学术研究朝着整体性、体系性和开放性的方向迈进。
“数字故宫”是支撑: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实现文物和遗产资源永久保存和永续传承。文物基础影像采集是实现文物和遗产资源永久保存和永续传承,推动数字资源高效管理与利用的重要手段,在各方努力下,目前已拍摄文物93万余件。在此基础上,故宫博物院积极推进藏品的公布与公开,通过“数字文物库”公开发布10.4万件文物影像,并建立了“数字多宝阁”“故宫名画记”“全景故宫”等多个数字技术平台,以及端门数字馆等展厅,《清明上河图3.0》、“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等系列数字展览,通过科技手段将原来抽象的历史映入现实让观众突破实体展览局限“触摸”文物。2023年,故宫博物院还建成了包含英语、法语、俄语、日语、西语等主要语种的官网服务。“数字故宫”建设使更多人开始了解故宫、研究故宫,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故宫博物院发挥其珍视传统、传承文明的文化使命。
“活力故宫”是追求:守正创新,坚持传承优先理念,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通过充分挖掘文物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展览展示活动、文化创意产品、新媒体展示方式、公众社会教育资源等。通过启用一站式观众服务中心、优化各类人群预约规定、有效治理院内商业拍摄等方式,不断提升观众参观体验。通过举办“何以中国”“茶文化特展”等一系列高品质展览,与专业机构开展跨界合作《国家宝藏》等多个文博类综艺节目、纪录片《紫禁城》、音乐文化项目《故宫之声》,以及《只此青绿》《甪端》等优秀剧目,为优秀文化供给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让文物活了起来。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引进17个文物展览,举办6届“太和论坛”,建成“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启动“太和学者”计划,用实际行动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才交流和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未来,故宫博物院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四个故宫建设,努力将故宫博物院建设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
(作者:王旭东,系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
(光明日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发布 中企占据“20强”半壁江山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上半年北京举办 与运动员共跑半马
- 从《可可西里》到《西野》 导演陆川携新作再探人与自然
- 江苏无锡五年来2.5万余名农民工获得学历提升
- 三星堆新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成果“上新”
- 艺耀东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飞传承展福州开展
- 大规模通信设备爆炸后,黎真主党领导人首度公开发声
- 中国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 明确12个重点方向
- 腰酸背疼都是累的?未必!
- 海南岛内三大机场春运期间预计运送旅客672万人次
- 美媒:与“北溪”爆炸有关联的游艇上发现炸药痕迹
- 同向发力增强改革整体效能——六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
- 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进入钢结构主体施工阶段
- 以色列国防军对黎巴嫩境内真主党据点发动打击
- 青海玛沁:滑坡致山谷断流成堰塞湖 消防部门协助处置
- 中方回应所谓60%关税:由进口国消费者和最终用户“买单”
- 品质好车央企造!响应国家号召,东风纳米01上新了
- 山东省发布海上大风橙色预警
-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洛阳启动
- 海南儋州等9市县首套房商贷首付比例下调
- 热门推荐
-
- 哈萨克斯坦参议院通过“大众传媒法案”
- 监管风暴来袭,美国科技巨头们今年的日子不会好过
- 首届津滨双城投融资论坛举办 多个重点项目签约
- 调查离婚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现象:“夺子战争”屡上演
- (第六届进博会)通用磨坊中国区总裁苏强:深信中国市场无限潜力
- 宁波舟山港完成全国首单集装箱船海上生物燃料加注
- 12月6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比昨天下降0.53个点
- 国风新业态“一夜兴起” 商家转型“带火”王羲之的家
- 520中的玫瑰:物流价格涨三倍,想说爱你不容易
- 公众科学日二十周年 中国科学院逾百科研院所高校如约开放
- 国家文物局收藏圆明园《松风》10号
- 美国总统拜登为原住民寄宿学校政策道歉
- 文化中国行 | 光影流传 梦幻绮丽 非遗皮影祝您端午安康
- 甲乙丙丁戊,认清肝炎“五兄弟” | 世界肝炎日
- (两会速递)2024年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将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 北京启动“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试点
- 广西防城港市多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 XBB.1.16会导致结膜炎吗?国家疾控局回应
- 南怀瑾诞辰106周年纪念活动在浙江乐清举行
- 广州地区烧伤创伤一体化救治体系建设项目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