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微:京剧艺术创新的弄潮儿
【走近文艺家】
她在京剧舞台上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角色,用自己的方式为京剧带来新的色彩和活力,先后两次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被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代表作品有《水上灯》《母亲》《生活秀》《美丽人生》等。
戴着一对闪闪发光的耳环,时髦的发型让人眼前一亮,说话时带着笑意,声音似铃铛般清脆,浑身散发着一股子爽朗干练劲儿……武汉京剧院院长刘子微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很“潮”。走进她的办公室,又是另一番景象。地上铺着一块蓝白相间的地毯,墙角的衣架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戏服,巨大的落地镜里满是演员们挥汗如雨的身影……这哪里是办公室,分明是练功房!
近日,刘子微携京剧《母亲》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在她和团队离汉赴津前夕,记者走进武汉京剧院,听这位剧院“掌门人”讲述她与京剧的故事。
刘子微从小在剧院长大,母亲徐筱莲是汉剧青衣,父亲是热爱戏曲的行家。先后师承杨菊萍、王婉华等京剧名家的她,从小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能“打出手”“扎大靠”“倒扎虎”。后来,她又在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求教于孙毓敏、李维康、刘秀荣等京剧大家。那时,她的同学大都已成角儿,而她却仍然名不见经传。
大概二十年前,戏曲导演石玉昆向刘子微推荐了《三寸金莲》的剧本,刘子微一下子被剧中角色戈香莲迷住了,表示想饰演这一角色。可石玉昆却严肃地说:“你什么时候把跷功练好了,我们再来谈这个问题。”
跷功为花旦表演中的特技,用来模仿缠足女子走路。表演时,演员要把脚尖朝下插入跷功鞋内,绑带把脚背同木芯牢牢扎紧,腿部和脚腕子都要绷直,不管多累,脚跟都不能落地。“小脚一双,眼泪一缸”,跷功表演的辛苦可想而知。
脚趾磨破了,小腿练肿了,刘子微都没有丝毫退缩。最终,她凭借过硬的跷功,不仅成功饰演《三寸金莲》女主角,还凭借该剧获得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虽然整个过程很辛苦,但我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付出才有回报。”她说。
十几年后,在锣鼓京胡声中,刘子微再次脚踩跷功鞋,在京剧《母亲》中艺术化地还原了葛健豪“一双小脚行走天下”的传奇人生。
刘子微与英雄母亲葛健豪结缘于二十年前。一次,刘子微观看话剧《母亲》,“葛健豪”这个角色一下子扎进了她的心里。“如果有一天,我能在舞台上塑造这个人物那该多好啊。”她暗自期许。
2020年,武汉京剧院着手创排京剧《母亲》,刘子微的愿望变成了现实。排演前,她多次前往湖南双峰采风,在革命烈士蔡和森纪念馆前,两位母亲相隔百年时空深情对望。一位母亲生于乱世,用小脚翻越大山走向世界,将儿女培养成杰出的革命志士;另一位母亲欣逢盛世,将方寸戏台作为毕生追求,用真情为英雄母亲画像。
2021年3月,《母亲》首演。随着12个小脚女人沉郁而凄婉的倾诉,20世纪的历史大幕悄然开启,一位目光坚毅、气宇轩昂的母亲站立其间,向她的孩子们发出了穿越时空的深情呼唤……刘子微用跷功塑造的小脚是该剧的一大看点。她用那双小脚颤颤巍巍地站直了身子,大声宣告做“休夫第一人”;她用那双小脚跳绳跳出了花样,迈进了新学堂;她用那双小脚远涉重洋,探求救国救民之路;她用那双小脚在阴森恐怖的刑场上悲伤地逡巡着,寻找向警予烈士的英灵;她用那双小脚年年登高表达对爱子蔡和森的思念……
因葛健豪的故事而萌发的感动,被刘子微融进了表演里。“传统京剧,程式化表演比较多,但《母亲》的一些台词如果用戏腔去唱,就显得不合适。”刘子微说,“所以,我们在人物演绎方面,将部分程式化的内容,改为人物化的表演。”
何为人物化的表演?“就是演员按生活的感觉去表演一个人物。”刘子微解释道,“在舞台布局方面,我们像话剧一样把人物放在最前面,并融合了山歌、合唱、交响乐、杂技等艺术表演形式,这样才能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才能让京剧艺术常演常新。”
刘子微从来都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从1988年创排《洪荒大裂变》开始,她就一直在寻找京剧的创新表达。当时,年方二十的刘子微凭新编历史剧《洪荒大裂变》在戏曲界崭露头角。该剧与传统剧目不同的舞台样式以及刘子微独特的表演风格,随即引起观众和专家们的关注和议论。
