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屏上中国节如何激活文化新体验
冬日渐近尾曲,春节如约将至,屏上屏下开始洋溢着热闹的节日气氛。近年来,传统节日文化通过新媒介的创造性运用,不断被开辟出新的价值空间,展现出新的美妙风姿。“中国节日”“网络中国节”“中国好时节”等网络节目或活动,发掘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礼俗、器物、故事、制度等元素,或融入时尚文化,或以新技术赋能,推出了一批跨媒体、破圈层传播的优秀作品,让网上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当下,应当深入发掘、活化传统节日中的优秀元素,以新的传播技术和文化潮流为其赋能、赋新,打造优秀的跨媒介作品,更好地扩充传统节日的价值空间。
以丰富的媒介手段打造过节的仪式感
仪式是节日的重要特点。线下节日仪式往往是公众直接参与,使参与者形成强烈的“共同体验”,因此线下的节日仪式相对容易建构,也较容易实现其功能。然而跨媒介传播中的节日,其参与者是“原子式”的个体,交互的往往是屏上的媒介符号,动员力较弱。如何将分散的个体动员起来,使人们在跨媒介传播中形成对节日的共同参与和体验,成为传统节日从线下走向线上的首要问题。
网上节日文化功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营造的物理场景、心理情境,以形成特定仪式氛围,让参与者全身心投入仪式中。AI、VR、AR等技术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具象化,让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融合,提供了诸多新的叙事可能。比如,在2023年上海豫园灯会的慢直播中,以中国传统神话《山海经》为蓝本,借助AR特效,创造了一个充满神仙瑞兽、奇花异草的东方美学奇境。九曲桥上,巨大的薲草掩映着仙境入口,应龙盘踞在湖面上,灵瑞白鹿乍现,游客们在虚实之间,体验着传统之美,山海之奇幻。
视听文本依然是传统节日跨媒介传播的主要载体,“观看”“收听”是受众参与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视听作品要有足够的感染力、逼真感,使受众在观看、收听中沉浸式投入,追求可感、可亲、可互动的效果。“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创造出“唐宫小妹”“唐小彩”“唐小可”“唐小玉”“唐小竹”等系列形象,运用人格化手法,在作品中塑造贴合受众心理的形象,将受众的心理需求投射到这些形象中,并借助数字媒体的评论、弹幕等形式,形成与受众的对话和互动。
节日是一种集体活动。大众“过”节,所谓的“过”实质上就是身体力行地参与和体验,而这种参与和体验是节日文化功能得以发挥的关键点。而重参与、重互动、重体验也是跨媒介传播的重要特征。中国传统节日与特色食品、文化产品、旅行出游等结合紧密,或者说这些活动本身就是人们参与、体验节日的重要方式。2023年的“网络中国节·春节”,各地发起了春联征集、美食征集、旅游指南等活动,并在光明网、中国网等搭建展示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这些活动巧妙地将节日的跨媒体传播与当下的文博、文旅、文创等热潮结合,将传播行为与大众的文化活动、消费需求融合,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还带动了文创、旅游、文博、教育等行业发展。
通过叙事创新来实现跨媒介、跨圈层传播
传统节日的跨媒介传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制作好的同一内容在多终端分发,而应该建构一种新型的跨媒介叙事策略和叙事方式,通过叙事创新来实现节日文化的跨媒介、跨圈层传播。应发挥故事叙事的作用,通过媒介强大的连接功能,将零散的故事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故事世界。与此同时,把分散的受众通过故事凝聚起来,形成跨圈层的共同体。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故事,这些故事也是大众共同的集体记忆。发掘、整合、讲述好这些故事,是节日文化跨越媒介空间和受众群体区隔,实现广泛传播的重要方式。“中国节气”系列微短剧发掘出自《桃花源记》《叶嘉传》《淮南子》等典籍或篇章中的历史故事,巧妙将其与当代青年的成长经历、普遍情感和共同困惑等融合嵌套,并融入采茶、品茶等传统工艺及竖蛋、吃杏等节气习俗,讲述了“谷雨奇遇记”“小满奇遇记”等奇幻故事。这一系列颇具“网感”的微短剧在多种媒体中播出后,赢得用户广泛关注。
