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当作家,文学进入全民创作时代
霍艳
近年来,文学创作的主体正发生变化,“作家”从一个专业的名词,变得越来越大众化。随着网络作家数量不断攀升且年轻化,快递作家、打工诗人不断涌现,文学正进入一个全民创作的时代。在普通人笔下,“文学”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貌和真正的价值。
当下我国的文学创作主体大致可分为:专业作家、网络作家、互联网“野生作家”和“素人作家”。
我国的专业作家制度历史悠久,20世纪50年代一批专业作家积极扎根生活,反映新中国的建设和存在问题,柳青就是其中代表,在深入生活中写出了《创业史》等经典之作。专业作家制度曾将作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学习。但伴随文化事业改革,专业作家制度一度因为经费紧缺、优秀作家流失、创作才华枯竭、消费主义冲击等原因被动摇。
近年来,专业作家制度逐渐得到恢复,并且探索出了“签约制”“选题制”等新的形式,其中特别重视对青年作家的培养,使其成为当下文坛的“中坚力量”。但专业作家的创作也容易造成封闭化的趋向,陷入发表——评论——评奖的单循环里,和普通读者缺乏有效的互动,其中有一些也缺乏“深入生活”的实践。
为了打破这种封闭,一些青年作家开始走入高校,从事创意写作的教学,将松散的创作变成更为高效的教学生活,促使他们不断吸收专业知识、反思观察、与学生互动、及时收获不同读者的反应,打开过去封闭的交往圈子。这一切也反作用于他们的创作,更具人文性、前瞻性和探索性。
新时代以来,我国网络文学发展迅速,网络作家队伍不断壮大,并呈年轻化趋势,全国有超过2000万人从事网络文学创作,仅2022年,网络文学网站新增注册作者260多万人,新增签约作者17万人,新增作者大多为“Z世代”。网络作家已成为我国新兴的文艺群体和不可忽视的文艺力量。但他们面临着更新迭代快、工作强度大、生活、心理压力大、缺乏社会保障、唯流量、同质化跟风化严重、创作精品率不高等问题。如何完善网络作家的社会保障机制,保护他们的创作权益,加强培训、职称评定等人才建设,并在主题、技巧上加以引导、提升,使其创作出更具人民性、创新性的精品力作,仍需要持续探索。
还有一批通过新媒体平台涌现出来的作家,被称为“野生作家”。他们借助新媒体这个更细分的渠道,实践着文学性,再向传统文学期刊蔓延。这条脉络最早可追溯到21世纪初,一批从新闻媒体或其他领域转型的“70后”作家,他们身上有着鲜明的身份标签,阿乙是小镇警察、廖一梅是编剧、冯唐是妇科肿瘤博士,这些身份标签使他们在大众媒体上不断获得曝光率,无形中消解了写作的职业门槛,唤起更多潜在写作者的关注。他们看似是“业余”创作,但其实都是资深文学爱好者,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在纯文学和大众文化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除了这些浮出地表、被人看见的作家,我国还有大量的业余文学爱好者,他们从事着和文学毫不相关的工作,甚至没有受过完整的教育,但依然坚持用文学这种古老形式书写时代的发展和身边的故事,展现民间社会的众生相,被称为“素人作家”。杨本芬、范雨素、陈年喜、胡安焉、王计兵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的创作不分年龄,杨本芬在80岁才推出女性三部曲,将生活原浆酿成了醇酒。他们的优势在于能用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生活细节,呈现出生命的粗粝质感和人与社会复杂的关联,尽管在语言、结构、技巧上有所欠缺,但并不妨碍他们借文学表达真情实感和对社会的独特观察。
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创作里展现了当下中国人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的诸种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成长的文艺青年相比,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成长轨迹,身上体现了真诚坦然的创作态度和对文学对生活独特的理解,纠偏了当下文学创作由于生存背景和汲取资源相似而越来越同质化的倾向,呈现了勃勃生机。同时从他们的作品也能看出文学对于中国人价值观念的影响。
这些文学爱好者数量庞大,虽无法直接登上文学期刊,但新媒体给了他们表达的平台,展现他们生活里的沉淀,也为文学重新“赋形”。2023年快手推出诗集《一个人也要活成一个春天》,收录200余首诗歌,创作者有农民、建筑工人、外卖骑手、家庭主妇、留守老人,作诗的场景也很随意:火锅店、小卖部、玉米地、送外卖的途中、婴儿身边。短视频的形式更让他们工作、生活场景得以生动再现,诗歌从可听可读变成可看可感,显示出生活处处充满着诗意,鼓励人们不断去发现。
相类似的作品还有《劳动者的星辰》《在工作中,看到中国》,都是劳动者的自我书写。他们的写作并不功利,随手写在碎纸、备忘录、朋友圈,不指望能发表,写出来就很幸福。这种“素人写作”还原了文学本来面貌,文学不是专属于精英阶层的奢侈品,也不是消费社会里的商品,而是充满无限的精神潜能,可以打破身份、环境的束缚,在文学面前,众生是平等的。文学是波澜壮阔时代的一份见证,每个普通人的“文学作业”都承载了这个时代丰富的细节和饱满的情绪。文学更是心灵的起点,是一种真挚情感的抒发和繁重压力下的释放,人们借文学进行对话,寻求“他们懂我”的共鸣,从自我联结到世界,就像外卖诗人王计兵表达的“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
