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创作:艺术与乡土碰撞出别样火花
日前,“跨越山海——全国高校乡村艺术建设成果展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展览共展出来自全国18所艺术院校的乡村艺术建设实践成果,内容涵盖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交互设计、公共艺术等多个领域,多角度呈现了艺术院校通过在地创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我国的艺术乡建最早肇始于2007年的“许村计划”。那一年,广东工业大学渠岩教授团队,组织艺术家在山西和顺县许村写生、采风、旅居、创作,最后在许村发展起一个美术产业的全产业链,打造出全国闻名的“许村模式”,用实践证明了艺术介入乡村发展的可行性。此后,众多在地艺术项目相继涌现,碧山计划、青田范式、石节子村美术馆、羊磴计划等成为艺术乡建的典范。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文艺界广泛开展在地创作,让艺术与乡土碰撞出别样火花。尤其是各大艺术院校立足优势专业,一方面,从教学维度鼓励广大师生深入乡村、扎根人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另一方面,从艺术乡建维度,充分发挥文艺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规划建设中,赋能乡村振兴。
在地创作,顾名思义,在限定的地方创作。它既是重要的艺术创作路径,也是艺术乡建的重要形式。文化艺术的在地化、在地性,源于英文Site-specific(直译为“场域限定”)。相关观点认为,在地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中,反思地点差异带来的文化差异,突出地方特性,Site-specific也常被解读为“本土化”“地方性”“现场性”“限定性”等。这里讲的在地创作,主要指的是立足特定地点开展艺术创作,强调通过驻留、体验、观察、实践等,实现艺术的在地化,因此也被称为驻地创作。
过去,在地创作主要集中在油画、版画、雕塑等纯艺术领域:外国艺术家到中国,或城市艺术家到乡村,驻留短则一周,长则一两个月,完成相关艺术品的创作。当前,在地创作已经超越了纯艺术的范畴,不再局限于某一部作品的创作,而是通过艺术赋能乡村规划建设,聚焦乡村面貌的提升,乡村产品的升级等,为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艺术创作。
以“跨越山海——全国高校乡村艺术建设成果展览”为例,18所艺术院校开展的在地创作实践,均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乡村、美化了乡村,带来了乡村的蝶变与振兴。同时,深度参与其中的师生们,又在艺术与乡土的碰撞中寻觅到新的灵感与顿悟,重新审视着艺术的社会价值。
穿梭于展厅,透过图文、视频材料,各个艺术院校的在地创作实践如在眼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探索艺术美化乡村、设计提升乡村、文化振兴乡村、人才赋能乡村的多种路径,用艺术串联起乡村自然风貌、民俗风情、人文内涵、当代生活,让艺术走入大地、回归原野、深入人心,在内蒙古阿尔山等地创作的《连年有鱼》《暖》《森林之子》等艺术作品,吸引了众多游客与艺术爱好者的真情奔赴。中央美术学院依托山前白夜大地艺术展,深度挖掘湖南平江的文化资源,通过“地域文化+自然环境+艺术+科技”的多元融合,带动乡村的生态再造,实现自然环境、乡村社会、文化和生态效益的共融共生。中国美术学院提出“以乡土为学院”的育人理念,推出“上山下乡”社会实践课程,通过在地创作,建立学生个体与社会的链接,培养学生的艺术态度与工作方法,该院学生与云南大仓小学孩子们共同创作的《帽子上的奇遇》,已成为乡村美育的生动案例。
纵观各大艺术院校的在地创作实践,艺术遇乡土,达到了双向成全的效果,彼此都产生了火花。
一方面,在地创作不仅能直接助力乡村产业升级、艺术实践、空间营造等,还能通过互动式美育激发乡村“向美而行”的内生动力。在地创作的艺术作品具有典型的公共性,这一特征突破了传统艺术作品的个性化创作方法,凸显了民众的参与性,促使艺术家用艺术方式和语言调动民众的审美需求,让民众将自身的审美需求用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达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和认同。艺术家携手村民开展在地创作的实践,关乎村民对艺术的体验感、认同感、归属感,创作成果带来的和美乡村之变,文创、文旅收益等又能为村民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这种以美为媒的合作,带来的激励效果是长远而深刻的。