节日吸引人的重要原因在于其通过一系列仪式建构了“一个有意义的文化世界”。节日跨媒体叙事必须抓取大众心中的共通意义,才能进行广泛动员。因此,传统节日跨媒介传播,应注重挖掘节日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激活公众对于节日的集体记忆。同时,注重利用跨媒介叙事超越时空、无限连接的特点,开拓其空间、赋予其新意,将时代内涵与传统节日的精神互融,从而建构起今古相通、普遍共情的媒介仪式。例如,河南卫视推出的《2023七夕奇妙游》,以爱情为原点,“链接”过去与当下,延续“网剧+网综”的演绎方式,通过采撷爱情长河中“初见、定情、别离和陪伴”四个经典瞬间,赋予七夕节新的内涵,以东方之美视觉呈现七夕节日特有的浪漫,展现着古人精神传统对当下的投射。
媒介化的生活方式,使得传统节日的参与形式在网络中获得新的可能性。网络文艺中的中国节充盈着具有东方美学的瑰丽景象,独树一帜的视听奇观开拓了新的美学想象。将古典与现代巧妙结合,将厚重的传统文化资源植入开放的互联网基因,传统节日不再是一个陈旧的概念,而是一次次鲜活切近的文化体验。
(光明日报 作者:张志坚,系华侨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户外运动掀起新消费热潮 2025年市场规模或达3万亿元
- 《三体》完结,导演透露第二部计划:会更冒险
- 我国果品产业发展现状如何?产销供销发生了哪些变化?
- 中秋客如织 沪昆高铁江西段见证老区十年新变
- 蒋庆哲: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有四大路径选择
- 车辆“碰瓷”案如何牵出涉及多个省份的假牌假证黑灰产业链?
- 大运河“美颜”迎亚运 历史街园区迎来“老杭州新生活”
- 吉土两国签署联合声明 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 为生命争分夺秒,西藏吉隆三家单位救助重病旅客入境
- 要素保障好,“两重”项目建设“加速跑”(干字当头,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 也门政府与胡塞武装启动大规模换俘行动
- 福建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举办建校90周年暨闽台医药卫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 金针菇含甲醛?喝牛奶致癌?逐一盘点5月假科普
- 专家破解“最毒乳腺癌”精准免疫治疗难题 或实现无创液体活检
- 美国对俄罗斯超500名个人和实体实施制裁
- 瞄准新质生产力 杭州探索经济发展“新引擎”
- 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为上海自贸区战略提升建言献策
- 全国前两个月ATA单证册数量增长近1倍——“货物护照”便利快速通关
- 广州已开通10条自动驾驶巴士便民线路
- 上交所2024年为市场办实事项目发布
- 热门推荐
-
- 95岁“司号兵”再吹冲锋号忆烽火岁月 下巴的伤疤是光荣“勋章”
- 平安银行等三家金融机构收央行罚单,合计被罚没超7000万
- “公园20分钟效应”火爆盛夏 年轻人被大自然治愈
- 中央气象台:冷空气南下黄淮以北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
- 海南发布暴雨四级预警 启动防汛防风Ⅳ级应急响应
- 国博举办河姆渡文化发现五十周年考古成果特展
- 沈阳故宫打造“祥龙纳吉 福鹿献瑞”新春文化景观 传递龙年祝福
- 上海高校70年致力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绘“足迹”送母校
- 央行:将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
- 食醋大打“零添加”牌,智商税还是擦边球?
- 粤东城际铁路全线首片箱梁完成架设
- 俄罗斯任本月安理会轮值主席国,泽连斯基冲俄攻击
- “一部谍战片看得我想去苏州了”
- 特斯拉就苹果工程师致命车祸诉讼达成和解
- (新春走基层)福建漳平:“非遗”板凳花灯龙 千人共舞闹新春
- 以1/3篇幅提供注脚和说明 新译《浮士德》为读者降低阅读障碍
- 上交所对宁波灵均实施暂停交易措施并启动公开谴责程序
- 倪妮领衔赖声川话剧《幺幺洞捌》将首登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 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航海保障体系
- 三宝音乐剧精选音乐会一晚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