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在行动:护文物之美,行天下之技
【文物修复在行动①】护文物之美,行天下之技
编者按
日前,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山西太原举行。来自全国的219名选手同台竞技。比赛共设木作、泥瓦作、陶瓷、壁画彩塑和金属文物修复师、考古探掘工6个项目。
我国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馆藏文物超过1亿件(套),急需大量高素质的文物修复师、考古探掘工。
为了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文物修复和考古工作、让工匠精神在文物行业蔚然成风、让传统技艺薪火相传的美好愿景,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文物修复在行动”系列报道,关注文物修复事业当下发生的那些物件、那些手艺,那些人、那些事。
比赛区明亮静谧。围栏外不时有观众走动,脚踩在胶皮垫上的“吱吱”声,一顿一顿,听起来“小心翼翼”。围栏内是参赛选手们,有的手握签字笔若有所思,有的埋头拱背,拿着小平铲在壁画上修修补补。
这是3月25日,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壁画彩塑文物修复师比赛现场,同期进行的比赛项目,还有木作、泥瓦作、陶瓷、金属文物修复师和考古探掘工。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了这场大赛,主赛区设在山西警察学院。
“我感到很欣慰。”76岁的中国古陶瓷修复专家蒋道银,是陶瓷文物修复师比赛的裁判员,他说,“举办这样的全国性大赛,对普及推广文物修复特别起作用,会带动更多人参与到文物保护事业中来。”
把真实文物搬到赛场
不仔细看的话,选手面前的壁画更像块泥板子。其实,这些壁画是从山西长治市长子县的寺庙揭取的文物,每块1平方米左右大小,选手此次只做画面修复,之后还会恢复到所属寺庙的墙上。
大赛中,金属、陶瓷、壁画彩塑3个比赛项目提供的都是文物原件。选手要在14个小时内完成保护修复,并对修复过程进行文字、照片等信息记录,编制修复档案。
“在这么短的时间修复真实文物,对选手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大赛可移动文物组组长钟家让表示。
壁画彩塑文物修复师赛区楼下,是金属和陶瓷文物修复师两个赛区。
这里修复的文物来自山西各地博物馆,钟家让告诉记者,专家在前期大致估算了文物修复用工量,选手们用抽盲盒的方式选定要修复的文物,用工量特别大的,只进行部分修复,以保证总工作量相对公平。
周贤婧是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参赛选手,今年37岁,她抽到的是青铜盖鼎。与记者碰面时,她的右手大拇指还戴着护具。“腱鞘炎,对比赛影响不大。“她说,主要是规划没做好,想修完盖子才去修鼎,结果尝试给盖子整形没能成功,浪费了大半天时间。
“陶瓷文物修复组也有选手没能完成修复。”24岁的选手周昱岐说,但自己可能是运气好,抽到民国时期的一只粉彩,属于釉上彩,只需在表面画图,提前两个小时完成了修复,“完成度还是比较完美,基本看不出修复痕迹。”
记者了解到,大赛筹备组挑选了典型病害文物用于实操比赛。如选取带有“粉末状锈蚀”病害的青铜器,此类病害堪称青铜器的“癌症”,有空鼓类病害的壁画,保护治理难度也比较大。
“希望通过选择高难度的典型病害文物,真实反映选手的技能水平与理论知识水平,展现高超技艺。”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长罗静表示。
回归传统,用基本功说话
本届大赛行业参与范围最广、参赛人数最多。入围总决赛的200多名选手,都是各省份选拔出来的“尖子生”。选手平均年龄41岁,最年长59岁,最小的20岁。
木作文物修复师选手平均年龄最大,为49.6岁,孔令伟和朱小林都在平均年龄之上。
孔令伟今年55岁。赛后,他给记者发来赛场上做的作品。图片上的月梁梁头线条平滑柔美,榫卯严丝合缝。当被问到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他想了几秒,“挑不出毛病来!”他乐呵道,“专家看了都给我竖大拇指!”
