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汉学家吴芳思:中英只是文化不同,理解与共情是人类的相处之道
中新网北京11月28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近日刊发题为《对话英国汉学家吴芳思:学中文让我接触到一个令人神往的国度》报道,讲述记者与年逾七旬的英国汉学家、大英图书馆中国馆原馆长吴芳思(Frances Wood)在今年举行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相处一天中获得的“惊喜”。
理性的“挑战者”
“敦煌的美都是在内里,我非常想再次回到那里。”年逾七旬的吴芳思是大英图书馆中国馆原馆长,她曾和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敦煌经卷相伴了36年。在关于她的文章中,被引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是,“有时候,你轻轻抖动这些纸页,听到那迷人的声响,就像是听见历史的声音。” 这句话是记者在见到吴芳思之前,查阅关于她的报道看到的。在拜读了她所著的几本书籍后,记者发现,她的经历与学识广阔得惊人。吴芳思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母亲是法语教师,父亲在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工作,在家庭的熏陶下,吴芳思每日与书香和老物件为伴,并乐在其中。
大多数中国读者熟悉吴芳思是因为她1995年出版的《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Did Marco Polo Go to China?)。该书在全球也引起很大反响。吴芳思根据其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理解,质疑马克·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因为《马克·波罗游记》中并没有提到喝茶、筷子、缠足和长城等事物,且游记内容在马可·波罗去世后仍有大量更新。吴芳思曾说,她想通过这本书提醒人们重视材料、证据的可靠性,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它们,敢于提出不同的设想。
在她撰写的10多本关于中国的书籍中,有不少“挑战”中西方历史“通识”的内容。例如在谈到她1998年出版的《口岸往事:海外侨民在中国的迷梦与生活1843-1943》(No Dogs and Not Many Chinese: Treaty Port Life in China1843-1943)一书时,她告诉记者“上海租界的很多公园都会有各式各样的规定,如果一个人不会骑自行车,可能也会被一些公园拒之门外。”2008年,在《秦始皇传》(China”s First Emperor and His Terracotta Warriors)中,吴芳思介绍,在西方人眼里,秦始皇是与孔子、老子齐肩的千年伟人,他是一个倡导法制、标准化治国的君主,焚书坑儒也另有隐情,这为中国读者认识秦始皇提供了不同的角度。2016年,吴芳思出版了《谁背叛了中国:中国与一战》(The Betrayed Alley, China in the Great War)一书。那段时间,无论是参加BBC的访谈还是在英国各大学做中国文化讲座,她都会用“一些外国居民和外交官眼里的中国一战经历”等史料来回顾中国对一战的贡献。
正是这份不断挑战的勇气让吴芳思与中国结缘,并且改变了她的人生道路。“我学习中文可能是受了潜意识的影响。因为之前在学校已经学过了法语和西班牙语,而且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就想再选一门和这两种语言截然不同且具有挑战性的语言,越难越好。”于是,吴芳思选择了中文,她曾言,“我很庆幸当时的选择,学中文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一个惊奇而又令人神往的国度。”
热情的“行动派”
“因为我学过中文,所以得到了来中国的机会。”吴芳思回忆道,1971年,英中了解协会(Society for Anglo-Chinese Understanding)组织工人交流团去中国一个月,“但是‘有钱有闲’的年轻工人并不好找,所以他们决定招几位懂中文的人。”吴芳思说,“那年夏天我刚从剑桥毕业,过世的祖母留给我大概250英镑,足够我加入交流团。于是,我有了那趟记忆深刻的旅行。”
1975年,想要练习中文口语的吴芳思,报名参加了英国文化委员会(The British Council)组织的英中学生交流项目。行动力极强的她时隔3年再次到中国,并在北京学习了一年。
“当时我住在25楼,好像在北大东南门那边”,吴芳思回忆说,因为当时想留在北京,所以她选择了进修中国历史,“那时的北京和现在很不一样,买裤子只有两个颜色可以选择。人们做饭也很不方便,好几家都要在一起做。”吴芳思感叹,现在北京的发展“太快了”,很高兴能够看到人们过的越来越好。
1977年,从中国回到英国的吴芳思入职了大英图书馆。那时,馆内的敦煌藏品处于亟需修复的状态,“行动派”吴芳思负责为修缮工作寻找资金和帮助,“大约有5年时间,我们邀请了中国文物修复专家来帮忙。通过不断努力,我们修复了包括《金刚经》在内的1.4万件藏品。这是我最引以为傲的事情。”
