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屏上中国节如何激活文化新体验
冬日渐近尾曲,春节如约将至,屏上屏下开始洋溢着热闹的节日气氛。近年来,传统节日文化通过新媒介的创造性运用,不断被开辟出新的价值空间,展现出新的美妙风姿。“中国节日”“网络中国节”“中国好时节”等网络节目或活动,发掘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礼俗、器物、故事、制度等元素,或融入时尚文化,或以新技术赋能,推出了一批跨媒体、破圈层传播的优秀作品,让网上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当下,应当深入发掘、活化传统节日中的优秀元素,以新的传播技术和文化潮流为其赋能、赋新,打造优秀的跨媒介作品,更好地扩充传统节日的价值空间。
以丰富的媒介手段打造过节的仪式感
仪式是节日的重要特点。线下节日仪式往往是公众直接参与,使参与者形成强烈的“共同体验”,因此线下的节日仪式相对容易建构,也较容易实现其功能。然而跨媒介传播中的节日,其参与者是“原子式”的个体,交互的往往是屏上的媒介符号,动员力较弱。如何将分散的个体动员起来,使人们在跨媒介传播中形成对节日的共同参与和体验,成为传统节日从线下走向线上的首要问题。
网上节日文化功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营造的物理场景、心理情境,以形成特定仪式氛围,让参与者全身心投入仪式中。AI、VR、AR等技术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具象化,让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融合,提供了诸多新的叙事可能。比如,在2023年上海豫园灯会的慢直播中,以中国传统神话《山海经》为蓝本,借助AR特效,创造了一个充满神仙瑞兽、奇花异草的东方美学奇境。九曲桥上,巨大的薲草掩映着仙境入口,应龙盘踞在湖面上,灵瑞白鹿乍现,游客们在虚实之间,体验着传统之美,山海之奇幻。
视听文本依然是传统节日跨媒介传播的主要载体,“观看”“收听”是受众参与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视听作品要有足够的感染力、逼真感,使受众在观看、收听中沉浸式投入,追求可感、可亲、可互动的效果。“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创造出“唐宫小妹”“唐小彩”“唐小可”“唐小玉”“唐小竹”等系列形象,运用人格化手法,在作品中塑造贴合受众心理的形象,将受众的心理需求投射到这些形象中,并借助数字媒体的评论、弹幕等形式,形成与受众的对话和互动。
节日是一种集体活动。大众“过”节,所谓的“过”实质上就是身体力行地参与和体验,而这种参与和体验是节日文化功能得以发挥的关键点。而重参与、重互动、重体验也是跨媒介传播的重要特征。中国传统节日与特色食品、文化产品、旅行出游等结合紧密,或者说这些活动本身就是人们参与、体验节日的重要方式。2023年的“网络中国节·春节”,各地发起了春联征集、美食征集、旅游指南等活动,并在光明网、中国网等搭建展示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这些活动巧妙地将节日的跨媒体传播与当下的文博、文旅、文创等热潮结合,将传播行为与大众的文化活动、消费需求融合,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还带动了文创、旅游、文博、教育等行业发展。
通过叙事创新来实现跨媒介、跨圈层传播
传统节日的跨媒介传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制作好的同一内容在多终端分发,而应该建构一种新型的跨媒介叙事策略和叙事方式,通过叙事创新来实现节日文化的跨媒介、跨圈层传播。应发挥故事叙事的作用,通过媒介强大的连接功能,将零散的故事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故事世界。与此同时,把分散的受众通过故事凝聚起来,形成跨圈层的共同体。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故事,这些故事也是大众共同的集体记忆。发掘、整合、讲述好这些故事,是节日文化跨越媒介空间和受众群体区隔,实现广泛传播的重要方式。“中国节气”系列微短剧发掘出自《桃花源记》《叶嘉传》《淮南子》等典籍或篇章中的历史故事,巧妙将其与当代青年的成长经历、普遍情感和共同困惑等融合嵌套,并融入采茶、品茶等传统工艺及竖蛋、吃杏等节气习俗,讲述了“谷雨奇遇记”“小满奇遇记”等奇幻故事。这一系列颇具“网感”的微短剧在多种媒体中播出后,赢得用户广泛关注。
