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老舍戏剧节三场论坛探讨文学戏剧改编与新时代新京味
《我这一辈子》剧照 老舍戏剧节供图
中新网北京12月4日电 (记者 应妮)大戏看北京·2022第六届老舍戏剧节日前集中举办了“老舍笔下的西城”“构建新时代的‘戏剧观’”“文学改编舞台剧的观察与思考”三场论坛,近20位专家学者线上相聚,以老舍、文学、戏剧、新时代为关键词展开讨论,20余家媒体平台进行同步直播,总观量超过170万。
老舍与北京
“老舍笔下的西城”论坛邀请编剧、导演、演员方旭,京味儿作家刘一达,中国老舍研究会副秘书长史宁及北京正阳书局“掌柜”崔勇一起,带观众们“云游”北京,探寻西城文脉,从不同的角度分享各自对于老舍先生作品的感触与“老舍文化名片”的认知。
老舍先生出生于西城的小杨家胡同,他后来工作和生活的很多地方也围绕西城展开。在《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老张的哲学》《离婚》等作品中,都有对西城景物、景观的细致描述。
中国老舍研究会副秘书长史宁在论坛中提到,“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当中,人物活动的场景基本是真实的北京地名,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梳理之后会发现,真实地名最多的集中在西城。”
多次将老舍先生的作品改编后搬上舞台的方旭则认为,“北京是老舍先生整个文学创作的根基,北京他的这个出生地是老舍整个文学创作的根基,只要翻开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你就能明白,北京这个出生地对于老舍先生到底意味着什么”。
亲切感是老舍先生文学作品的魅力之一,史宁认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的作品非常关注人性的部分,关注人最基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是老舍先生作品可以跨越时代保持持久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老舍与新时代
“构建新时代的‘戏剧观’”论坛邀请了多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以及评论人就“老舍与新时代”为话题进行讨论与分享。老舍先生一直爱憎分明为人民而书,他的笔端满含对苦难人民的悲悯与同情,对世间美好情感的赞扬,也因此,他的《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等经典作品,在话剧舞台上至今仍常演不衰。
文艺评论人谷海慧认为新时代需要新京味,她提出“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急剧改变,无论老北平的记忆还是大杂院的生活,在当下的北京生活中已经越来越成为市民生活经验的一小部分。如果在取材领域和艺术方法上不去创新的话,是不是还能产生新的经典?”
而以“新北京人”为主体形象创作了京味话剧《喜相逢》的林蔚然则认为京味不是一个固化的概念,“随着年代的更迭,北京城的风貌也在发生变化,京味话剧不再止步于胡同戏和小院戏。目前已经有相当数量的话剧贴上了新京味的标签,原因在于城市格局的变化,城市人群的构成也在变化,这一切催生了不同于传统京味话剧的出现。”
老舍与文学改编
“文学改编舞台剧的观察与思考”则邀请了有“实战经验”的导演牟森、方旭以及多年深耕在戏剧高校的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彭涛、教授麻文琦,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胡志毅分享各自的经验。
胡志毅认为文学和舞台作品之间存在差异,“文学作品的成功不能决定舞台作品成功,我有一个看法: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改编成舞台作品,但因为现在舞台剧技巧、呈现方式比较多,所以很多人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方旭认为,“我觉得老舍先生的作品在今天的改编而言,更重要的他的文学作品中能够引发大家思考的部分,否则这件事可能就会失去它的意义。在动笔之前一定要想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的作品,我们在今天改编到底想跟观众聊什么。”
曾经将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红高粱家族》搬上戏剧舞台的牟森导演认为,从长篇小说转换为舞台演出,要面对的一个根本的问题首要是“时间”,是如何在有限时间里让观众坐住并且感动。对此,他的做法是“把感动到我的东西通过舞台方式转换给观众”。
据悉,三场论坛之后,老舍戏剧节还将举办“戏剧之夜”,届时将邀请业内外专家、艺术家共同参与。(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山西定襄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 嫌疑人被抓获
- 《2023英国中资企业发展报告》发布
- 还记得《少林寺》经典画面吗?这位传奇老人走了……
- 两部门:提升基本保险金额,实现巨灾保险基本保险金额翻倍
- 尼日利亚中部一学校建筑倒塌已致22人死亡
- 川渝两地将加快推动二级甲等以上公立医院互认检查检验结果
- 2023年铁路暑运过半 南昌铁路发送旅客2568万人次
- 中俄界湖兴凯湖进入“流冰期” 预计4月下旬全面开湖
- 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 外资加速“抢滩”中国资本市场
- 新疆奇台县:敲响新疆农村宅基地择位公开竞拍“第一槌”
- 山东港口在中国港口行业内首次将“数据+场景+算法”数据资源入表
- 守护万里长城 赓续中华文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 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推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分论坛在深圳举办
- 专业人士提醒:“线下”植树建房晾被当心安全隐患
- 梁朝伟拍《无名》 跟“私教”苦练普通话
- 云南茶走进罗马
- 春耕备战忙 大家财险“一喷三防”护航河南小麦生长
- 湖南消费市场红火 黄金周同比增长10%
- 2024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在巴黎启幕 展出多国近百位艺术家佳作
- 十年“文化巡礼”,让中国白酒成为世界的语言
- 热门推荐
-
- 中国首支社会救援力量赴土耳其协助救援
- 澳大利亚墨尔本发生3起持刀伤人事件 已致4人受伤
- 防东铁路全线连续梁结构全面完成 开通后将提升中越互联互通
- 6年累计开行3万列 西部陆海新通道书写“新山海经”
- 【透视】美媒:新民调显示,生活成本上升,半数美国人认为美国梦遥不可及
- 江西吉水:民生工程显实效 幸福画卷展新貌
- “工业医生”手到病除
- 2023年入境澳门旅客超2800万人次,岁尾单日旅客创新高
- 国际识局:拜登退选至少有两个原因!谁将与哈里斯一争高下?
- 重庆创新打造“阅读+交通”模式 助市民方寸之间品书香
- 两名外籍青年在厦门考取国际邮轮船员证书
- 克里姆林宫:普京不排除与特朗普进行接触
- 大陆美食火爆台湾
- 新疆托克逊县哈萨克风情文化旅游节开幕 游客体验民族风情
- 东西问·中外对话 | 畅聊互联网+乡村振兴,比利时前大使:我喜欢在云南当农民
- 龙龙高铁梅龙段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 百年滑雪:欧洲人的生活与远方
- 北方局地暖热现象持续,入冬会推迟吗?
- 亚太(重庆)数字经济创新中心正式成立
- 台媒:台中一生鲜处理厂突发火灾致多人受困,一员工坠楼无生命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