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件中国传统银饰收藏精品上海集中展出 精湛工艺承载隽永情感
中新网上海10月10日电 (记者 陈静)银簪、银项圈、银压襟……百余件难得一见的中国传统银饰正在上海市松江区科德高级中学集中展出,这些琳琅满目的银饰或精巧雅致、独具匠心,或精雕细刻、工艺复杂而精湛……
记者10日走进“落日熔金秋月洒银”中国传统银饰收藏展,展厅内,簪、钗、步摇、扁方、项圈、项链、长命锁、手镯、戒指、压襟、胭脂盒……琳琅满目的展品包罗了中国传统银饰的众多门类,展现了鎏金、锤鍱、掐丝、炸珠、錾刻、烧蓝、点翠等诸多工艺之美。
据介绍,在本次收藏展上亮相的银饰品中年代最古老的可以追溯至元代。在展品中,清代吉语双狮绣球多宝鎏金银项圈锁引人注目,该项圈锁为女子新婚典礼时佩戴。主锁是为圆形方孔古钱样式,钱孔内“盘长”纹左右相连。据悉,“盘长”为佛教“八宝”之一,寓意绵延不断、家族兴旺。锁的正反面分别有“长命富贵”“连生贵子”字样;顶部蝙蝠倒挂,寓意“福到”。
另一个清代麒麟送子百家姓银锁以细致而复杂的工艺引来围观。这套银锁的主锁为麒麟送子立体形象,钩挂50个银片的正反面镌刻当时广西地区军政要人名字及多个机构名称。据悉,这些信息对于研究清末广西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颇具价值。
这些传统银饰经历数十年的收藏而汇聚,主人是上海市松江区科德高级中学贾茗萱和她的爸爸。贾茗萱说,看着这些银饰,可以想象,在远去的时光里,女子们佩戴着心爱的首饰,经历了儿时的欢乐、婚礼的喜庆、生活的清欢。一枚戒指、一对圆镯、一支头簪……或是礼物、或是信物,给人生添加了美丽,更承载了情意。
在中国,自古以来,黄金、白银是富贵的象征,不但作为货币流通,而且广泛用于高端物品的制作。相比于黄金,白银质感润泽且不显张扬;同时,白银来源较广且易于锻造,因此更多成为制作首饰的材料。这使得银饰在中国有了数千年的文化传承。
除了古代的银饰,本次展览中有一组抗战题材银饰别具一格。该组银饰包括:一枚“抗战胜利”银戒、一块“永久抗日”银锁片、一把桃心蝙蝠花草纹银锁。据介绍,银锁来自四川,锁的原主人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者。其父曾是一名川军军官。据老人说,在出征的前夜,父亲拿起錾刀,在其所佩银锁上,一笔一划刻下八个字:“抗战必胜,建国必成”。贾茗萱认为,这把银锁不仅表达了国难当头时父亲对儿子舐犊情深,更寄托了军人抗击外敌的坚定信念和对后世的深切希望。
贾茗萱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喜欢听爸爸讲家族中老人们留下的银饰的故事,为镌刻的图案内涵深深吸引。长大一些,她喜欢和父母一起逛古玩市场,尤其喜欢银饰品。“渐渐地,我对银饰品传统工艺及传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位文静而清秀的姑娘指着展出的清代花卉头剃地银簪告诉记者,这个长15厘米、最宽处达3厘米的银簪,采用剃地工艺,即:在银质底面上用錾刀直接雕刻,切口深峻,呈现高浮雕的效果。该工艺费时费料,是传统银饰制作的高级技法,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掌握,目前几近失传。“我曾和爸爸一起到如今的金店,希望能够复刻一些传统的银器,可是,大多失望而归。”贾茗萱十分遗憾地说,“原因是很多做传统银器的老师傅都已退休。”
据悉,银饰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多处战国墓葬中曾出土多种银饰品。唐代是银器制作的繁荣时期,银饰纹饰精细,做工精湛。宋、元时期,银饰在民间流行,不仅品类多,且分布广,其风格比前代更趋活泼而富有生活气息。明、清时代,金银饰物的种类更趋丰富,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至民国时期,银饰的制作呈现多样化、规模化的特点。贾茗萱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国匠人对工艺精益求精的追求是“大国工匠精神”的重要根源。
