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兴钢:在喧嚣中构建“桃花源”
去年年末,九三学社社员李兴钢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界对他的关注又增加了许多。他是国家体育场“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之后又主持设计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山林场馆”,被称为“双奥”设计师。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身为政协委员,他呼吁建设国家建筑博物馆。但是,这些宏观叙事并不足以让人们了解李兴钢,普通人看不到的是,支撑这些宏大设想的,是一颗充满“诗意”的心。
在喧嚣的世界中,营造静谧的诗意胜景……一直以来,李兴钢总是在想办法消解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消除建筑和自然之间的隔膜。他提出了一个叫作“胜景几何”的理念,孜孜追求心中的“桃花源”,不断探索“天人合一”哲学的现代表达。
一切源于生活
“我的微信,基本上是来者不拒。”身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虽然事业成就越走越高,但李兴钢并没有把自己的生活悬在高处。
每天工作之余,“扫描”一下朋友圈,对他来说,可以看到大众的言语百态,也是观察理解当代生活的特殊途径,还可以视作“为圆作家梦,积累小说素材”。
读小说,是李兴钢为数不多的业余爱好。他说,“在古今中外的虚构作品中,可以品味作者对历史的记录、对现实的呈现和对未来的畅想”。
不了解生活,就创作不出好小说,做建筑也是这个道理。李兴钢说,空间是生活的载体,不理解和尊重生活,就创作不出好空间、好房子、好建筑、好城市。
一切源于生活,这对李兴钢很重要。虽然没成为小说家,但在他的建筑作品中,人们同样可以“读”到历史、现实和未来。
李兴钢出生于河北唐山。1976年大地震的经历,让童年的他感受到,在大自然面前,建筑不再是一个永恒安全的人造庇护所。
后来,他考入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在老师王其亨先生带领下学习古建筑测绘。在绘制蓬莱水城总立面图的过程中,当看到建筑与大海、岛山、水城组合在一起所呈现的图景意境,他被深深震撼,更陷入沉思——建筑和自然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
大三暑期,李兴钢来到建设部建筑设计院,跟随崔愷总建筑师实习。一次周末去爬景山,他登上万春亭,俯瞰紫禁城以及整个北京城时,再次被震撼和感动。
“那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场景,而是一个人造的都市场景,但其间有层层叠叠的庭院和树木。”李兴钢回忆,当时那种强烈的心灵冲撞之感,让他相信,其中必有中国大匠的设计智慧。
寻找心中的胜景
“有时是人工场景,有时是自然场景,但通常都是人工与自然交互共存的动人场景,可以让人心潮澎湃,也能让人无限宁静。”蓬莱和故宫的视觉冲击,让李兴钢记忆深刻,后来他把这种场景叫做“胜景”。
胜景是如何实现和发生的?人如何能体验和获得胜景?寻找答案并不容易。
许多年来,李兴钢都自认为是一个“没有地图的行者”,在抵达理想建筑的境界以前,焦灼与低落的情绪时而有之。
“‘胜景几何’在中文语境中也是一句问话:胜景几何?——这是对现实的追问,也是对自我的反省。”2014年开始,李兴钢重拾学生时代的习惯,以手绘“图语”记录行旅感悟。
由晋东南古建筑、蔚县村堡、五台山佛光寺到北京颐和园、无锡寄畅园,由山水仿画到真山大水,由描摹龙门石窟、徽州古村到自构太行小五台“不断展开的山水”……399幅手绘草图及所配文字短语,被编写成《行者图语》一书。这些由“图”和“语”共同构成的旅途和心路日记,被视作“胜景几何”背后的思考图示与密码。
在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中,李兴钢慢慢发现,中国的城市、建筑、园林、聚落都在试图营造这样一种胜景,它们构成了同一个营造系统,是在同样的一种哲学性思考之下,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面貌。
构建日常的诗意
2015年,李兴钢完成一本文字著作《静谧与喧嚣》,这本书是对胜景几何,特别是“空间诗意”涵义的深化思考。他认为,这就犹如《桃花源记》中的描述,山重水复、蜿蜒曲折、柳暗花明之中,人被引导进入一处充满诗意、令人神往的胜景之中。
在喧嚣中构建“桃花源”,是李兴钢解读现代城市生命发展历程的心得。“静谧世界的获得,离不开外界的喧嚣。”他认为,当代的“理想世界”,应该存在于当代人的生活空间中,它将是王维时代“宅园合一”的当代性回归,与日常生活一体化的诗意空间。
在北京“大院胡同28号”的改造工程中,李兴钢做了“空间诗意”的表达尝试。