木作文物修复比赛除1个小时的理论考核外,也有14个小时的实操考核。选手要完成一份月梁梁头、昂尖和耍头制作,以及昂尖补接修复等。昂尖要用榫卯方式补接,一种按照图纸要求,另一种补接方式自由发挥。
在使用工具上,木作和泥瓦作文物修复师比赛都特别强调,要用传统木作工具,不能用电动工具。
“比赛规定用传统工具,是为了最大限度还原文物的工艺和做法。”木作文物修复师项目裁判长李永革如此解释,比如电锯锯出来的木头很直,但文物并没有那么直、那么平。
月梁在南方的木构建筑中比较常见,来自山西的朱小林和山东的孔令伟,都接触得少。“但有基本功在。”朱小林说,至于使用传统工具,对老师傅来说并不算“要求”。 59岁的朱小林至今仍在一线工作,锛、斧、锯、刨、铲、凿这些工具,已经陪伴他40余年。此次比赛,朱小林提前两个小时完成实操考核。
孔令伟入木工行业有近40年,从事文物修复也有34年。此前,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举办过两届,他都参加了,先后获得二等奖和一等奖。此次来比赛,他和朱小林一样,也是“带着趁手的工具和基本功就来参加比赛了”。
是竞技场,更是交流学习的舞台
“这是一份福气。”对于有机会参加大赛,还拿了奖,朱小林感到很意外、也很高兴。
“高手太多了。”闭幕式当天拍完集体照后,周昱岐感慨道,参加大赛是开阔眼界的好机会。
“文物修复是长期的过程,除了不断练习,还要接触各种情况的文物,不断丰富阅历,才能做好这件事。”陶瓷文物修复师项目裁判长李奇坦言,借助大赛平台,不同经验的人在一起交流、一起鼓劲,找到了使命感,从而坚定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受访时,专家和选手们不约而同表达了这样的期盼,希望大赛的举办,让更多人知道文物修复行业,推动文物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提高,提升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
作为文物资源大国,我国尚未建立与丰富的文物资源相匹配、与繁重的文物保护任务相协调、与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蒋道银对此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目前文物修复力量相对薄弱,挖取出来的文物很多,如果不及时进行保护性修复,时间长了,有些文物会老化。
“希望年轻人赶快去上班,赶快出彩。”蒋道银言辞恳切,技术要快点传承下去,希望年轻人站在我们的肩膀上,走得更高更远。
罗静透露,继2021年《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颁布后,国家文物局于2022年起草了《考古探掘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后续将向社会颁布。
“我们将探索文物工匠学历提升、职业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等做法,提升文物技能人才待遇、地位,让文物技能工作成为人人尊重、人人向往的职业。”罗静说。
(工人日报 朱欣)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齐心奋进新时代”科技馆奇妙夜活动在北京举办 杨利伟等参加
- GPP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专家倡导全病程管理
- 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510余名指战员连夜驰援山西森林火灾
- 美媒:70%美国成年人感到财务压力 近六成认为通胀是主因
- 前列腺癌困扰中老年男性健康 专家力倡早筛提高患者生存率
- 全国铁路预计今日发送1115万人次,加开旅客列车430列
- 北京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中央资金支持灾后重建
- 10月亚洲制造业PMI为50.3% 亚洲制造业增速放缓
- 浙江义乌开通首条国内全货机航线 预计年运量超四千吨
- “亿点点”心动 火出圈的双层列车你体验过吗?
- 在北京 “公园20分钟”有1065个选择
- 揭开古蜀文明的面纱
- 央行: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68.61万亿元 同比增长9%
- 2024重庆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发展大会举行
- 国际识局:赓续丝路精神,中国中亚合作迈上新台阶
- 2023年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百强发布会举行
- 浙江义乌“联合国社区”居民“粽”享中国传统节日魅力
- 海信董事长贾少谦出席中意企业家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开幕式
- “乡村发展所需,就是我们帮扶的方向”——致公党福建省委会聚能助力仙游乡村振兴
- 大庆油田新能源累计发电量近6亿千瓦时
- 热门推荐
-
- 首届“澳洲网红自荐大会”在悉尼举办
- 2024版“沪惠保”正式上线 进一步拓宽受益人群、保障范围
- 国家邮政局部署开展邮政快递业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大排查大整治
- 二十国集团外长会议支持“两国方案”解决巴以问题
- 报告:中国文化符号在周边国家认知度和影响力持续增强
- 广东廉江一大货车与校车发生碰撞 造成1死2伤
- 局地怎么还会“下开水”?!高温酷热将超长待机 江浙沪等多地地表温度将超60℃
- 第五届西部数字经济博览会在西安开幕
- 商务部:今年前4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24319.6亿元
- 中国首张电子口岸签证在沪签发 今起上海可办理外国人电子口岸签证
- 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 蓉澳丹青共叙情谊
- 科技兴 仓廪实!国产“下蛋机”助力棉农节本增效
- 报告分析全球人力资本趋势 聚焦“人的可持续发展”
- 全国各地农贸市场、大型超市齐发力 假期期间“菜篮子”供应充足
- 商务部:将积极扩大进口东盟国家优势产品
- 国际热评:应对气候变化,各国应共同加快行动步伐
- 专家支招后奥运经济发展:打造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动能
- “第41条”引发暴力抗议,意大利驻多国使馆面临安全威胁
- (乡村行·看振兴)乡村振兴背景下山西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
- 海南核电基地1号机组开始第7次换料大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