节日吸引人的重要原因在于其通过一系列仪式建构了“一个有意义的文化世界”。节日跨媒体叙事必须抓取大众心中的共通意义,才能进行广泛动员。因此,传统节日跨媒介传播,应注重挖掘节日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激活公众对于节日的集体记忆。同时,注重利用跨媒介叙事超越时空、无限连接的特点,开拓其空间、赋予其新意,将时代内涵与传统节日的精神互融,从而建构起今古相通、普遍共情的媒介仪式。例如,河南卫视推出的《2023七夕奇妙游》,以爱情为原点,“链接”过去与当下,延续“网剧+网综”的演绎方式,通过采撷爱情长河中“初见、定情、别离和陪伴”四个经典瞬间,赋予七夕节新的内涵,以东方之美视觉呈现七夕节日特有的浪漫,展现着古人精神传统对当下的投射。
媒介化的生活方式,使得传统节日的参与形式在网络中获得新的可能性。网络文艺中的中国节充盈着具有东方美学的瑰丽景象,独树一帜的视听奇观开拓了新的美学想象。将古典与现代巧妙结合,将厚重的传统文化资源植入开放的互联网基因,传统节日不再是一个陈旧的概念,而是一次次鲜活切近的文化体验。
(光明日报 作者:张志坚,系华侨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工信部: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小巨人”企业1.2万家
- 考古学者见证中乌合作
- “同舟共济 暖心助力” 人民日报新媒体联合拼多多开设帮扶专场
- 澳研究发现:皮肤癌可能潜伏在正常皮肤中
- 乡镇长“直播带货”讲“中国小杂粮之乡”故事
- 走进包头金街:让传统文化“牵手”新式普法
- 中秋节临近 广式月饼、点心等应节食品迎出口高峰
- 韩国首都防卫司令部司令官李镇雨被正式拘捕
- 《速激10》来袭:好莱坞大片近期选题续集为主
- 中新真探:反季节果蔬会使用很多农药,吃了有害健康?
- 粤剧《抉择》首场巡演在广州举行
- 热血男儿扎根基层40载 守初心拧好每一颗“螺丝钉”
- 国际关系学者:美对华加征关税是“后殖民主义”思维作祟 | 世界观
- 德国智库席勒研究所创始人兼主席:对华“去风险”“脱钩”都不符合德国利益
- 蒙内铁路上的异国师徒情
- 这里的文化消费热辣滚烫
- 库克上海谈供应链:对于苹果,没有比中国更重要的地方
- 中央统战部帮扶晴隆:扶贫先扶智“文教兴县”见实效
- 国家开发银行今年以来发放能源保供专项贷款超千亿元
- 广西强化纠纷多元化解 挽回消费者损失1.4亿元
- 热门推荐
-
- 天津组建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中心 引领中药产业创新发展
- 2024年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在桂林举行
- 心动520,“复兴号”见证20对铁路青年幸福时刻
- 中国—中南半岛重点陆路口岸发起智慧互联合作倡议
- 他在全麻手术后无意识哭喊:“不要管我,快跑!”
- 作家凡一平谈新作:在乡土叙事中呈现时代气息
- (新春走基层)迎龙年春节旺季 南京全城布局消费热点生意兴“long”
- 多维度呈现江南文化 《文物视角中的江南:上海古镇》新书首发
- 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地产央企走出市场化改革“新路径”
- 广东多地遇暴雨 广州最大降雨量达175.6毫米
- 近距离用眼时间大增 戴老花镜年龄或提早
- 阿尔茨海默病 一场始于暮年的漫长搏斗
- 内蒙古首台无人驾驶除草机器人“上岗”作业
- 中国唯一毛南族自治县举办分龙节 推出非遗文化盛宴
- 约千年前灭绝象鸟如何演化?蛋壳化石研究新发现或有未知谱系
- 柬埔寨时隔三年隆重举办送水节
- 台风“摩羯”已减弱为热带风暴 自然资源部终止海洋灾害应急响应
- 农业废弃物再利用 湖南芷江侗乡开出林下“致富花”
- 2022年度新能源汽车监督检查7个车型存在生产一致性问题
- 杭州年末限定“奇遇嘉年华”上演 将每周六点亮西溪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