这本是一个占地262平方米的普通杂院,在保持基本建筑外观的条件下,将其改造成带院落的“居住公寓+茶饮公共空间”,实验恢复北京旧城“自生机会”的可能性……这些要求挑战着建筑师对城市结构、历史和空间的理解。
设计这个项目时,李兴钢的脑海中并不是房子本身,而是一幅画面:妈妈在厨房做饭,透过客厅的玻璃窗看到孩子在庭院中玩耍,背景是天地、树石,“这样的生活和自然交织的场景带来的心底乐趣,我认为就是一种‘日常的诗意’”。
如今,在夕阳西下之时,经由喧闹的城市商业街区,转折进入闲适宁静的胡同区域,除了可以居住、体验现代的合院式公寓,游者还可登上亭台,在此观想、沉浸于旧城层叠屋顶、古树、飞翔的鸽群、远方高楼所构成的深远胜景。
贡献中国建筑智慧
“如游戏般将你带入他用心设计好的场景中去,通过几何的构建再现自然的胜景。”曾经带李兴钢实习的崔愷,为这位“徒弟”所著的《胜景几何论稿》作序。
如今,这位“师长”对李兴钢也有新的评价:一直在锲而不舍地开展系统性试验,去求证他心中的胜景,去追寻他对建筑学的独立解释,进而对建筑学这一古老的人类文明载体贡献出中国当代智慧。
说是贡献,更是传承。在《胜景几何论稿》中,李兴钢记录了游览五台山佛光寺的经历。
2017年,在经历重重峰回路转,看到依山而建、隐于山林之间的佛光寺胜景后,李兴钢首先想到的是,八十年前,梁思成、林徽因等前辈“乘驼骡入山”,终于“得谒佛光真容禅寺于豆村附近,咨嗟惊喜”的场景。
他在书中写道,佛光寺几乎可以成为自己一直探寻“现实理想空间营造范式”的实体样本。
2022年,“胜景几何”理念成功应用于北京冬奥延庆赛区,演变为“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总体规划和场馆设计理念,“雪游龙”、“雪飞燕”等场馆设施掩映在高山深谷密林之中,低调而消隐。
李兴钢说,延庆赛区更像一幅可让人们实地体验的大型“山水图卷”,在真正的自然山林中建造,使得诗意再现于人们的冰雪体育运动和休闲活动体验之中。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成功建筑师的必要品质,我的答案是坚韧。”李兴钢说,真心希望在有限的创作生命周期内,实现尽可能多的、能经得住历史考验的、为人们带来舒适、愉悦和感动的建筑艺术作品。(完)
(《中国新闻》报记者李腾飞 作者罗鲁峤报道)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以色列军方:在加沙北部进行了有限的地面军事行动
- (两会访谈)麦家:警惕“翻拍潮”,原创精神不可丢
- 长三角年轻人夏日出游消费开启“高温模式”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南康绘就乡村振兴“莓”好“蓝”图
- 报告指美国经济和社会不平等日益加剧
- 日本排污入海将进一步失信于国际社会
- 商务部:目前国内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充足
- 海旅会携手文旅业者亮相台湾秋季旅展——来大陆,跟着潮玩去旅行
- 以色列爆发本轮巴以冲突以来最大规模抗议活动
- 马来西亚多地遇水灾 已致4人遇难
- 英国多个养殖场所发现禽流感病例
- 江西吉水清水龙虾香飘万里
- 俄音乐厅遭袭致数百人死伤 莫斯科民众排队献血
- 湖南浏阳产业强市“链”出发展新动能
- 西藏阿里:古格遗址上演“非遗”盛宴
- 航速油耗“最优解”长江干线首艘超大型船离港试航
- 边城呼玛:科技赋能 -36.4℃严冬也闻瓜果香
- 在潍坊,“没有什么是上不了天的!”
- 苏州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货物进出口突破8000亿元
- 99款新能源车型下乡 市场潜力或超300万辆
- 热门推荐
-
- 徽厨走向海外,让加拿大鲈鱼变身臭鳜鱼
- 聚民间之富破发展难题 山西吕梁多部门同心强民企
- 日照史前考古90周年暨东夷文化研究成果交流系列活动举行
- 厦门市总工会:数字经济装上了工匠“动力芯”
- 中南经贸联委会第八次会议在南非召开
- 60余名德国企业家赴赣觅商机 投资合同总金额逾2亿美元
- 5月华北现37℃高温是否异常?专家回应属正常现象
- 发生死亡安全事故 山西两家矿山企业被停产整顿
- 吉林省多渠道多举措力促民营经济发展
- 供销总社:全力做好秋冬种农资供应和化肥冬储工作
- 巴西圣保罗狂欢节开幕
- 肿瘤诊治进入“整合”时代
- 北京启动仲夏之约就业服务季
- 长征故事 | 红军将士爬雪山,路上靠什么御寒?
-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吉林外贸进出口主要市场
- “心无界,境自远” 国际戏剧人纵论戏剧之“境”
- 守护万里长城 赓续中华文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 心跳“发动机”点火原理被发现 为心律失常防治提供依据
- 广东发布2022年水资源公报:用水效率较2021年提高
- 陕西榆林蘑菇菌丝首次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