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为什么不仅是“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是我国传统民俗节日中很特殊的一个,因为它是中国人对逝去父母以及亲人表达孝敬、思念的重要节日。它融合传统儒家的“秋尝”祭礼、《周易》阴阳消长的宇宙观、道教的三官信仰以及佛教的盂兰盆会等内容,是中国孝道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文化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现实例证。
融合三教的中元节
中元节同时具备儒、释、道三家的历史渊源。
按照儒家的礼制,秋天要对祖先进行秋尝之祭。所谓“尝”,是指请祖先品尝当年秋天成熟的新鲜粮食谷物。这既有对祖先庇佑丰收的感激,也有以不敢独享食物的举动向祖先表示的敬意。中元节所在的农历七月正属秋季,因此,如果要追溯中元节最早的源头,大概就是秋尝祭礼了。
同时,农历七月十五在儒家的易学中同样有着特殊含义。汉代儒家通过对《周易》“阴阳”思想的研究,提出“消息卦”说。“消”即减弱,“息”即增长,“消息”即指阴阳二气在一年之中的消长变化。汉代的经学家按照这一原则,在《周易》中找出12个特殊的卦,其中代表农历七月的是否卦。否卦的卦爻排列恰好是乾卦在上、坤卦在下,乾卦为三个阳爻、坤卦为三个阴爻。这代表农历七月刚好处在阴阳二气均分的位置,是一年中阴阳平衡的节点;同时,它又是阴盛阳衰的起点——是阴气超过阳气的开端。而十五日恰好是农历七月的正中,因此,七月十五就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变化趋势逆转的最中心点,从此之后,阴气渐盛、阳气渐衰。在古人的观念中,逝去的亲人已经去了阴间。因此,在农历七月十五阴阳变化的中心点祭祀亲人,可谓“恰逢其时”。
随着东汉以来道教的发展,中国人又产生了“三官大帝”的信仰。三官大帝分别为天官大帝(赐福)、地官大帝(赦罪)、水官大帝(解厄),其中地官大帝的诞辰即为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中元节之名也正源于此。因此,随着道教三官信仰的加入,农历七月十五的祭祀活动又有了为逝去先人祈福赦罪、使其能够安居地下的含义。
佛教有结夏安居的传统,即在夏季雨季到来,草木、昆虫繁殖最盛的时候,僧人们要一直聚居不出,专心修学。这一习俗传至中国后,按照中国的气候特点,结夏安居的结束时间刚好也是农历七月十五。进而,这一习俗又与佛教的另一传说“目连救母”融合,于是就有了超度逝去亲人的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
从中元节的历史演变来看,它既有本土儒道的文化、宗教渊源,同时也融合了佛教的相关内容,并在长期的民间传播中,最终演变成一个以悼念、追思、祭祀、救度逝去亲人为主要内容,融合三教的民俗节日。
兼通天人的孝道文化
渊源复杂的中元节是中国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核心内容是对逝去亲人、尤其是父母的悼念。
孝道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是中国人的传统宗族观念。
《周易·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对个体的人的理解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前提的。在古代先哲看来,人必须在对自身诞生过程的探索中才能理解自身。人们将对自身的定义自然而然地追溯到整个家族,更直观地说,每个人的存在都根源于父母。由此,“孝”就获得了坚实的基础。它不仅是对父母的朴素自然情感以及一系列行为规范,而且是在对父母的真情流露中,对生而为人的我们自身的最大肯定。可以说,孝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本质,中国人是在孝的实践中成为自身的。也正因此,所谓的孝,在骨子里体现着一种对自己生命的责任。《孝经》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从中可见,一方面,人们对孝的理解是在孝的实践过程——行孝中完成的;另一方面,孝作为一种伦理准则,以人对自身人格、事业的成就为最终指向。
孝在中国文化中还具有一种浓厚的超越性意味。《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在古人的观念中,孝既是“天地”即宇宙运行规律的一部分,又是“民”即人的行为准则。孝道文化的伦理性与超越性,在中元节这一民俗节日中得到充分体现。从其伦理性而言,人们理应对自己的父母尽孝;从其超越性而言,人们与父母之间的伦理关系超越于现实之上,这种由上天赋予的联系并不会因为生命的有限性而受到破坏。
贯通神人的宗教观念
中元节除了是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体现着中国人传统的宗教观念。
作为一个悼念逝去亲人的节日,中元节的设立本身就是中国人宗教观念的最好注脚。对古人而言,其一生所参与的宗教活动,几乎都与伦理相关,悼念、祭祀逝去的亲人,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也正因此,才使得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中充满着一种人伦日用的温情。
中国人最普遍的崇拜、祭祀对象,是自己的父母、长辈、祖先。哪怕是那些真正的“神灵”,也会被中国人千方百计地解释为“父母”“家长”之类。如《尚书·泰誓》说“惟天地万物父母”;《周易·说卦传》说“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旧时的中国人几乎家家供奉“灶王爷”,且称之为“一家之主”;至今,人们的口头语中,也还有“老天爷”一词。在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中,所谓鬼神,其实是人们伦理关系的延伸与升华。鬼神、神灵除了是需要敬畏、崇拜的对象,更是我们的“父母”“亲人”“祖先”。事实上,中元节也正是在这样一种观念的影响下,才诞生并演变至今。