这种由普通人书写、源自生活土壤、真挚素朴的文学还有着可复制性,能吸引更多人对生活进行挖掘,展现各种有趣的灵魂和复杂的人生经验。他们的作品浓缩了普通人的生活智慧和巨大的生命能量,见证生活的酸甜苦辣和时代的众生百态,真挚而动人,给当下文坛带来一股鲜活气息,把虚无缥缈的文学重新拉回到大地。阅读他们的故事也可以反思自己,重新认识业已定型的世界。
面对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提笔创作,专业文学工作者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开拓思路、提升创作技巧。“皮村文学小组”是一个由劳动者组成的文学群体,成员们闲暇时间聚在一起讨论文学,不定期出版刊物,一批高校教师、作家会为他们进行授课、点评,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文学工作者不再扮演高高在上的导师角色,而是俯下身来向普通劳动者学习,教学的同时也是对自我观念的一次改造。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普通人的作家梦变成了现实。我们不光要鼓励他们用文学表达自我、书写时代,也要提供友善的发表环境、健全评价机制、普及文学教育,提升他们作品的文学质量和思想深度,让专业与业余的文学创作互相取长补短。同时我们也不该忽略一些特殊的群体,如视听障碍人士,他们同样有着对文学的渴望,应该积极利用新媒介、人工智能等方式,满足他们的文学表达欲望,共同迈向一个全民创作的文学时代,用文学彰显伟大的中国精神。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青年学者)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日本首次制成可食用培养肉 称将成吃肉新选择
- “飞天故里”甘肃酒泉:惊艳不止航天
- 朝鲜外务相崔善姬访问俄罗斯
- 淡水河谷2023年铁矿石产量达3.212亿吨
- 打压中国光伏产业,美国损人害己
- 日本大阪突发爆炸 已有12人受伤
- 山西阳泉:银企合作 推进重点工程项目提质扩量
- 如何保障无障碍出行?北京残障乘客全程体验地铁无障碍服务
- “被骗缅甸的中科院博士”回国后发声:落入跨国职业招聘陷阱,通过邮件向国内求助
- 多地探索完善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 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
- 《繁城之下》:悬念之下,另有精彩
- 注意!此“安宫牛磺丸”非正规“安宫牛黄丸”却被当做救命药在卖!
- 全国网络达人“打卡”梦幻山城
- 2023年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在穗开幕
-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向柬埔寨百所小学捐赠国际爱心包裹
- 台青近距离探访“天眼”:人生中最接近宇宙的时刻
- 河北围场“绿电”助人造钻石“落地生根”
- 2024年中英清洁能源合作论坛举行
- 电影《雪豹和她的朋友们》在京举行首映礼
- 中新观陇“新闻+”作品联展第6站:展览里藏着“多彩”白银
- 热门推荐
-
-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将举办系列活动 展示非遗保护经验
- 中国餐饮市场强劲复苏 “烟火气”或成今年餐饮消费关键词
- (乡村行·看振兴)江苏丰县“以果为媒、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甜蜜力量”
- 有序打开大学校门,激发兼容并包基因
- 法国前总统萨科齐被判刑
- 青海首个节地生态公益性公墓开园
- 珍稀候鸟黑鹳大数量种群现身甘肃山丹湿地
- 以色列北部遭160枚火箭弹袭击 多地响起防空警报
- 青海又添通往南亚陆路运输快捷新通道
- 2023年黑龙江粮食产量1557.64亿斤 连续14年位居中国第一
- 福州持续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首家“爱心妈妈驿站”揭牌
- 调查显示70年间约20万人曾遭虐待,新西兰总理道歉
- 添加甜味剂的无糖饮料可以畅饮吗?专家:勿过量饮用
- 武田制药将加速重磅产品在华落地 进博会展出创新产品和突破性疗法
- 烟雾笼罩!纽约又成全球空气质量十大最差城市之一
- 文明的坐标丨“瓷海明珠”龙泉青瓷
- 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出炉 张文宏获科技普及奖特等奖
- 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闭幕 发布百余项成果
- 七国集团广岛峰会炒作涉华议题 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一次失败的会议
- 波音再出安全事故!美国航空一飞机疑似起飞时“爆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