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霜降·一朝秋暮露成霜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寒意渐重,秋风渐寒。10月23日,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如期而至。
霜降的到来,意味着深秋走向结尾,凌冽的初冬将至,这是一个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而天气渐寒始于此时。“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记载,此时地面的水汽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而凝结成霜。
“昔日的成都人,爱把清晨有霜的晴天称为‘打霜天’。”民俗专家刘孝昌说,倘若到了中午霜还没有融化,天气又不晴,则称为“回霜”。“如果霜降节气出现在农历九月,天气还不太冷,夜间气温未到零摄氏度,早上就不会有霜。霜降节气出现在农历十月,清晨会有‘打霜天’产生,会看到大地白茫茫一片。”就如同民间谚语所说的那样:“九月霜降霜不打,十月霜降霜打霜。”
“霜降见霜米谷满仓”
“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其中描述到,此时豺这类动物开始捕获猎物过冬;树叶都枯黄掉落;动物也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中。
“从霜降开始,天气逐渐转寒,气温骤然下降,并且昼夜温差变大。”刘孝昌描述说,昔日成都人把晚秋时节出现的早霜称之为“菊花霜”。而此时虽然田间地里的农作物已经大部分收割完毕,可是成都周围郊区的农家们却忙碌依然,“农户们忙着秋耕、秋种,抓紧时间深翻田地,让寒冷把土壤中的虫害自然消杀,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有利于冬季农作物顺利越冬生长。”
俗语说,“霜降见霜,米谷满仓”。农家们相信,如果霜降这天有霜,来年就会有个好收成。那是因为霜降这天如果不降霜,很多害虫冻不死,来年开春病虫害就会比较多,会危害农作物的生长,从而造成粮食减产。“同时,被霜打过的土地也会变得松软,更适合作物种植,不然就很容易板结,耕地很难种。都说‘霜降杀百草’,但其实对庄稼危害大的是霜冻,遭受严霜打过的农作物会受到冻害。”刘孝昌解释说,过去成都农家还会用烟熏的方式,预防小面积的霜冻发生。
农谚有云:“霜降至,农事忙。”及时做好间苗定苗、中耕除草、防治病虫害等田间管理,对于农家来说十分重要。“施肥、浇水、防冻……农活不可少,农户也闲不得。”刘孝昌说。
“补冬不如补霜降”
寒意渐生,深秋即将过去,自然也进入了滋补的季节。虽说是晚秋的节气,自然也要抓住秋日的尾巴,享受在这个季节收获的丰硕美食。天气渐冷后,成都的街头巷尾就开始飘荡着烤红薯的香味。成都有名的麻羊,也开始从周围的郊区陆续运至城里,眼看冬日就要到来,就能喝上一碗滚烫鲜香的羊肉汤了。
“霜降时节,也是萝卜大量上市的时候,成都人也爱吃萝卜。”刘孝昌说,萝卜不仅价廉物美,做法又多,既好吃又营养,自然深受成都人喜爱,“萝卜可以烧牛肉,香味四溢又可口;亦可切成丝,做成麻辣的萝卜干,又是一道别具成都特色的家常菜。”
民间俗语常说,“补冬不如补霜降”,说明霜降是个进补的好时节。而萝卜润肺生津,还被人们称为“小人参”,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萝卜被视为霜降时期的养生佳品了。除了萝卜,皮薄汁甜的柿子更为深秋增添了一丝甜蜜。
俗话说,“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柿子的最佳成熟时期,恰好在霜降前后,因此霜降吃柿子也就成了不少地区的习俗。“昔日成都的城郊栽有不少柿子树,每逢深秋时节,街头巷尾的空坝宅院内,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刘孝昌还说,成都有条街道名为“柿子巷”,因清末年间巷内有一棵高大的柿子树而得名。虽如今柿子树已经不在,但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霜降时节,此时天气转寒,吃点营养价值高、糖分也高的柿子,正好可以防寒保暖。当然,柿子不可多食,也不要空腹食用。”刘孝昌说,这个时节,不仅是萝卜、柿子,还有栗子、冬瓜、菠菜等食材,都可以适量食用,可健脾养胃,帮助人们养生。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华西都市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海关总署:力争到2026年建成智慧海关基本框架
- 【服务新质生产力·金融这么干】金融创新解“科创之渴”
- “2023清风行动”重庆查办野生动植物案件484起
- 数字科技呵护新疆野生动植物
- 宜春版画作品文献研究展巡展亮相宜昌 从地域艺术连接中国版画
- CFA协会调研:中国毕业生对就业前景信心强于全球水平
- 防御“万宜” 海南启动海上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
- 深圳口岸迎来首位享受240小时过境免签便利的外籍旅客
- 原创话剧《抗战中的文艺》10月首演 致敬抗战文艺先驱
- “黑科技”扎堆亮相乌镇峰会 AI走入寻常百姓家
- “鼻吸能量棒”背后风险不容忽视
- 侨乡丽水机场名称获批 计划今年年底建成试飞
- 中新真探:蜂蜜、大蒜能治疗幽门螺杆菌?
- 烈性犬伤人 管理人应承担侵权责任
- (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新疆阿克苏:从荒漠到林海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看得懂的学术通识书搭建亲近经典的桥梁
- 上海市域铁路建设提速 国内单体最长地下车站基坑开挖
- “数”造“西引力” 数字经济成西安发展“新引擎”
- 中国造全球最大漂浮式风机、最大海上风机成功抵御超强台风
- 南宁青秀山“夜花园”亮灯 打造沉浸式夜游新模式
- 热门推荐
-
- 与海共生 2023中国(霞浦)海洋文化摄影周开幕
- 又是毕业骊歌唱响时 “最后一课”再触心扉
- “考后游”叠加“端午游” 黑龙江文旅消费升温
- 俄军进行战略威慑力量演习并发射三枚洲际导弹 普京发声
- 兰州推动文旅从“物理融合”走向“化学反应” 旅游引客文化留人
- 内蒙古开鲁发现3座辽代墓葬
- 日本山形县遭创纪录大雨 24小时局地降雨量近400毫米
- “人生便利店”开张 作家刘墉“灵感小条”为读者答疑解惑
- 近百名香港青年在浙江龙泉“当匠人” 深度体验剑瓷文化
- 美国博主呼吁美国向中国伸出友谊之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努力
- 安徽今年前十月新设外商投资企业711户
- 四川木里“5.27”森林火灾:系雷击引发 火情已得到控制
- 金观平:量增质升夯实高质量发展底气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安徽宿州:9万余套棚改安置房助民“安居”“优居”
- 香港立法会议员陈颖欣:盼更多港青代表中国发出正能量之声
- “江西省文艺创作奖”设立 激励文艺工作者创作优秀作品
- 世界互联网大会前瞻:在浙江嘉兴刷新“智能”关键词
- 黑龙江省21位选手“组队”参加全国第二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22项比赛
- 数说经济:多项数据保持向好态势 外贸出口质升量稳
- 中国财长:能够保障今年全国财政收支实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