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关键节点 “京西小故宫”预计10月对外开放
图为北京万寿寺。 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万寿寺是大运河文化带北京段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皇家寺院,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关键节点,素有“京西小故宫”的美誉。今年10月,因实施修缮闭馆五年有余的万寿寺将重新对公众开放。
2022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将于8月8日晚在通州区城市绿心活力汇开幕。今年的文化节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国新闻社主办,北京文物局联合通州区委区政府、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物报社、市委网信办、市发改委、市文旅局、市体育局等单位共同承办。记者从承办方获悉这些信息。
万寿寺集寺庙,行宫,园林为一体,占地面积3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院内建筑分为中、东、西三路,寺院主体建筑分布于中路,共七进院落。西路为清皇家行宫,东路为僧侣生活区。
史料记载,万寿寺由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出资修建。清代顺治、康熙、乾隆、光绪几位皇帝都对万寿寺进行了重修、扩建,使之成为规模宏大的皇家重寺。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重修万寿寺行宫,在西院增修千佛阁和梳妆楼,形成最后格局。
坐落于万寿寺内的北京艺术博物馆1987年正式建馆,是北京地区综合性艺术类博物馆。该馆现收藏各类历代艺术品十二万余件。藏品门类丰富,包括碑帖、书法绘画、陶瓷、钱币、玺印、宫廷织绣、明清家具、青铜器、玉石器、竹木牙角、漆器等;时代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民国,尤以明清文物蔚为大观。
2018年3月,万寿寺修缮工程启动。工程包括万寿寺修缮工程(中路、西路)、万寿寺东路修缮工程——斋堂等10座现存文物建筑修缮工程、北京艺术博物馆(万寿寺)大雄宝殿内佛像及山门壁画保护修复三个工程。工程修缮了万寿寺80%的古建筑、大雄宝殿内22尊佛像及山门壁画。修缮面积约10670平方米。
据了解,本次修缮是建寺以来的第五次大型修缮,也是120余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为最大程度保护历史信息,修缮中使用了3D打印技术等科技手段。同时,为更好地展示北京艺术博物馆的馆藏,工作人员设计了钱币、服饰、瓷器等专题展,目前多个展览正在筹备中,首批展览将于今秋开放。
为增强博物馆的趣味和互动性,强化其教育功能,北京艺术博物馆还新设置了手工互动课堂,在充满木艺元素的教室内,青少年可在专业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认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在亲自动手中感知古人的高超技艺与无穷智慧。
据介绍,目前万寿寺拟开放区域为中路庭院及东路方丈院。中路院落建筑景观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殿“洪福齐天”彩绘、天王殿、大雄宝殿,两侧配殿、万寿阁、大禅堂及小禅堂和影堂、假山及三大士殿、乾隆御碑亭、无量寿佛殿、西洋门、光绪御碑亭、万佛楼。东路方丈院位于最北侧,是由方丈室、东西厢房、南房及四个转角廊组成的一处闭合庭院。
一个多月后,万寿寺就将对公众开放。届时,游客市民将与阔别五年的万寿寺“重逢”,一睹北京艺术博物馆的丰富馆藏,在修缮完毕的庭院间领略“京西小故宫”的别样魅力。(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江西小炒”何以香飘四方?
- 印度经济抵达“三步走”目标,难免爬沟过坎
- 中美经济工作组举行第七次会议
- 抢天夺时战“三夏” 天津麦收进入关键阶段
- 以动物模型技术创新优化疫病防控体系
- 新时代,如何保护与传承好畲族文化?
- 广西举办稻渔丰收节 发展绿色生态农渔业助力乡村振兴
- 多领域亮点纷呈助力经济“蒸蒸日上” 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力量
- 梁文尧写意花鸟画展开幕 雅俗共赏彰显“海派”艺术精神
- “紧急戒严夜”出现的这支部队什么来头?韩剧《太阳的后裔》里也有他们
- 《繁花》里的“沪联商厦”真的有原型
- 更“新”更“绿”更“智能” 看老工厂如何焕新升级
- 沈阳市社会各界捐赠物款支援葫芦岛救灾工作
- 江苏现有备案博物馆349家 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
- 用保鲜膜包裹食物加热会致癌?揭开生活中的伪科学→
- 130余种青海高原特色农产品“落户”香港
- 外媒:乌克兰称很快将与欧盟签署安全协议
- 今年前7个月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
- 沪深交易所辟谣:T+0不属实
- 内蒙古田埂上的农艺师:30年,脚沾泥土的幸福
- 热门推荐
-
- 中国首位女消防飞行员:为了把生存的希望带给受困者
- 收购三峡大坝等景区经营权 三峡旅游夯实产业布局
- 自然资源部集中公开约谈9个违法违规问题突出地市
- 中国国家博物馆:除夕闭馆,初一至初八正常开放
- 遇见福建:“二月二”游南宋灯笼喜闹春田
- 露营消费凉了吗?
- 国内多个景点初五前门票已售罄
- AI眼中的中国|绿意绵延,壮美呼伦贝尔
- 可可资本、齐鲁云商参加新加坡山东周活动 助推鲁新双向互动
- 养老新职业引来年轻人,90后花式服务“90后”
- 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2022年度)在广州揭晓
- 商务部:将从三个方面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 免税购物市场活力足(消费视窗)
- “绘墙小伙”黄哲浩:一支笔一面墙,让乡村美起来
- 舟山跨海大桥通车15周年:海岛变通途 共绘发展新篇章
- 一个癌字三个口 有哪些“食物刺客”要远离?
- 汽车置换更新买新能源车最高补贴1.5万元
- 江西道路结冰致高速一度封闭 现已恢复通行
- 2024中国电影节在菲律宾启幕
- 今年慢综艺16档,出圈话题多为“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