另一方面,在地创作让艺术家尤其是艺术专业大学生,深入乡村、了解乡村,深入生活、扎根生活,真正成为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需求的文艺工作者。毋庸讳言,当前,艺术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疏离乡村的情况,而艺术教育又偏重技能训练,缺乏与时代命题和社会现场的深度结合。这种情况下,引导和带领大学生参与乡村在地创作,无疑是一条一举多得的有效路径。正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说的那样,在地创作可以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认识乡土材料和传统工艺,了解乡村物理空间和自然人文环境的特点,思考艺术激发乡村活力和内生动力的多元可能,在与村民的交流合作中建立起对乡土社会的情感纽带,提升用艺术和设计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当前,以在地创作、艺术下乡、乡村艺课等形式为代表的艺术乡建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其过程中系统性缺失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和暴露,比如,各类艺术乡建活动和项目间缺乏沟通平台和协作机制,很难形成“连点成线”的联动效应;村民参与度与积极性有待提高等。这需要艺术工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既要加强彼此之间的通力协作,还要增加与村民的对话交流。
在新时代和美乡村的建设中,艺术院校肩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基于这样的共识,近日,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项委员会”正式成立。随着各大艺术院校的交流与合作,艺术与乡土还将碰撞出新的更加精彩的火花。(光明日报)
(作者:张一璠,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新疆电商步入快车道 直播成为“新农事”
- 义博会之新:AI助力“未来市场” 产品消息差减弱
- 2024杭州米其林指南发布 入选餐厅:杭州不是“美食荒漠”
- 广东366个镇街降雨超百毫米 近期将持续出现强降雨
- 15分钟,走进品质文化生活
- 环境式戏曲为中国传统戏曲注入新活力
- 企业将离职员工列入“黑名单”被判赔偿
- 美官员:宾州工厂爆炸事故致至少2人死亡 仍有5人失踪
- 第19期援圭亚那医疗队获华社表彰
- 获提名后他们接连被爆“性丑闻”!特朗普团队回应
- 头痛欲裂是因为太阳发“脾气”?
- 珠江委部署开展郁江流域水资源供需形势分析工作
- 朱殿君:数字文化新业态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 第十五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香港赛区决赛举行 冀照亮少年家国情怀
- 世界地球日 上海多种方式探寻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 孟加拉国首都购物中心发生大火
- 流感疫苗一般建议10月底前完成全程接种
- 一声“大姐”惹了谁
- 韩日首脑会谈今将举行 时隔12年重启穿梭外交
- 群英荟萃:2024江苏中秋戏曲晚会唱响“盛世梨园”
- 热门推荐
-
- 河南2024年GDP超6万亿元 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超2万家
- 联合国难民署:2024年将有超过240万难民需要重新安置
-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发现中国特有物种硕步甲
- 小草家庭农场里的“新羊倌”:念好“养殖经” 走上“羊光道”
- 中新健康|疾病有性别差异 中国科研人员揭示雄激素如何调控
- 安徽发布低温雨雪防御提示 影响合肥等10个市
- 行走赣鄱看丰收:“溪望田野”变身记
- 比尔·盖茨时隔3年再访华,演讲致敬袁隆平:其研究改变中国,还“养活全世界”
- 【跨国企业在中国】四度参展服贸会 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强调在华发展信心
- 抖音+周星驰 “喜剧之王”碰撞短剧风口
- 银川海关前4月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216份 签证金额近1160万美元
- 历史“最好成绩”!解析安徽外贸高分密码→
- 新华时评:日本的“划算”是全世界的“代价”——一论福岛核污染水处理
- 追忆公安系统二级英模魏和友:扎根基层的“英雄城”守护者
- 广西贺州提升乡村“颜值” 扮靓粤港澳“后花园”
- 新需求新口味 商家“争奇斗艳”成端午节消费亮点
- 《中华医藏》首批图书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
- 吉林松原发生3.9级地震 暂无伤损报告
- 一封手写挂号信引出的温暖“转接”故事
- 与鲸类共享蔚蓝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