从强调“神”“人”不同的角度来看,必须有专门的礼仪对待。由此形成了专门的“祭礼”,强调宗教祭祀行为与日常生活区分开。如《礼记》中说,夏朝人祭祀主要依靠煮熟祭品后散发的热气沟通神灵,商朝人祭祀依靠音乐,周朝人祭祀依靠酒的香气。从中元节的节日习俗来看,供奉祭品显然属于以香气祭祀的变形、烧化纸钱金帛则脱胎于以热气(烟气)祭祀,至于放河灯、放焰口等习俗,则几乎不会出现在日常生活的仪式、行为中。因此,中元节的种种习俗,实质上是在中国人“神人有别”观念影响下的产物。
非遗中的传统节日
中元节这一古老的传统节日,如今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传统过出新味道。
重庆市丰都县将于8月30日举办2023年丰都中元节活动,内容涵盖“名山祭祖、城隍出巡、祭祖大典、冥烟寄思、万人放灯”五大仪式。据了解,该活动将放飞12个直径1.5米的“祈福灯”,另有1万盏“祈福灯”沿江岸线腾空,200架无人机孔明灯联动表演,将美好的愿望升华为璀璨的灯光,让参与者感受中国孝、善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香港特区,潮人盂兰胜会又称“盂兰节”“中元节”“鬼节”“麻谷节”或“七月半”,是祭祀祖先的日子。旅居香港的潮汕人举办盂兰胜会,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整个香港较隆重及大规模的民俗活动。2010年5月,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的传统民俗“资源河灯节”源起于资江水道的航运,由中元节而来,是祭祀先祖的一种仪式,也是对遇难河工、水手、放排工的独特悼念行为。放河灯包含祭祖、制灯、放灯、许愿等一系列活动,既有中元节的民俗特点,又融合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特征。2014年,中元节(资源河灯节)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鄂嘉镇都会举行中元节活动,在群众自发组织笙歌传唱、自娱自乐的基础上,增加文艺演出、赛歌会,以及打陀螺、磨担秋表演等,促进了当地民间歌舞乐的传承、保护、发展。2019年10月,鄂嘉七月十五中元节被列入州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面对这个踏着秋风而来的节日,我们不仅要记住它本来的样貌,更应将其中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感融入生活,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适应时代发展,让保留传统文化根脉的节日别具风采。
(本文刊发于《中国民族报》2023年8月29日。)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监制 | 杨新华 肖静芳
统筹 | 康坤全 刘佳
责编 | 刘娴
审核 | 梁黎
编辑 | 俞灵
制作 | 胡琪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丛伟)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西藏森林消防:打造“走出去+迎进来”双模式 营造消防宣传浓厚氛围
- 白宫警告援乌资金即将耗尽 美预算官员:我们快没钱了!
- 推动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
- 法国漆艺家“漆”遇中国大巴山
- 7月9日央行开展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0950 下调2个基点
- 外媒:以色列空袭加沙北部地带 一夜间造成至少22人死亡
- 邮储银行为小微企业蓄力赋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41万亿元
- 159件周代晋国文物珍品亮相辽宁省博物馆
- 两条裤子何以改变一个小镇的命运?
- 合周高速寿颍段淮河特大桥主桥顺利贯通
- 借力东部产业转移 广西平南打造千亿元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 中新人物 | 撕心裂肺700多天后,包小柏用AI“复刻”了女儿
-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举办国庆中秋晚会
- 拉萨火车站暖心服务助力学生返校归途
- 今年月饼市场持平或略有下降,天价礼盒消失百元平价礼盒增多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规划蓝皮书》发布
- 汲取历史智慧,求同存异“再出发”
- 广西留学生“沉浸式”体验中秋节文化魅力
- 外媒记者眼中的桂林:山水美 农村独具魅力
- 热门推荐
-
- 国际热评:让世界读懂中国的信心与担当
- 日媒:日本地震失联人数增至323人 最小年龄不满1岁
- 加拿大前总理马尔罗尼逝世
- 2024上海市防范打击非法金融“五进”系列宣传在沪启动
- 山水画家江郁之一批画作亮相广东美术馆
- 中国和尼日利亚两国央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 越南河内文化遗产图片展亮相颐和园
- 第四届福建省街头文化艺术颁奖仪式暨展演活动福州举行
- 浙江九十六岁老人节衣缩食十年捐资助学:兴家乡 育人才
- 南航将新开广州至多哈直飞航线
- “汉语盘点2023”发布年度十大流行语、十大网络用语、十大新词语
- 沙伊北京对话:希望与失望的较量,有了注解
- (乡村行·看振兴)安徽五河:小山楂“敲”开乡村振兴致富门
- 马鞍山公铁长江大桥南主塔首节段钢塔顺利吊装
- 春运40天广铁警方安全护航3300余万旅客平安出行
- “地球一小时”北京主场熄灯活动举办 “冰丝带”成为熄灯地标
- 海南自由贸易港医疗健康产业交流会在瑞士举办
- 北京推出3千余间房源面向毕业生配租 拎包即可入住
- 失联20载母女重逢 一张国寿保单背后的温情
- 大风暴雨将至 四川气象灾害三预警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