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玩泥巴”的过程中让非遗活起来
不久前,江西景德镇三宝蓬美术馆举行的“2022中国当代青年青花绘画邀请展”上,云南红河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教师谢凌峰的作品《生生不息》参展。参展作品是高72厘米、直径25厘米的花瓶,用建水本地陶土作坯,在传统建水窑青花的图饰上,加上红色印章。
这个作品,是谢凌峰在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陶瓷创新设计研究中心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创作的,曾于2020年获得云南省工艺美术“玉溪文博·工美杯”一等奖。
“遵循传统,打破常规”是谢凌峰在云南大学就读时,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吴白雨给他的教诲。
吴白雨曾担心这个有点“单纯、幼稚甚至呆萌”“固执己见地坚持着对世界喜剧式的憧憬”的男生不一定能在云南传统陶瓷制作技艺这个行业中沉下心来。但是3年里,谢凌峰不仅全身心投入到云南青花技艺学习中,毕业后还怀揣着对云南陶瓷文化的热爱,前往云南建水县的红河职业技术学院紫陶学院担任老师,而没有回自己的家乡。
在中国青年报社“温暖一平方”直播间接受采访时,谢凌峰说:“这个选择,是受导师吴白雨的影响,也是对云南陶瓷文化的迷恋。”
吴白雨长期致力于云南传统手工制陶技艺实践与研究。在他的推动下,2007年以来,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先后在建水工艺美术陶厂设置了教学实践基地;在学院内建立了陶瓷实验室;在玉溪技师学院成立了“玉溪窑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云南陶瓷工艺文化研究和教学实践,以及玉溪窑青花瓷器复烧工作。2018年,云南大学紫陶传承基地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并承担文旅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项目,对云南省陶瓷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进行培训。
多年来,吴白雨团队对建水紫陶、云南青花瓷器、华宁高温色釉陶器的传统烧造技艺进行系统研究,先后出版了一批专著,建构了云南传统陶瓷烧造技艺的基本学术体系。
2018年,吴白雨面向非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公共美育实践课程“建水紫陶艺术”。2021年,这一课程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省级一流课程。
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水紫陶艺术”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在“玩泥巴”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感受到快乐、趣味,更感到“磨炼了耐心,陶冶了心灵”。
“想做出一个完整的陶瓷作品,必须要耐得住性子,沉下心来慢慢去感受。”2021级舞蹈学专业的马逸灵说,“这门课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保持平稳的心态做事情,不浮躁。”
2021级历史学专业的樊亚文也认为,“当一点点克服困难完成作品的时候,巨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他说,艺术需要实践,艺术的美感是在劳动与实践中产生的。
“云南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烧造陶瓷的历史。”吴白雨说,在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影响下,云南陶瓷兼容并蓄,风格独具。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把非遗艺术纳入学科体系建设,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体验、文化和审美能力,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培养人才;同时,大学的学术研究,也对非遗传承保护以及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建水紫陶、玉溪青花、华宁釉陶、曲靖柴烧、西双版纳傣陶、永胜瓷器等云南代表性陶瓷种类,产业快速发展,影响越来越大。
2013年,受玉溪市委市政府委托,吴白雨团队成功恢复了中国历史名窑“玉溪窑”青花瓷器烧制技艺,该技艺被列入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近年来,玉溪加快了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了“青花一条街”文化产业园区。
“如果没有政府主导,与江西景德镇陶瓷同时‘出生’,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这些代表性陶瓷可能永远只是深藏于博物馆中的历史残片。”吴白雨说,但是,非遗也要变“输血”为自身“造血”。
在他看来,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受过时间检验的,虽然某些技艺或产品被淘汰,但其中蕴含的特色元素一旦挖掘出来,依然能受到现代市场的青睐。只要对具备市场开发潜质的非遗项目进行合理开发,经过市场的孵化,就能让非遗重新焕发出生命力,“非遗活化”就能成为精准扶贫的“造血机”。
吴白雨团队研制的“云大青花碗”,利用了玉溪青花瓷烧制技艺,增加了时代元素、文化附加值,通过“互联网+非遗+实体店”“非遗+中介公司”等模式,畅通了销售渠道。
2018年4月,云南大学扶贫办与吴白雨团队联合发起的“义卖云大青花碗,助力鲁史精准扶贫”活动,短短1个月,线上线下卖出“云大青花碗”2万只,销售所得的12.7万余元,全部捐赠给了临沧市凤庆县鲁史中学,用于基建。
项目组还与丽江永胜瓷厂合作,对云南青花日用瓷器产业化生产进行科研攻关,解决了产品洁白度低、造型单调、云南特色不显著、生产效率低等问题,生产出的“云南青花鱼藻纹餐具”瓷胎白度高,青花色彩明艳,无铅无毒,过去1.2元一只的碗如今卖到2.8元,该厂年利润预计增加4000万元。
“云南青花瓷绘艺术代表着云南多元民族文化的共融,为当代陶艺创作和艺术设计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吴白雨说,通过设计方法、设计表达等方面的探索,云南民族民间器物文化的应用价值得到了转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活化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小份菜受欢迎
- 春耕服务队麦田“问诊” 农技专家田间“把脉” 春耕春管有保障
- 加拿大就业率已连跌半年 失业率续升
- 江西专升本考试泄题?官方:未发现试题外泄和考试作弊情况
-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达2.3亿人
- 地方密集部署四季度工作,全力冲刺全年目标
- “春之声 两岸情”在川台胞音乐会11日在成都举办
- 2024年春节假日安徽接待游客4615.8万人次 文博场馆人气旺
- “光明影院”海岛行无障碍电影放映活动在浙江舟山举行
- 河北涿州至北京六里桥838公交线路恢复运营
- 寻访鲁迅在北京的遗迹
- 国家统计局:2024年CPI同比上涨0.2%
- 山东荣成烟墩角:天鹅湾畔等雪来
- 文化中国行丨联播一瞬带你看 非遗春节“龙”重登场
- 因贪腐案 法国前总统萨科齐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 浙江义乌打通“集拼仓+海铁”出口通道 企业实现降费增效
- 桂剧《七步吟》广西南宁上演 精彩演绎触动人心
- 德国化工巨头科思创将在广州新建TPU亚太应用开发中心
-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到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并参访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
- 贵州省2023年高考文史、理工类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划定
- 热门推荐
-
- 南非开普敦发生渔船倾覆事故 救援队搜寻11名失联渔民
- 证监会召开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专题座谈会
- 天津临港综保区通过预验收
- “西电入浙”7月输电量同比增38% 月度规模创历史新高
- 数字技术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 天津轨道交通单日客运量231.17万创历史新高
- 未来三年电力援藏交易规模达155亿千瓦时
- 陕西省防总启动省级Ⅳ级防汛应急响应
- 西藏自治区公安机关2023年破获网络诈骗案件776起 冻结涉案资金3.38亿元
- 全国汽车(房车)露营集结赛丽江站收官 竞技性趣味性兼具引关注
- 加拿大与英国签约建立关键矿产供应链对话机制
- 数字设施助文旅兴旺
- 第八届郁达夫小说奖获奖名单揭晓 杨方、金仁顺分获首奖
- 国证制造业单项冠军指数在浙江宁波发布 系国内首只
- 重拳出击!浙江公安连破多起“网络水军”大案
- 生态环境部:“锰三角”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 郑州至石河子往返货运航线开通
- 住建部:2024年1—9月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8万个
- 美国歹徒学校附近开枪:5名青少年1名儿童中枪 现场有28个弹壳
- 江苏警方公布10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