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举行纪念周敦颐逝世950周年活动
中新社江西九江7月14日电 (记者 刘占昆)2023纪念周敦颐逝世950周年暨九江·濂溪首届理学文化论坛活动14日在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举办,专家学者、周氏后裔代表等百余人齐聚匡庐之下,共同缅怀濂溪先生的高尚品格和卓越成就,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月14日是周敦颐逝世950周年纪念日。周敦颐是北宋道州(今湖南省道县)人,晚年居江西庐山濂溪学堂,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北宋“五子”之一,上承孔孟、下启程朱,是中国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有《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等经典之作。
7月14日,江西省九江市宋元公周濂溪墓园内的周敦颐雕像。中新社记者 刘占昆 摄
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委书记赵和平表示,千年之后,濂溪区因庐山设市而更名,因源远流长的濂溪文化而定名。当前,濂溪区正大力弘扬周敦颐理学文化、濂溪文化,并以此次濂溪理学文化论坛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畅谈理学文化,寻觅哲人思想踪迹,遥思先贤为学精神,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
7月14日,周氏后裔代表参访拜谒九江市宋元公周濂溪墓园。中新社记者 刘占昆 摄
作为周敦颐第29代裔孙,来自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的周敦颐家乡代表周良英说,周敦颐留世的《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等著述仅6000余字,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席位。加之其光风霁月的胸怀、廉洁奉公的情怀和教育为民的心怀,先祖周敦颐在历史文化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在当天论坛上,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杨柱才表示,哲学思想的著作并无划一的文本样式,周敦颐以其思想的原创和深度,其著作不输哲学史上的鸿篇巨制,是理学的经典著作。在倡导传统文化创造性传承与转化的今天,周敦颐著作及其思想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启发众人深入研究、敢于创新。(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广东台山新农人投身特色种植业 收获致富“甜蜜果”
- 不掉毛不闯祸不用遛 年轻人迷上“宠物石头”
- 外嫁女土地之困
- 普京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通话
- 丝路画卷·世界说丨海外媒体: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一带一路”
- 市场监管总局:我国在国际标准组织贡献率跃居第三
- 双节假期中国日均出入境达147.7万人次 同比增长约2.9倍
- 马里巴士与卡车相撞造成14人死亡
- 在“浙”里守望中华文化:杭州国家版本馆正式落成
- “民歌大观”走进云南玉溪:聂耳故乡余音绕梁
- “苦苦求生却无人理睬” 移民儿童在美边境拘留所病亡
- 新疆巴音郭楞州尉犁县发生3.1级地震 震源深度19千米
- 天热血压降低 不等于高血压被“治愈”
- 西藏日喀则、那曲等火车站暑期共运输旅客41.38万人次
- “长江源头千兆网络小镇”建成:5G直播玩转新生活
- 推进产业强市建设 江苏镇江绘就现代化新画卷
- 套路翻新!骗子竟盯上了“反诈中心”
- (经济观察)中国擦亮外贸企业“金字招牌”
- 海南大叶茶证实为山茶属新物种
- 假期前4天广东重点景区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
- 热门推荐
-
- 巴西一客机坠毁机上61人全部遇难 黑匣子已找到
- 热带低压将于15日登陆越南 海南岛有较强降水
- 黄河岸边“一日游”:登鹳雀楼、观大铁牛、游普救寺
- 红土地上振兴路:“稻蛙共生”唱响丰收之歌
- 第十五届云南茶博会10月启幕 首次加入咖啡元素引商机
- 百年中越米轨铁路: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 周鸿祎谈人工智能:把大模型拉下“神坛”赋能百行千业
- 斐济旅游局推出“十大必游体验”迎中国游客
- 南昌853辆旅游车实现“一车一档”
- 安徽铜陵坍塌居民楼救援一线:与时间赛跑
- 加码爱心助农 容声冰箱公益再添新温度
- 浙江文化观察:AI入局动画行业会替代人类吗?
- 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活动暨第四届校园情景剧推优作品揭晓仪式在京举行
- 国网黑龙江电力:“机器人”带电作业 护航亚冬盛会
- 中国A股周三飘红 游戏板块走强
- 以色列军方发言人:以军将扩大地面进攻
- 2024桂林艺术节开幕 中外艺术家共赴山水之约
- 巴西东南部发生枪击事件 致1死4伤
- 文化名人谈文化|温瑞安:武侠依然龙精虎猛地活着
- 中日韩农业专家聚首厦门共探种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