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铜镜和一位女子的使命
近日,随着一批流落民间文物的回归,2020年从盗掘者手中追回的一面东汉铜镜再度引起国内学界和收藏界的关注,原因是这面铜镜上不仅刻有“中国”与“匈奴”的铭文,还记录了昭君出塞的故事,是目前所知最早记载昭君故事的文物。
这面铜镜首次亮相是在2021年4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万物毕照: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与艺术”大展上,专家们将之定名为“昭君镜”。除了记录昭君出塞推动民族融合的故事,“昭君镜”还映射了一个怎样的时代,讲述了一个怎样的“中国”故事?对此,“道中华”专访了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编审翁淮南。
问:您近期在中国人民大学和暨南大学题为“物质文化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探析”的演讲中,曾引用不少古罗马和秦汉青铜镜为据,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面“昭君镜”。
答:黄金时代的古罗马和秦汉文明对话,是我正准备出版的一本专著,涉及一些代表性的青铜镜。这面“昭君镜”制作于东汉,其直径21.5厘米、缘厚1.2厘米、重1434克,镜背中心为扁球形钮,钮座为13枚乳钉环绕,间以铭文的12个字“仲作,宜侯王,复(服)此竟(镜)者大富昌”为制作者名称及吉语。镜内区中部有4枚乳钉,将图像分割为4组扇形区域,每一区域均布置人物车马画像,并具榜题。铭文分别为:王诸君/大皇後/胡王车/胡主簿。铜镜外区刻有长铭,形式为七言诗,共70个字。
就前5句所记载的历史背景而言,镜铭与《汉书·元帝纪》《汉书·匈奴传下》中“呼韩邪单于来朝、春正月改元、赐昭君”等事实吻合,且所述次序大体一致。
问:“昭君镜”铭文两次写到“中国”:一是王昭君“倍(背)去中国事胡人”,二是“兵革不用中国安”,将“中国”(汉朝)与“匈奴”相对。对此,您如何解读?
答:“昭君镜”不仅是已知存世最早的一件记录昭君出塞故事的文物,还是一件明确将中原王朝与匈奴相对,自称“中国”的珍贵实物证据。和亲政策的本质是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巩固天下一统,强盛中国。“昭君镜”的发现,让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中国”这一概念形成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人类历史上曾有过古罗马与秦汉文明交相辉映的黄金时代。从奥古斯都到凯撒,从汉武帝到卫青、霍去病,他们都有着天下一统的雄心。但是,走过 5000多年历史长河,唯有中华文明延传于世,这与“中国”诞生的历史根基及其悠久的文化传承分不开。
学者刘庆柱认为,中国的核心文化基因是“中”,“中”是东南西北的汇聚,“中”就是根。天下之中生成了“中国”这个概念。商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公元前1192年),“中”字的写法是有一竖杆,上下各有两条旗帜飘动,方口为立中之处,其字形为氏族的一种徽帜,表意“中心”。到了商武乙、文丁时期(公元前1147—公元前1102年),内容涉及战争的甲骨上出现了“国”字——戈为兵器,口为土地,表示以武力保护土地。
经考证,“中国”两字明显传承自殷墟的甲骨文体“中”和“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其铭文中出现的“宅兹中国”,是目前文物上发现较早的“中国”二字。
此后,汉字“中国”一直传承着中国人的共同价值。从文化史上看,至少在3000多年前开始,“中国”二字就被赋予“求中、择中”的价值传统。比如,夏商周三代都城以中岳嵩山地区为“天地之中”,随着国家空间范围扩大,以嵩山为中心的“大中原”范围扩及鲁西南、关中东部、晋南及河南大部。唐宋之前的各“大一统”王朝都城基本在长安与开封之间的东西轴线上。进入辽金元明清王朝,虽然国家经济中心东移,但建立的都城仍居国家南北之“中”。
问:“昭君镜”上的铭文“中国”两字在东汉时已流行,那么史书里最早使用“中国”一词是在什么时候?其内涵丰富发展的过程如何体现?
答:较早使用“中国”一词的文学作品是《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经绥四国。”这句诗是规劝暴君周厉王,让他先爱护京都人民,然后再以此安定天下。
至春秋战国,“中国”的含义已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国”也泛指诸夏或华夏族居住的地区,或建立的国家。汉代开始,人们常把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中国”。《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有意思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中国”,把北朝叫作“魏虏”;北朝也自称“中国”,把南朝叫作“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
问:“昭君镜”之所以引发关注,其映照了什么样的时代价值?