谈起工作,吴芳思是个“务实派”,她说,“我总是说自己算不上图书馆馆长,我从未参加过任何图书馆方面的考试,因为我认为那些考试没什么意义。从管理中文藏书的角度出发,跟学习一些令人费解的、可能以后永远都不会使用的编目系统相比,我认为,努力保持较高的中文水平要重要得多。”
不倦的“怀古者”
吴芳思与记者分享了她为大英图书馆“买书”的经历。中国馆的职责之一是购入关于中国的图书,除纯科学话题的图书,还涉及了很多领域,比如人文学科。“1977年,中国出版物还不多,只能通过几个书店购买关于中国的出版物。上世纪80年代,我们有更多的出版社可以选择。”她说这也是她成为中国文化“粉丝”的过程。大英图书馆中文部不仅有珍贵馆藏,还有一些较为罕见的古书。例如,一本介绍普陀山游览路线的古书,虽不算知名,也称不上精致,但在吴芳思眼中“独具魅力”。
吴芳思从小就爱书,尤其爱真实的历史故事,而不是小说。不过她对《红楼梦》英国译者大卫·霍克斯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记忆深刻:研究中国,难就难在要区分真实历史与虚构故事,因为常常“历史讲成了故事,故事写成了历史”。
这些年,吴芳思走了中国不少城市,但是她最爱的还是记忆中的老北京城,怀念“骑自行车走在胡同里”的感觉。“我在中国北方农村与当地人聊天,他们会说‘你的中文说的比我都好’。”出于对中文的热爱,一头银发的吴芳思在和记者的交流中坚持用中文表达,当了解到记者很遗憾没有买到她的英文书籍时,她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小本记下地址。分别后不久,记者便收到了她从伦敦家中寄来的《秦始皇传》。手握着这本书,记者想起她曾说过的一句话:“语言是沟通的工具,越沟通越会发现,中英只是文化不同,理解与共情是人类的相处之道。”(文/李璟桐)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美国“悔棋翻盘”破坏多边经贸秩序——起底美国贸易战反智本质述评之三
- 韩国宪法法院:将于2025年1月3日举行尹锡悦弹劾案第二次预备庭
- “京津冀最美湿地”万余只夏候鸟迎孵化哺育期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傲椒” 的湖南 “辣”可不一般
- 北青快评 | 短视频平台须强化未成年人暑期“触网”权益保护
- 四川成都简阳市一工地塔吊顶升过程中发生垮塌事故已致6死5伤
- 中国大学生微纳大赛:309支队伍“论剑”总决赛
- 赏民俗展才艺 中外友人南宁共迎中秋
- 乌武装部队总司令发布视频,暗示反攻在即?
- 跨省支援全力抢险 河北、北京部分地区受灾居民用电基本恢复
- (微观亚运)“西湖捞哥”交杆仪式于浙江杭州举行 促“捞哥”精神延续
- 商务部:进博会将积极发挥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作用
- 中国外贸为何能实现保稳提质?“中国绿色硅谷”的崛起有答案
- 俄外交部宣布驱逐一名英国驻俄武官
- 东京电力公司宣布核污染水排海隧道挖掘完成
- 华夏航空正式复航重庆至万象往返航线
- 预制菜有了官方定义 产业发展走向规范
- 英国下议院投票通过“斯托蒙特刹车机制”
- “中国新民: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纪念展”开幕
- 齐藤铁夫出任日本公明党党首
- 热门推荐
-
- 美国夏威夷野火已致80人遇难:海滨度假小镇“不复存在”
- 探讨古装剧现代主义新表达 《长相思》研讨会在京举行
- 五省区市+“云地产”联展住房促消费活动在广西北海启动
- 秘鲁学者:中秘合作源远流长前景广阔
- 上海虹桥机场口岸出入境客流量单日首次突破1万人次
-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中美联合公报是“护栏” 遏制“台独”是最紧迫任务
- “一部谍战片看得我想去苏州了”
- “通道+枢纽+网络”运行体系畅通经济动脉 物流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
- 小红书登顶全球77个地区iPhone免费App排行榜
- 纪录片《百年巨匠-林徽因》开机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
- 阿塞拜疆国防部:将对亚美尼亚的挑衅行为采取应对措施
- 如何预防“雄秃”?专家: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和焦虑
- 春节假期加班费权益如何保障?
- (第六届进博会)施耐德电气执行副总裁尹正:“中国中心”战略坚定深耕中国雄心
- 中央气象台:华北黄淮部分地区将出现高温天气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Global EMBA荣登国际权威榜单榜首
- (文化中国行)国家博物馆馆长谈“文博热”:民族文化自信大幅提升的集中体现
- 肯德基、麦当劳的儿童节玩具,等不到“六一”儿童节?
- 北京→上海!我国氢能车辆首次完成千里跨区域运输测试
- 第二届“北京大学·国家大剧院艺术周”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