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出土的铜镜,照见了4000年前的古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铜镜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铜镜造型多样,纹饰丰富,既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点,也有在相互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共性特征,例如龙纹成为不同民族铜镜装饰的常用符号。
▲重轮星芒纹铜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来源:青海省博物馆官网)
正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大一统”单元,《镜鉴文化》展区的多件铜镜,生动体现了铜镜文化的丰富内涵。
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发现了齐家文化(距今约4300—3500年)。半个世纪后,这里发掘出土了一面锈迹斑斑的铜镜。
这面铜镜出自谁人之手?经历了怎样的故事?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近日,“道中华”邀请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会长唐士乾就此话题进行解读。
遗址上的惊世发现
1975年初夏,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M41号墓葬中发现一面锈迹斑斑的铜镜,通体附着厚厚的铜锈。这面铜镜直径6.2厘米,厚0.3厘米,背部中央有桥形纽,纽高0.5厘米,应该是为了方便穿绳佩戴。
在距今40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的这面铜镜,很快引起了考古学界广泛关注,考古学家夏鼐、裴文中、谢端琚、王巍、陈星灿、王仁湘等先后到此考察。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表示,“齐家文化是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齐家坪遗址与殷墟、半坡一样是圣地级遗址,考古人向往的地方。”
为了更好地保护研究齐家文化及出土文物成果,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府多次实地调研,决定在广河县筹建齐家文化博物馆。2016年,博物馆建成,出土于齐家坪遗址的这件青铜瑰宝回到“故土”。
独领风骚数千年
齐家文化铜镜的出土,证明古人在至少4000多年前就开始了青铜镜制作和使用。
至今,发现的齐家文化铜镜有三面:
第一面是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M41号墓葬中出土的桥形钮素面圆镜。
第二面是1977年青海贵南尕马台M25号墓葬中出土的桥形钮圆镜,背饰七角星,直径8.9厘米,位于俯身葬式的墓主人胸口。
第三面是重轮星芒纹铜镜,非发掘品,直径14.6厘米,经考证出土于齐家坪遗址以南约1.9公里的无名遗址。
齐家坪铜镜的面世,将我国的铜镜史提前到了距今4000多年,印证了传说中“黄帝铸镜”的时代。
文献记载,铜镜的制造和使用始于黄帝,《述异记》载:“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黄帝内传》中记载:“帝与西王母会于王屋,乃铸镜十二面,随月用之。”意思是黄帝与西王母在王屋山铸造了12面大镜,根据镜子的尺寸大小,按月依次使用。第一面镜子直径一尺五寸,以后每月依次递减,到第12面时已达到非常玲珑娇小的程度,就和齐家坪遗址这面铜镜大小差不多。
从铜镜的铸造技术、艺术风格等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三个最重要的时期——铸镜业始于齐家文化而盛行于战国时期,经过两汉的繁荣期后,至唐代达到鼎盛。
据考证,齐家文化铜镜最早作为祭祀礼器使用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早期铜镜不仅用于映照容貌,还用于占卜吉凶阴阳,常被作为天子赏赐之礼。
随着铜镜逐渐普及,以及铁器的大量使用和礼仪制度的改变,作为礼器的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铜镜的主要作用进而演变成照容,从公元前2000年一直使用到近代,直到玻璃镜普及后才逐渐消失。
底蕴厚重的青铜遗珍
齐家文化分布区域处在多文化融合的十字路口。东面是农耕文明发达的中原地区,西面是中国西部和中亚西亚,北面则是欧亚大草原。
根据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齐家文化的金属器在器物的形态、技术、理念等方面,都有可能受到西亚文化因素的影响。
“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器,也有许多砷青铜。砷青铜大多发现于西亚,且时代较早,距今约5000多年。目前,在国内其他地区还未发现砷青铜,说明甘肃出土的这些铜器应该由西亚交流而来。”甘肃省博物馆馆长贾建威说。
▲“中华第一铜刀”,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在距今5000年前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西部林家遗址中出土的“中华第一铜刀”,可以一瞥青铜器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铜刀随后逐渐取代石刀和骨刀,在人类生产生活和战争中被广泛使用。齐家文化时期,铜刀开始大量出现,且种类繁多,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齐家文化出土的铜镜以及其他青铜器等,实证了齐家文化的繁荣,同时对研究我国青铜工业的开端,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和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齐家文化博物信息中心主任陈君对此文亦有贡献。)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简介:
唐士乾,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会长、齐家文化博物馆名誉馆长。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康坤全 刘佳
责编 | 刘娴
审核 | 蓝希峰
采写 | 张爱龙
制作 | 胡琪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链氪”探链丨一分钟拆解汽车链 看看造一辆车到底有多复杂?
- 福建宁德口岸新年首批新能源矿卡出口印尼
- 家电企业“出海”提质增效 高端化成“破局之道”
- (粤港澳大湾区)报告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体量登顶全球湾区第一梯队
- 百万农机闹春耕
- 美驻俄使馆警告:“极端分子”或密谋袭击莫斯科
- 如何操纵激子“绿巨人”?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实验观测
- 嵌入发展潮流:一嗨租车解答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双命题
- 网络安全保险如何规范健康发展?两部门提出5方面10条意见
- 上海召开长三角城市群枢纽党建大会
- 山西规范洗(选)煤加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抽查不达标的全省通报
- 阮玲玉默片名作《恋爱与义务》将在台重映
- 日媒: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部分相关设备开始运行
- 在城市,看见人类的邻居
- 乌克兰外交部回应泽连斯基遭俄通缉:毫无价值
- 政要接连遇袭,韩警方将成立工作组 加大保护力度
- 杭州“最美凉茶摊”46年如约出摊 首次迎来外国志愿者
- 辽宁港口集团在黑龙江举行推介会 深拓东北市场新机遇
- 外媒:一架客机在哈萨克斯坦阿克套附近坠毁
- (经济观察)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如何梯度助力科创发展?
- 热门推荐
-
- 推动低碳经济建设 以“绿”为底绘就发展新画卷
- 今年前5个月天津口岸铁矿砂进口量同比增近3成
- 上交所:量化交易报告制度平稳落地
- 6月18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比昨天下降0.1%
- 辽宁建昌全力加快房屋建设进度 确保受灾群众温暖过冬
- 风暴中的 “医药首富”,数天内100多亿没了
- 立秋了 我们真的需要“贴秋膘”吗?
- 潮玩冰雪“嗨”起来!“解锁”这个冬天冰雪趣味新玩法
- 证监会:持续加强“两融”融资业务日常监管
- 中泰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
- 加拿大今年6月通胀放缓 零售食品价格继续加速上涨
- “中国兰花之乡”广东翁源兰花种植达3.5万亩 首次发布指导价
- (乡村行·看振兴)山东乡村尽展金秋魅力 引民众奔赴“向往的生活”
- “数”说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货运量持续攀升 外贸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
- 对话吴谢宇案代理律师:仍坚持要求进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
- 藏在图书里的“流量密码”:于阅读中寻找“诗和远方”
- 广东:预计13日至16日将有大雨到暴雨降水过程
- (“八八战略”观澜)八八战略20年浙江嘉兴蝶变:从“种田嘉”到“智造嘉”
- 香港古筝演奏家马航:冀向世界传播中国民族音乐
-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秘书长白金明受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