后来,刘子微又陆续在《贵妇还乡》《生活秀》《水上灯》《美丽人生》等京剧作品中尝试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演绎。事实证明,一种艺术,可以延伸出多种形式、多种表达,可以跨越时空、地域、文化的界限,但最终,只有回归人性,才能形成感动人心的力量。
采访那天,记者听到青年演员在剧外仍唤刘子微“母亲”。这一声“母亲”不仅道出了青年演员对“葛健豪”这一角色的爱,还有他们对刘子微这位领导和长辈的敬。这些年,除了创作和演出,身为剧院“掌门人”,刘子微还投入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来培养青年人才。比如,启动“薪火相传、名师传艺”项目,以口传心授的方法培养好苗子,让名家好戏薪火相传;推出“每月一星”活动,轮流上演青年演员主演的大戏,为青年演员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京剧有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我们这一代演员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既要把前辈艺术大师的作品留下来,也要把他们的宝贵经验和艺术品德传下去,唯有如此,京剧艺术才能发扬光大。”刘子微说。
(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吴卉仙 程晓)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携手国际知名艺术家 浙江音乐学院自制歌剧《爱之甘醇》上演
- 中方:美国代表再次在安理会散布涉华谎言不可接受
- 姚景源:老年人不是包袱是“富矿” 银发经济潜力巨大
- 江苏在一线堤防等重点部位前置防汛物资 投入巡堤查险32.2万人次
- 北京76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1月24日起调整
- 北京老字号工匠已达百名
- 无酒不成席 解锁醉美贵州的饮食法则
- 探访内蒙古“羊草小镇”:既护生态 又富口袋
- 菲律宾33家社团呼吁通过外交对话缓解南海紧张局势 中使馆回应
- 俄总统新闻秘书:普京与埃尔多安会谈准备工作仍在继续
- 合肥轨道客流总量突破16亿人次
- 韩国京畿道发生交通事故 警方确认3名中国公民遇难
- 2024南海佛教圆桌会加德满都论坛举行
- 今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615万人次
- 大藤峡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全部单位工程通过验收
- 山峡库区重庆万州:生物标本后面的“护法”故事
- 2023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全民的科学中心”科普主场活动举办
- 哥伦比亚首都一监狱狱长遇袭身亡
- 中国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前三季度银行累计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2.4万亿元
- 做完根管治疗就万事大吉? 小心前功尽弃!
- 热门推荐
-
- 涉案20余亿元 内蒙古警方劝投两名外逃嫌疑人
- 甘肃10年开放通道覆盖欧亚20多国 开通50余条国际客货运航线
- 浙江舟山做好“一条鱼”服务 促海洋渔业再升级
- 沈阳两万余平米油菜花盛放 游客享受春日美好
- 如何赓续中国诗歌传统?专家:融汇贯通中走进生活
- 文学里的真实镜像
- 美国密西西比州发生巴士翻车事故 已致8死37伤
- 特稿|非洲“巴掌田”里种出中国菜——中国专家帮助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农民增收脱贫
- 内蒙古:夯实乡村振兴“耕”基 挺起产粮大区脊“粮”
- 商家关店之后,如何避免消费者预付款“打水漂”?
- 李家超:将推动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
- 宁夏银川发生2.7级、3.2级地震
- 香港交易所宣布今日暂停交易
- 一季度中国5G手机出货量达5643万部
- 心脏支架集采的亮眼“成绩单”带来哪些启示
- 跨海办事“数据跑” 浙江普陀打通海岛市监服务最后一公里
- “大唐荔乡”广东高州今年荔枝产销两旺 果农收入普增两成
- 世界目光聚焦杭州亚运会:促进文化交流 彰显亚洲团结|世界观
- 斯洛文尼亚承认巴勒斯坦国
- 湖南省平江县九峰水库出现险情 官兵持续奋战抢险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