贾茗萱的父亲是一位收藏爱好者。他告诉记者,小时候他的奶奶佩戴着银饰,老人会给他讲图案中的故事,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心中对中华传统文化探究的火种。如今,他和女儿收藏的银饰中就有奶奶留下的首饰。贾先生说,此次呈现的展品是父女俩从所有藏品中精心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银饰品,希望能从一个侧面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经济价值来说,银饰本身可能并没有那么贵重,现在虽然已经很少有人会佩戴传统银饰,但是,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却仍然生机勃勃,无论是精美的工艺,还是多彩的故事,都值得后人去传承。”他说,此次在学校开设展览正是希望让青少年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守正,才能创新。”贾先生坦言,“希望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灵感,为中西文化的交融作出贡献。”
据了解,以中国传统银饰为主题的专项展在上海并不多见。此次展览也是上海市松江区科德高级中学的一次探索。校长张朝霞告诉记者,“传承”是该校培养目标的首要内容,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她希望通过此次收藏展弘扬文化精髓,让更多的老师、家长走近历史。未来,学校会鼓励学生们举办主题展览,提升创造力,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学习场景。(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第27届BeSeTo戏剧节将于11月在深圳举办
-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彭英杰: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 “达拉格”风暴破坏英国供电系统
- (第20届东博会)第三届中国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推动中国产品进东盟
- 房地产市场企稳还需一些耐心
- 14岁少年患病毒性心肌炎 医生:儿童心肌炎表现隐匿,需及时就诊
- 天津市第四届“中华文化研习营”开营
- “东北很冷 喜剧很暖”
- 北京水务灾后恢复重建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
- 北京世园会喊你来“夜游”
- 浙江江山发现全球新物种“中华炭褶菌”
- 国家能源局:上半年核发绿证4.86亿个 同比增长13倍
- 杭州“00后”砸窗救人双手缝11针:能救一个是一个
- 全球逾六千支队伍报名参赛第三届琶洲算法大赛
- 电子设备的“护眼模式”能保护眼睛吗?
- 中国镁行业专家齐聚柴达木 共商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 中国国产大飞机背后的“她力量”
- 新疆多地牧区开启秋季转场 戍边民警护航“转场路”
- 工信部就《关于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工作的通告》答记者问
-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陕西秦岭地区首次发现尖头大吻鱥
- 热门推荐
-
- “棱镜门”丑闻曝光已十年 法国专家:美政府监听行动变本加厉
- 年轻人接力农业生产 湖南农村现“智慧”变革
- 传承谷雨诗会传统 “诗与人民·江西诗派”诗歌朗诵会举办
- 小雪花有大潜力
- 俄罗斯一客机降落滑行时冲出跑道 暂无伤亡报道
- 菲律宾一客船沉没致1人死亡 另有94人获救
- 屈原故里宜昌推出“国潮端午”盛宴激发文旅活力
- 圆明园四大兽首真品亮相兰州 国宝系列文创受追捧
- 山西发现北魏汾州刺史薛怀吉墓 墓主历经北魏三朝两太后时期
- 第九届南海佛教圆桌会在曼谷启动
- 如何定义“新一代空调”?TCL空调“小蓝翼智慧健康科技引擎”给出答案
- 实干担当促进发展 牢固树立正确的事业观
- 旅游热、餐饮旺、消费火 今年前两个月消费市场持续向好
- 内蒙古银发族上学记
- 长春这个“熟人社区”让居民从“陌邻”变“睦邻”
- 企业招用失业青年可享一次性补贴
- 深度解码稳居全球前三的徐工动力
- 台风“普拉桑”继续影响江浙沪皖等地 中东部大范围降温派送中
- 6月全球制造业PMI降至47.8%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 北京未来三天气温逐渐回升 早晚寒意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