答:“昭君镜”映照着一个天下一统的时代。汉武帝就明确将“中国”与大一统相联系。《汉书·武帝纪第六》记载,公元前123年六月,汉武帝诏曰:“今中国一统,而北边未安,朕甚悼之。”“中国”一词在历史上虽被广泛使用,但历代中原王朝从未用“中国”作为国号或朝代名称。只有一个特例,那就是1095年,地处西南的大理国高升泰当政后,改国号为“大中国”,其制度、文字等都继承了中原文化。
纵观历史,3000多年来,“中国”二字一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
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不同朝代缔造了大一统国家格局,使我们有了共同的历史。
从地缘维度上看,“中国”已从中原的中国发展为中国的中国,使我们有了共同的家园。
从内容维度上看,中国人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追求是一以贯之的,其本质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使我们有了共同的追求。
例如,经世济民一直是中国独有的传统,也是中华文明独有的文化基因。《尚书》记载了尧舜时代管理农业和手工业的官职,以及他们的主要任务,并提出为政之“善政、养民、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等主张。还有墨子的“民以食为天”,荀子的“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商鞅强调的“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贾谊的“以末予民,民大贫;以本予民,民大富”等理念,以及历史文献记载的商朝武丁盛世,西周成康之治,汉朝文景之治、武帝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南北朝元嘉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朝嘉佑之治,明朝永宣盛世,清朝康乾盛世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无不反映了执政者担当经世济民的角色。
而事实上,在每个重大历史时刻,每个人,包括弱女子“王昭君们”,都在担当着“中国”二字赋予的使命,为家、为国、为今天、为未来——我想,这应该是“昭君镜”带给我们的启迪。
受访者简介:翁淮南,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
监制 | 杨新华 肖静芳
统筹 | 康坤全 刘佳
责编 | 刘娴
审核 | 梁黎
编辑 | 俞灵
制作 | 胡琪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六连跌!油价创年内最大跌幅!加一箱油少花约16元
- 一航班挂7700代码备降宁波 四川航空通报
- 我们的潮生活 现代“话”新疆丨北斗放牧!一部手机在家全搞定
- 逾700名游客被困柬埔寨西港海岛 当局展开救援行动
- “百城焕新购车节”开启——汽车之家携手平安产险 助力汽车产业新质生产力提升
- 一滴水 千处泉 万顷良田——第四届中国节水论坛侧记
- 聚焦个体意志与系统宿命 《永夜星河》开播
- “手护自然”公益组织3年翻山越岭,捡走7.1吨山野垃圾
- 今年前4月中欧班列(长沙)开行445列 同比增长58.4%
- 黄花市场波动 大同官方多措并举保障农民收益
- 哈萨克斯坦总理:围绕重点领域发力促进经济稳步增长
- 专访宁浩:我一直都注重内涵 最有价值的事就是尝试
- “新能源垂直起降飞行器创新共同体”在天津成立
- 课本变身“旅游攻略”!课本游成暑期新时尚
- 丹江口水利枢纽添法制保障 守护清水永续北上
- 聚算成势 青海应用绿色算力赋能“四地”建设
- 2023全国纺织科技成果转化与合作大会在赣开幕 共谋针纺产业发展
- 河北承德大力发展旅居康养产业 实施文旅康养项目143个
- “神经网络”获评俄罗斯2023年度词汇
- 我国“北大仓”春播完毕 1210万亩农作物均播在高产期
- 热门推荐
-
- 工信部公示2023年大数据产业发展示范名单
- (寻味中华 | 文博)在沈阳故宫探秘清宫解暑“标配”
- 西洋管弦奏响中国经典民乐 多伦多上演欢乐春节交响音乐会
- 活力足人气旺 透过税收大数据看中秋国庆假期消费热潮
- 为生命争分夺秒,西藏吉隆三家单位救助重病旅客入境
-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十周年座谈会举行
- 合肥今年将为老年人建“数据库”
- 英国媒体片面解读外商对华投资数据 中国驻英使馆驳斥
- 海内外300余家种业机构携优良品种亮相2024青岛种业博览会
- 归巢青年将新观念带回乡村 新婚俗正在成为新潮流
- 国家能源局:实现“双碳”目标的节奏和力度由中国自己做主
- 哈马斯称愿意与以方交换双方所有被扣押人员
- 山西2023朔州长城旅游节启幕 多维度搭建文旅融合平台
- 多国铆劲准备迎接中国游客潮
- 【时事观察】葡萄牙大选折射两个趋势
- 西部小城中卫沙漠“淘金”
- 俄称日本若在俄边境附近部署导弹,将立即作出反应
- 仿生合成的类磁小体 具有高效磁靶向及肿瘤穿透性
- 新茶饮抢滩下沉市场
- 两大国资集团将合并,上海打造科创投资新“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